近日,蘭州大學地質科學與礦產資源學院博士劉成英團隊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題為《東亞季風系統3百萬年來的變化受到地球軌道偏心率的驅動》的論文,發現騰格里地區在過去發生了滄海桑田的變化,其原因可能與地球軌道的扁圓程度有密切關係。
很多地質資料表明,乾旱環境不是一直乾旱,而是存在週期性的乾溼變化。理解乾旱環境的乾溼變化規律和機制對理解未來乾旱環境的演化至關重要。特別是,季風邊緣區沙漠環境的乾溼變化還能提供季風降水強弱週期的變化,因此理解這些沙漠地區環境的乾溼變化就顯得尤為重要。
團隊透過研究位於東亞季風邊緣區的騰格裡沙漠鑽孔岩心,恢復了騰格裡沙漠3百萬年來的環境乾溼變化記錄,發現該地區乾溼變化存在顯著的40萬年週期,對應地球軌道偏心率扁圓程度的變化。值得注意的是,現今沙漠地層僅在近代和40萬年前偏心率較小的時期出現,其它時期均沒有明顯的沙漠地層。該成果揭示了揭示我國西北地區乾旱週期及機制,有助於研判未來乾旱環境的演化。
據悉,該成果為“中國沙漠鑽探計劃”取得的突破性進展。該項計劃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發虎和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孫東懷於2007年組織實施的“中國西部環境鑽探計劃(WEDP)”的主要組成部分,目的在於釐清中國沙漠形成的地質歷史和演化的驅動機制。本文所用鑽孔是該計劃於2008年獲取的第一個沙漠鑽孔。繼而,團隊成立了自己的科學環境鑽探隊伍,陸續在巴丹吉林沙漠、庫布齊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毛烏素沙地、渾善達克沙地的腹地進行自主岩心鑽探,獲取了沙漠內部沙漠形成以來的第一手地質資料。(溫才妃 甘曉)
相關論文資訊:https://doi.org/10.1073/pnas.2107055118
來源: 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