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10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該所孔維棟研究員繼2019年前往南極科考之後,近期將再度出征南極,開展中美生物多樣性重點國際合作專案“極地與高山土壤微生物基因、進化和功能多樣性形成機制研究”科考,對比研究青藏高原、南極和北極微生物,推進地球三極自然環境極端程度和資源梯度下微生物多樣性的形成和維持機制,進一步提升青藏高原微生物多樣性研究的國際影響力。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當天在北京舉行南極科考出徵儀式暨南極科考工作交流座談會,所長陳發虎院士向孔維棟授所旗並寄語送行。該所多位之前參加過南極科考的科學家代表參會,分享各自經驗、體會。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舉行南極科考出徵儀式暨南極科考工作交流座談會,與會代表合影。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陳發虎指出,以南極、北極、第三極(合稱三極)的環境與氣候變化研究為切入點,適時推出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方案,可為全球生態環境安全做出重要貢獻。
他認為,這次孔維棟隨中國第38次南極科考隊赴南極,將進一步拓展中國極地考察與三極研究的領域和範圍,進一步擴大中國科學家在極地科學研究上的話語權,是推動三極環境與氣候變化國際大科學計劃啟動實施的有力舉措。
孔維棟介紹說,本次南極科考行程歷時近半年,計劃11月上旬從上海登船啟程,預計12月中旬抵達南極,隨後將分別前往長城站、中山站、羅斯海新站等中國南極科考站開展微生物取樣作業,明年4月中旬返回上海。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孔維棟研究員介紹他這次南極科考相關計劃安排。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他表示,南極、北極和青藏高原這地球三極中,南極環境最極端,青藏高原次之,北極相對較溫和,三極環境/資源壓力因此形成自然梯度,成為研究微生物多樣性形成與維持機制的天然實驗室。這次前往南極開展“三極微生物時空分佈”專案研究,一方面,將對其2019年南極科考成果《南極紅雪與綠雪微生物多樣性與群落形成機制》需要釐清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將研究三極土壤微生物基因、進化和功能多樣性,解析其自然環境梯度形成、維持機制及三者異同與偶聯演進過程。
據瞭解,中國第38次南極科考隊共有中科院系統5家科研機構的5名科研人員赴南極開展科學研究,除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外,還包括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和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