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開頭先介紹一下“南坎戰役”。
●1944年5月,粟裕組織指揮新四軍在蘇中地區對南線“清鄉”區邊緣及“清鄉”區內的日偽據點進行拔點清除,戰鬥包括攻克南坎鎮及持續到10月份的夏、秋季攻勢等一系列戰鬥,它是以南坎作戰為代表,所以史稱“南坎戰役”,“南坎戰役”是蘇中對日區域性反攻的重要組成部分。
南坎戰役共殲滅日偽軍3000人以上,其中包括日軍中隊長以下近800人,拔除和逼走日偽據點七八十處。
●1944年12月,中國駐印軍新30師(國軍)沿著公路向南坎急行軍,南坎戰鬥打響。行軍途中,新30師與增援的日軍第18師團、第49師團遭遇,發生激戰,雙方陷入僵局。1945年1月中旬,在中國空軍的增援下,新30師向南坎發起猛烈進攻,日軍潰退,雙方在南坎城內發生激烈巷戰,最終,中國軍人取勝,完全攻佔南坎。
日軍向南坎東北及東南潰退。是役,中國駐印軍共擊斃日軍1700餘人,俘虜12人,繳獲大批武器和軍用物資。
文章開頭,為什麼要先介紹“南坎戰役”的知識呢?因為,歷史上“南坎戰鬥”有兩個,雖然戰鬥都發生在“南坎”,卻是不同的地方,只是名字相同罷了。
新四軍攻打的“南坎”,是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的南坎鎮。在抗戰時期,南坎鎮曾經作為新四軍一師師部,這裡也曾發生過殲滅日偽駐軍的南坎攻堅戰,如今已是抗日名鎮。中國駐印軍收復的“南坎”城,如今已成為緬甸的領土,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了。本文講述的歷史故事只和如東縣的南坎鎮相關。
如東縣南坎鎮,現稱如東縣大豫鎮南坎居委會,在縣治掘港鎮東邊,瀕臨黃海。抗戰時期,南坎鎮是日偽軍的一個重要據點,駐有日軍一個小隊和偽軍一個連,加上警察,共有300多人。這裡地理位置比較突出,但並不孤立,四周有好幾個據點互相呼應。
車橋戰役後,蘇北、蘇中、淮南、淮北四大抗日根據地連成一片,新四軍對日軍的戰略態勢發生反轉,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反攻。粟裕根據敵我態勢變化,決定發起“南坎戰役”,以實現蘇中區黨委制定的反據點鬥爭方針和作戰的根本目的。
車橋戰役後,正在東臺的唐家洋地區整訓的新四軍第一師第三旅第七團(有“老虎團”之稱的“尖刀部隊”)接到擔任“南坎戰役”的主攻任務後,6月22日,他們結束整訓,以日行軍60公里的速度向目的地如皋前進。
此時的日偽軍也沒有閒著,不甘心失敗的日軍一直在尋找戰機,準備反擊。如皋附近栟茶據點的中隊長加藤大尉接到漢奸告密:如皋城裡駐紮著為數不多的新四軍警衛團。
加藤心裡大喜,他心裡清楚新四軍警衛團是我軍地方武裝部隊,戰鬥力不如主力部隊,這可是偷襲的絕佳時機。加藤率領100多名日軍和300多名偽軍(偽二十六師歐陽志誠一部)共500人迅速向如皋出擊掃蕩。
我軍第七團團長兼政委彭德清和副團長張雲龍將部隊分成左右兩個梯隊,1營為右梯隊,自己所在的團部機關和2營、3營為左梯隊,行軍時保持戰鬥狀態,以防途中與日偽軍遭遇,發生戰鬥。
也是湊巧,第七團23日上午10時左右行至如(皋)東地區的耙齒凌時,與加藤率領的日偽軍遭遇。戰鬥立即打響,日偽軍憑藉人數優勢,主動發動攻擊。
當時3營剛剛穿過耙齒凌卻沒有撞見日寇,1營在團部前方兩裡的地方也未同日軍交鋒,而2營則在團部後面尚未跟上來。當時“老虎團”團長彭德清身邊只有幾個勤雜人員。區區幾個人突遇訓練有素、日軍佔比較大的日偽軍300多人,其險境用命懸一線來形容毫不為過。
