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對小牛胸腺提取物作為抗原底物,採用雙向免疫擴散技術從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的血清裡檢測出抗Sm抗體。
1971年,報道了抗可溶性核糖核蛋白(曾稱nRNP,現稱為U1RNP)抗體,也叫抗Mo抗體。
後續發現,雙向免疫擴散技術法檢測抗Sm抗體時,抗U1RNP抗體沉澱線跟抗Sm抗體的沉澱線會出現部分融合。這提示兩者存在共同的抗原成分。
現在認為抗Sm抗體和抗U1RNP抗體對應的自身抗原共存於同一個獨特的細胞結構中,即核內小分子核糖核蛋白顆粒(small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 particle, snRNP)。
一,相關抗原
Sm抗原是一類非組蛋白的核蛋白,是SLE中首個報道的核蛋白自身抗原。Sm蛋白為一系列的蛋白,命名為SmB、SmD1、SmD2、SmD3、SmE、SmF及SmG。
抗Sm抗體可結合這些蛋白中的1種或多種。Sm蛋白構成一個七聚體環,該環與富含尿苷的細胞核小RNA(即U1、U2、U4及U5)形成複合物。這個複合物對snRNP進入細胞核內至關重要。
抗U1RNP抗體對應的抗原蛋白有3個。U1snRNP複合體中特異性地存在3種蛋白(70-kD蛋白、A蛋白、C蛋白),抗U1RNP抗體可與其中的1種或多種發生反應。
二,抗體檢測裡的問題和困惑
“如何定義和區分抗Sm抗體與抗U1RNP抗體”?
在使用雙向免疫擴散法檢測抗體時,這兩者有一定區分度。雖然兩者的沉澱線有融合。
但今天我們更多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蛋白印跡法(Western Blot,WB)。過去使用小牛胸腺提取物,但今天的抗原底物取自人類細胞系(HeLa),甚至採用重組蛋白、純化的合成肽。
當我們選擇B′/B蛋白作為底物時,用ELISA法或WB技術檢測抗體,就會發現抗Sm抗體、抗U1RNP抗體都會與之發生反應。
研究還發現:幾乎所有抗Sm抗體陽性病人的血清都可以測出抗U1RNP抗體;而單獨的抗Sm抗體陽性很少見。因此,如有抗Sm抗體陽性,而抗U1RNP抗體陰性,則該檢測結果不可靠。
但是抗U1RNP抗體陽性卻常常有抗Sm抗體陰性。研究發現,抗U1RNP抗體陽性人群裡,約25%~40%有抗Sm抗體陽性;也就是大部分人是抗Sm抗體陰性。
另外,由於抗體檢測沒有標準化。這就發生了另一個問題:測同一個抗體時,你檢測底物到底包括哪些抗原?
比如,一些市售試劑盒僅採用U1RNP 70-kD蛋白作為測定抗U1RNP抗體的靶抗原;而另外 一些公司的試劑盒則包含了全部3種U1RNP自身抗原(70-kD蛋白、A蛋白及C蛋白)。對於抗U1RNP抗體僅能與A蛋白髮生反應的患者,若只檢測抗70-kD蛋白的抗體,就會產生假陰性結果。
臨床免疫實驗室應瞭解自己採購的試劑的抗原構成。從而瞭解抗Sm抗體、抗U1RNP抗體檢測的適用性和侷限性。
三,臨床價值
抗Sm抗體和抗U1RNP抗體往往共存。但同時有抗Sm抗體和抗U1RNP抗體者往往為系統性紅斑狼瘡。而單獨的抗U1RNP抗體在很多系統性風溼病病人身上可以看到。
通常認為抗Sm抗體陽性是SLE特異性抗體。但臨床上也的確可以發現該抗體陽性的非SLE病人。但必須指出,這類病人的追蹤隨訪後,可能相當部分會演變為SLE病人。但具體比率尚不清楚。
不建議普通人做抗Sm抗體檢測。只有臨床疑似系統性風溼病的患者才考慮。因為,健康者的抗體陽性的預測性很差。
高滴度的抗U1RNP抗體被認為跟混合性結締組織病(mixe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MCTD)有關。但很多其他風溼病人也有該抗體陽性。比如SLE病人。
MCTD是一個很好的觀察系統性風溼病的視窗。該主題將另行討論。
參考資料:
1,《Autoantibodies》(第3版)
2,Uptodate臨床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