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年間,晉南夏縣的鳴條崗下,有個村子裡住著黃、楊兩大家族。
也不知什麼年代,黃家在山清水秀的崗上,蓋了一座祠堂。每逢祭日,黃家人就經前後崗的兩條小路,前往祠堂祭祀祖先,甚是方便。而且據說黃家是輩輩都出秀才,前後不下十多名,因此,鄰村上下的人都說:“黃家祠堂蓋在鳳水寶地上啦!難怪輩出秀才。”
黃、楊兩大家族雖然同住在一個村子,而且人口不差上下,但楊家從未出過什麼秀才、舉人,更沒有蓋過一座祠堂,所以楊家有些人看到黃家的氣勢,心裡就斷不了有點眼紅、嫉恨。直到清朝末年,楊家有位叫楊威的壯士,因從小就愛搶錘舞棒,後來終於在府衡裡做了個式官。
在這位楊威的倡導牽頭下,楊家人多方集資,在鳴條崗上黃家祠堂的旁邊,也修了一座祠堂。本來兩座祠堂中間有條通道,可那些為楊家辦事的人,硬是仗勢將它堵了起來。從此,住在後崗的黃家人,要去祠堂祭祖,就必須繞到前崗,十分不便。
為此事,黃家人曾同楊家交涉過多次, 但均無濟於事。一時弄得黃、楊兩家人見面多,說話少,疙瘩越結越大,好似仇人一般,差點動起了干戈。事過無奈,黃家發動那些秀才們把狀紙寫好,將楊家告到了縣街。
秀才們雖然把狀紙寫得有根有據,且頭頭是道,可那知縣大人知道,楊家有位叫楊威的大人在府街做武官,心裡說,這可是個得罪不起的主,弄不好連自己的飯碗也要砸了。因此,黃家屢次告狀,均得到一樣的結果一狀紙被束之高閣, 事情不了了之。
卻說黃氏家族中有戶窮人的孩子,叫黃成,八歲上就入了戲班學戲,因他生得聰明伶俐,長得秀氣襲人,在師傅的嚴教下,他一心一意學演彩旦。
當黃成長到十七八歲上時,在這一帶就唱紅了。他不但扮相好,唱腔優美,且又善於表演,誰看了誰說好。因此,在當地就有人為他編了不少的順口溜。如:“寧肯荒了二分田,不叫誤了看(黃)彩旦。”“看彩旦來想彩旦,想呀彩旦吃不下飯”。“看戲要看黃彩旦,多跑十里也合算。”“唱戲要唱黃彩旦的戲,多花十吊八吊也願意。”
...這一年,縣衡裡新調來一位郭知縣,此人很愛看戲。他在給母親祝壽時,還特地將黃彩旦請到府上,為母親來唱堂會。唱罷,郭知縣和他母親都十分滿意,覺得真是名不虛傳。臨走時,郭知縣要給黃彩旦裝點銀子,可他貴賤不要,還說:“我們年輕人,能來為老人家唱幾齣戲,也是應盡的一點孝心麼!”
郭知縣沒法,只好說:“那我就不勉強了,以後要有什麼事情,儘管來找我好啦。”黃彩旦聽了此話,心想,我何不乘這個時機,將黃、楊兩家有爭端的事向大人說一說呢!便隨口道:“大人,我眼下就有一點兒小事,不知該不該講?”
郭知縣說:“但說無妨!”接著黃彩旦便把楊家霸道堵路的事從頭到尾說了一遍,並懇請郭知縣能秉公處理。郭知縣說:“你放心回去等著吧,待我瞭解後定會作出公斷!”