幾百名日偽軍將彭德清和勤雜人員包圍起來,彭德清一邊命令司號員吹起衝鋒號,一邊派出3路通訊員聯絡各營增援,並將情況向粟裕報告。危急時刻,附近的團教導隊率先回援,暫時頂住了日偽軍的瘋狂進攻。
加藤見正面難以突破,就改變進攻策略,從其他兩面迂迴包抄,希望將我軍四面包圍。沒想到的是,2營、3營回援後,卻將日偽軍反包圍。一陣激烈廝殺後,加藤絲毫佔不到便宜,氣急敗壞之下,加藤命令日偽軍上刺刀衝鋒,想與我軍進行白刃戰,殺出一條血路。
值得一提的是,二戰中,日軍基本不與美軍、英軍白刃戰,但很喜歡與中國軍隊拼刺刀,實乃藐視中國軍人武器不行。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中國工業基礎很差,造不出什麼像樣的武器,使日軍打起白刃戰來,不必擔心被成片撂倒。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國的火器不如日軍,就連拼刺刀的冷兵器也是不如日軍,近距離白刃戰,講究“一寸長一寸強”,拼殺中,往往是中國軍人還沒有刺中鬼子,就被鬼子刺中,中國軍人只能選擇迎刃而上,與鬼子同歸於盡,這種方式悲壯慘烈,更是無可奈何。
岡村寧次曾認為敢與日軍拼刺刀的只有蔣介石的中央軍,而中央軍裝備的拼刺步槍是中正式步槍,日軍的拼刺步槍則是三八大蓋,不妨將兩者比較一下。加裝刺刀後,中正式步槍長1.685米(槍身1.11米+刺刀0.575米),三八式步槍長1.801米(槍身1.276米+刺刀0.525米),相差超過10釐米。這意味著什麼呢?你不妨先量一下自己前胸到後背的距離,就會發現,如果你用的是中正式步槍,刀尖還沒碰到對方,鬼子已經刺中你。
客觀地說,抗戰初期,中國軍人,無論是國軍還是八路軍,拼刺刀都不是鬼子的對手。因為硬體(武器)不如人,軟體(訓練和身體素質)上更是差距甚遠。
筆者在一部紀錄片中看到侵華老兵金子安次回憶,日軍用活人進行刺殺訓練時,刀刃能準確避開胸腔肋骨的阻擋,直入心臟。
另外,國軍對“刺殺”訓練也不重視,比較迷信武器火力。白刃戰的技術一直都沒有太大的長進。相反,我軍由於一直缺乏武器彈藥,對白刃戰的刺殺技術和訓練非常重視,拼殺技術在實戰中迅速提升。為了快速提升白刃戰水平,我軍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是高強度的訓練。八路軍曾用1年的時間高強度訓練刺殺,訓練時幾乎以接近實戰的方式進行。陳賡專門對所屬部隊作出明確要求:“必須以真槍在野外不齊地形或山地練習刺殺,不能停留在基本教練上面。”呂正操部在激烈戰鬥的間隙就做兩件事:吃飯和刺殺訓練。
其次是戰術靈活。一對一拼刺刀,我們是打不過日軍的,但是我們人數多。白刃戰中,我軍就採取了合力對敵的策略。平時訓練中,我軍白刃戰訓練,採用的也是“幾打一”的模式。
老八路王汝林(練過少林武術)回憶說:“拼刺刀時,兄弟們配合,抗住其他鬼子,區域性形成2打1或3打1,其中一人佯攻,其他人突刺,突刺的人一定要堅決。有個鬼子的隊長被我們圍住,這傢伙舉著指揮刀,嘴裡哇哇大叫要劈我。我假裝進攻,進攻裝得很像。他很緊張,注意力都在我這,被側方我們的戰士一刺刀就捅得蹲下了,解決其他鬼子後,捅死了這鬼子官。”
最後,採用笨辦法應對。大多數人會認為日軍崇尚武士道精神,打仗不懼生死,其實,日軍也是很恐懼的。熱兵器時代,冷兵器的格鬥對人的心理是極大的考驗。拼殺中,我軍會使用短槍射擊,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白刃戰中,我軍根本達不到人手一把刺刀的裝備,只能用大刀、紅纓槍等劣質武器湊數,實戰中,紅纓槍和大刀相比“刺刀”,劣勢非常明顯,大刀一般不足1米,砍2個人後就會捲刃,紅纓槍看起來威風凜凜,打起來,木製槍桿很容易折斷。哎,戰場上是你死我活的較量,如此裝備,如何能不吃虧呢?
