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說〝摳門兒〞的來歷,一則相傳古時將相之府或有錢老財人家的大門上塗貼金銀,故貧苦人家會偷偷用手指蓋兒摳點金銀用以生計,故而稱之謂〝摳門兒〞。也有說舊時的大財主都十分吝嗇,蓋好大門兒,卻再捨不得花錢買門環或門把手,故使得大門光禿禿的,開門無從下手,只好用手使勁摳那門縫,所以形容吝嗇小氣稱之謂〝摳門兒〞。
摳門兒的人俗稱為〝鐵公雞〞,可謂一毛不拔。
有則老故事講得頗為生動,說從前啊,有一個極為吝嗇的老財主,可謂骨灰級。臨終前覺得有事嚥不了氣,喘息間把兒子們叫到跟前,問老大:“我死後,你打算怎麼辦我的喪事啊?”
大兒子答道:“父親,您一生視錢如命,兒我也不敢破費,既要把您的喪事辦好,又要少花錢。我打算買兩個燒餅,給您一隻腳掛一個。再找兩條野狗,就可以把您拖走了。”
財主大怒:“混蛋,兩個燒餅不也得花錢麼!”說完,就問老二:“我死後,你又是怎麼打算的啊?”
老二看老大的辦法不行,想了想就說:“您雖然省吃儉用,可您老卻膘肥體壯,可以煮了賣肉,既給您辦了喪事,又可以賺一筆錢。”
財主讚歎連聲道,“好!好!”然後又話風一轉鄭重其事叮囑道:“不過,你要注意,賣肉時,千萬別賣給你的老舅。”
二兒子驚問:“為何?”
財主擲地有聲答曰:“因為他老賒賬,不給錢!”語罷隨後安然逝去。
看完不禁啞然失笑,當然均是歷史傳言或加工的笑料而己。
摳門是一種態度,對錢有一種超乎常人的執著,任何時候都把錢放在首位。不捨得花自己的錢,但是浪費別人的錢,那是毫不客氣。
現實中摳門兒是有別於節儉的。在我們年少那個年代,物資匱乏,每家每戶憑票打油,吃油時有用長筷伸入油瓶蘸幾滴,淋入菜中算是有些許油味了。相比如今,一道大菜,如水煮魚、毛血旺之類,真可謂油菜各半,可想而知是何等奢侈了。
所以節儉也是一種美德,古今均是如此。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寫過一首長詩,裡面有這麼四句:“君來坐樹下,飽食攜其餘。歸舍遺兒子,懷抱不可虛。”這四句詩寫的是打包:朋友聚餐,酒足飯飽,還剩下一些飯菜,扔了可惜,有個哥們兒拾掇拾掇裝起來,帶回家給小孩吃。
歷史使然,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來講,節儉是一種習慣,跟現如今年青人口中的摳門兒確是兩碼事兒。
所以看到長期不用的燈開著,我下意識會隨手關掉;
所以看到滴答或長流的水龍頭,我也會毫不猶豫上前擰緊;
所以至今我在飯店吃飯,吃過了剩下的我都主張打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