黃彩旦走後,郭知縣從舊案卷中,將黃家的狀紙找出來,仔細地看了一遍又一遍,而後又差人前往鳴條崗下的村裡摸了摸底子,證明黃彩旦所言句句屬實。可當郭知縣得知楊家有住叫楊威的武官在後撐腰,
也不由犯起難來,心想,這必須拿出個兩全齊美的法子,才能既把黃家的事辦了,而又不傷楊家的面子可到底該如何來辦好呢:他一時半晌也沒想出個得心應手的妙法子。
事有湊巧,這天,忽聽有人來報:府衙的楊威大人巡訪來了,郭知縣忙差人備辦酒席,為楊大人接風洗塵,並派人去請黃彩旦為楊大人來唱堂會誰知差人去請黃彩旦時,黃家秀才與彩旦之間卻發生了一場爭論。有人說:“彩旦,你不能去為楊家人唱堂會,他們一家橫行霸道,欺人太甚!”
可彩旦卻說:“這不是楊家人來叫的,而是郭知縣來請的、如果不去,豈不得罪了郭知縣,再說郭知縣還答應幫咱解決爭端哩!"眾人聽了覺得言之有理,便讓他去了。
席間,黃彩旦問道:“眾位大人,我唱哪齣戲好呢?”這時,楊大人先笑著說:“隨便哪一齣都行。”彩旦想了想便說:“那我就先唱一段新編的戲文吧!請大人聽了:世上人兒心不平,好人常常受欺凌。
有人在把新房修,仗勢堵道阻人行,眼看有路不能走,逼人繞道理不順,有心告天天太高,有心告地地無門。若問此事出哪裡?就在咱鳴....”
當黃彩旦唱到這裡時,郭知縣越聽越覺得這戲不對,這不是明明在揭楊家的醜嗎?怎能在楊大人面前唱呢!他還是另唱一出別的吧”哪知這任楊大人,早被黃彩裡那優美委碗的唱腔及那通俗易懂的唱河所感染,聽得入了迷,猛聽說不讓唱下去了,便覺得有點兒奇怪,問道:“他唱得不是很好嗎”郭知其愣了一下,知道楊大人多年在外並不知族人幹下的事情,便委婉地說:“這齣戲不怎麼樣,還有更好的戲哩!”楊大人說:“怎麼說不好,我聽著就覺得挺好的麼,難道其中還有什麼蹊蹺不成?”
郭知縣一時無話可說。這時站在一旁的黃彩旦大著膽子插嘴道:“蹊蹺倒不蹊蹺,只是這蓋房堵路,倒是件真事。”楊大人道:“那你仔細講一講,讓我也來聽一聽。”彩旦說:“小人不敢在大人面前講。”“沒人會怪罪於你、你但講無妨!”於是,黃彩旦便一五一十地將事情的前前後後向楊大人講了一遍。
楊大人聽罷又追問道:“彩旦,這事你是怎麼知道的?”“我就是鳴條崗下之人:”楊大人聽了驚喜地道:“這麼說來,還真是大水衝了龍王廟,一村人不認識一村人啦!”彩旦忙說:“大人多年在外做事,沒有功夫回村,怎會認識小人呢?”這時,楊大人扭過頭問郭知縣:“郭知縣,想必你也知道此事了?”
郭知縣忙應道:“知道,知道,前些日子我專門差人去做過調查,確有此事。”楊大人聽罷,不由火冒三丈,大聲嚷道:“豈有此理,不管誰蓋房子,為啥要堵人家的通道呢?這不是明明在欺負人嗎?也太霸道了!
誰讓他們這樣乾的?”郭知縣見楊大人生氣了,便輕聲地說:“大人請息怒,此事讓我慢慢來處理吧!”“不,早就該處理了!”楊大人說著,就提起筆來,“刷刷刷”地馬上寫好了一封信,讓郭知縣連夜差人,將此信交與楊家祠堂的主事人。
後來聽說,第二天那堵了多年的通道就被扒開了,至此,黃、楊兩家結了多年的疙瘩,終於被解開了,兩家人又重歸於好。
從那以後,黃彩旦便如高山上打鼓一名(鳴)聲遠揚,有些從來就看不起所謂三教九流尤其是唱戲的之人,也有了新的看法。後來,黃成的名字也被堂堂正正地寫入了黃家的家譜(以前,凡屬三救九流的人,是沒有資格寫入家譜的)。直至今天,在夏縣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秀才十個不如彩旦一個”。#故事##頭條##故事雜貨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