中國軍人將大刀和紅纓槍派上用場,其實是無奈之舉。不要小瞧了小小的刺刀,對製造工藝的要求非常高,刺刀上的彈簧、刀鞘、血槽、駐筍、卡環等,稍有偏差就裝不上。連號稱“兵工專家”的吳運鐸,製造起刺刀來也是頗費心力。知道這一點,就不會對八路軍第120師有4092支槍卻只有117把刺刀,第129師更是不足100把這些窘況感到困惑。
“人與武器只有實現最佳結合,才能產生最大的戰鬥力。”白刃戰拼殺的不僅是武器、技能的較量,更是信仰、勇氣、血性和心理素質的比拼。隨著我軍實戰水平的不斷提高,我軍將士視死如歸,相反,日軍逐漸產生了恐懼心理,抗戰末期,一個十幾歲的新兵就能刺死幾個日軍。武士道精神也不管用了,白刃戰中,玩起了陰招。
回到“老虎團”與加藤的“白刃戰”現場,加藤敢於與我軍進行“白刃戰”,原因是他一直認為他眼前的對手是新四軍警衛團和地方武裝部隊。沒想到遇到的是硬茬,“老虎團”中刺刀格殺的高手很多,白刃戰一開始,日軍才發現不對勁,對手根本不是地方武裝部隊,而是新四軍主力部隊,白刃戰一開始,日軍就被撂倒一大片。
新四軍戰鬥英雄,格鬥高手,日軍白刃戰的剋星,有“飛將軍”之稱的陳福田一馬當先,接連挑死幾個日軍,日軍招架不住,打出冷槍,將陳福田槍殺。驍悍的“老虎團”第六連連長彭加興死死咬住加藤不放,加藤使出渾身解數,滿頭大汗也打不贏,情急之下,閃身就跑,彭加興緊追不捨,狡詐的加藤突然轉身做出一個“意欲投降”的動作,彭加興放鬆警惕,冷不防,加藤打出了冷槍,彭加興犧牲。
“老虎團”聽聞兩名戰鬥英雄被日軍玩陰招害死,氣得個個“嗷嗷叫”,喊出復仇口號:“不留活口,全部消滅!”正應了陳賡麾下的第20團政治處主任吳效閔曾對官兵們說過的話:“和鬼子拼刺刀,你先用槍撂倒幾個,再給小鬼子來個白刀子進紅刀子出,別和野獸講規矩。”
接下來的戰鬥非常順利,“老虎團”刺刀、槍炮一起用上,不到5分鐘的時間,就有20名鬼子被刺刀捅成了血窟窿,不到3小時,這股日偽軍被“老虎團”消滅殆盡。這一戰,一百多名日軍、四百多名偽軍只有個別漏網。七團生俘日軍軍官14名,偽軍100多名。
1944年的鬼子如秋後的螞蚱,已經到了窮途末路,蹦躂得厲害也只是“迴光返照”,欠下的血債終究是要還的。這場戰鬥雖然只是“南坎戰役”前的一個小插曲,但是也足以見證抗戰歷史的艱苦不易。
“老虎團”殲滅加藤部後,馬不停蹄向集結地進發,接下來,“南坎戰役”最難的“南坎攻堅戰”就要打響,擔任攻堅任務的就是“老虎團”,“攻堅”就意味著更大的傷亡,但是他們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
銘記歷史,緬懷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