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故事,從一張照片講起。
(請橫屏觀看)
這片青白交融的壯美景色,拍攝於四川省雅安市二郎山埡口。遠處的皚皚雪山是四川最高峰貢嘎山,海拔高達7556米;深嵌在山谷裡的是大渡河,海拔1230米。
一張照片裡海拔落差6300多米,猶如聯結天地。
要到達拍攝點,得走川藏公路這條“天路”。二郎山埡口是這條“登天之路”的第一道咽喉險關。
川藏公路通車前,翻越二郎山至少需要3天。通車後,只需3小時就可越過這道天塹。
(請橫屏觀看)
位於西藏昌都的川藏公路拉烏山埡口 (攝影:陳小羊/星球研究所)
路不起眼,但最能反映變化。如今,許多“驢友”喜歡走風景絕美的川藏線,走完整條線路估計費時一週;可要是在新中國成立前,從成都到拉薩,人背畜馱走騾馬驛道,往返需要一年。
位於拉薩市墨竹工卡縣的公路一景 (攝影:陳劍峰/星球研究所)
巍巍高山、浩浩大江阻隔了西藏與中國其他省份的密切聯絡,也給心懷不軌的分裂分子以可乘之機。
新中國成立前後,帝國主義夥同西藏地方政府中的分裂勢力,製造了“泛亞會議”“驅漢事件”等一系列分裂圖謀,企圖依仗高原天險,將西藏從中國分裂出去。
為粉碎分裂分子的陰謀,1950年初,在毛澤東“一面進軍,一面修路”的指示下,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的將士們出征了!他們提出口號:“把五星紅旗插在喜馬拉雅山上”。進藏之路雖然艱險,但十八軍前方部隊翻山越嶺,極速行軍,很快解放了藏軍主力集結的昌都。
(請橫屏觀看)
西藏昌都,通往孜珠寺的山路 (攝影:Christo Jan/星球研究所)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簡稱《十七條協議》)在北京簽訂,西藏和平解放。
在當時仍處於封建農奴制統治下的藏區,農民普遍使用木犁、木鋤耕地,犛牛踩場脫粒,經濟十分落後;由於未通公路,已入藏的解放軍前方部隊供給不足,分裂分子繼續與帝國主義勢力勾結,公然反對和平協議,要求解放軍撤離西藏。
不修路,西藏人民難脫貧窮;不修路,反動分子其勢洶洶。
但是要打通一條從四川到西藏的公路,何其艱難!
這裡地質複雜:要修的川藏公路,橫穿橫斷山脈的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8條地質斷裂帶,地震頻繁,泥石流、塌方、碎落、雪崩、水毀頻仍;
這裡氣候惡劣:高海拔路段的雨、雪、冰、霧、風、塵等惡劣氣候頻發,影響時間長,很多路段的埡口海拔在4000米以上,空氣稀薄、氣溫極寒;
這裡地勢起伏極大:公路東面的起點四川盆地,海拔只有499米;一路向西,海拔快速爬升,進入青藏高原後,公路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河谷與山脊相對高差1000-2000米,地形狹窄陡峻,溝壑縱橫。
這條路上有很多路段,甚至要在懸崖峭壁透過,那是藏羚羊都無法立足的極險之地。
但沒有什麼困難是人民解放軍克服不了的。面對如此兇險的築路環境,十八軍的10萬戰士高喊:“讓高山低頭,叫河水讓路!”4年間,他們用鐵鍬、錘頭、十字鎬等最簡陋的工具,把綿延2000多公里的康藏公路(島注:西康省撤銷後,改稱川藏公路)一鍬一鎬地鑿了出來。同時,從西寧到拉薩的青藏公路也通車竣工。
這兩條進入“世界屋脊”的通天之路,南北並進,為西藏帶去了第一座農場、第一家公司、第一所完全小學、第一家醫院、第一個科研所、第一個電站、第一座機場……
公路不僅縮短了從西藏到其他地方所需的時間,更拉近了西藏與現代文明的距離。
新中國成立初期任交通部副部長的潘琪提供了一組數字:截至1953年底,康藏公路的花費,若用35000元(舊幣,1萬元相當於1元)一疊的人民幣,可以從拉薩鋪到天安門;在當時,這些錢可買1300架噴氣式戰鬥機;按重慶市市價,可買30億斤糧食。
西藏的穩定與發展,遠非金錢可以衡量。代價再大,路也要一直修下去——
1957年,新藏公路通車;1965年,貢嘎民用機場建成,開闢拉薩至成都第一條航線;1976年,滇藏公路通車;2006年,青藏鐵路全線建成通車;2013年10月,墨脫公路正式通車,“最後一個不通公路縣”成為歷史。
西藏和平解放70週年,進藏“天路”的修築也持續了70年。
如今,西藏已經初步形成了“三縱兩橫六通道”為主骨架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前往世界屋脊的時間,從和平解放前以年月計,到公路修成後以周計,再到現在乘飛機、走高速的以小時計。
縱橫交錯的交通線路,如同飛揚在雪域高原上的哈達,傳遞著西藏各族人民的熱情與希望;汽車、火車與飛機的往來轟鳴,激盪著發展與奮進的力量。
如今,二郎山埡口已非川藏公路的必經之地。2001年,二郎山隧道修成,穿越這道天塹再也不需行進在九曲十八彎的盤山公路上。透過二郎山的時長,也從3小時縮短到15分鐘。這份不再為出行而發愁的底氣,正是西藏70年來快速發展的縮影。
記得有機會一定要去西藏走走,看一看中國人在西藏這片土地上創造出的奇蹟,感受一下祖國的大美河山!
美圖繼續放送!
位於西藏昌都的川藏公路拉烏山埡口 (攝影:姜曦/星球研究所)
(請橫屏觀看)
文/瀾凌
編輯/綾波
俠客島x星球研究所 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