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落地,無論是學生,家長還是老師學校都需要調整自己的思路和心態,尤其是家長朋友們,一定要明白這背後的道理和依據。
在中國教育內卷極其嚴重的背景下,我們敢於在教育這個關係重大民生的領域展開如此徹底的革新和改革,充分說明了此項政策的緊迫性,必要性,也彰顯了國家對於教育大計的重視和關注。
無論是從政策的出發點還是政策的預期目的,雙減政策的提出表明了國家明確了對於人才的評價標準和需求方向。一味的捆綁於分數,卻不規範分數得來途徑式的選拔人才,無異於削足適履,必定要付出相應的代價。
我們需要從幾個具體的方面來看待補習班在一般家庭中的角色!
補習班的直接目標就是提分,但並不是所有的分數高的同學都是出自補習班。也就是說分數高的學生,固然有一部分是來自於孩子本身就存在自學習優勢,他們一定是不需要上補習班的,但仍然有一部分是來自於課外輔導機構烘托起來的所謂學霸,如果同樣一個知識點,有的同學學一遍就可以明白,有的同學需要學習兩遍才能明白,說明這兩位同學本質上不屬於同一智識水平的孩子,這就猶如參加一場跑步比賽,有的同學是根據自己能力堅持到終點,並取得了良好的成績,有一部小孩是騎著腳踏車堅持到了終點,說白了,就是利用了外部工具,並且脫離了腳踏車後,這些孩子可能都無法堅持到終點。在這種背景下,我們把這兩類孩子當做同一水平的運動員來訓練,這樣下去的必然結果就是,越是在正規的比賽中,越容易出現與預期相違背甚遠的比賽結果,這種偏差超出了人們的預期值,其結果就是這不僅對失敗的學生來說是一種強烈打擊,也會造成教師們的指導偏差,造成教育虛假繁榮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們忽略了這場競爭中的規則意識。
國家培養的優秀人才標準應該是正式的,嚴肅的,完整的,統一的。倘若在涉及高精專的領域內,我們沒有足夠的人才儲備,這就是國力的衰弱,所以我們不僅需要大量的人才,更需要對人才有相應的明確要求,這就要求人才的培養必然是嚴謹的,全面的,人才本身必須存在繼續發展空間的,而不應該是用補習班這種類似作弊的方式直升的!
當然參加學科類培訓的孩子參加培訓這個舉動,其本身證明了部分孩子有繼續學習的願望,可恰恰是這種願望的急迫性,讓他們在面對學習困境的時候,首先不是透過自我反省和自我努力去解決,去面對,而是通過了藉助他人,把知識的查漏補缺變成單純的重複,並希望透過這種重複來彌補自己的不足,這無異於重複地栽倒在一個泥淖中,並且始終依靠他人站起來。在兩次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都喪失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從學習認知上看,這一部分同學單方面以為學習知識最關鍵的應該是重複知識,而不是理解知識,遷移知識,運用知識。說白了,他們對待知識更注重形式的記憶。這種認知能力,本身就證明了孩子的認識發展的狹隘性。
當然,報補習班最大的推動力量應該是來自學生家長,家長們報補習班的出發點是積極的,但一部分家長過於神話補習班的作用,還有一部分家長總是認為先修知識就是幫助孩子贏在了起跑線上,其結果就是孩子們本來有學習的好奇心,但在填滿式被動式的學習環境中,學生要麼喪失了自主學習的機會,要麼喪失了自主學習的熱情,最後的結果就是,補習班的內容因為非正式性沒有仔細對待,課堂上的知識因為不完全陌生,也得過且過。最後你會發現一開始依靠補習班的學生慢慢喪失了自己發現問題的能力,只能惡性迴圈,既要依靠補習班,又變得越依靠越依賴,同時成績越補越差!
實際上,每個孩子天生就有學習能力,如果不是部分家長揠苗助長,或者飲鴆止渴,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向外推向給了資本市場,又怎麼會出現一個個孩子好奇心,創造力被扼殺的現象呢?
還有一部分家長總是以自己文化水平有限為藉口,認為到了初高中以後,對孩子在學習知識上的困境沒有辦法給予親自的指導,只能透過補習班進行贖罪式的彌補,這是一種非常不成熟甚至錯誤的看法!這樣的家長會天真的以為自己以前自己能夠給予的指導,是自己全部能力的展現!事實上,恰恰是以前的傾心指導,造成了目前學生在學習上的惰怠習慣!低年級的知識恰恰是不需要太多的指導的,我們更關注的應該是孩子的學習習慣,學習思維,還有面對知識難點時的動腦習慣!這些遠遠要比教會他怎麼列算式,怎麼進位,怎麼寫答要重要的多!本應該在學校就掌握的知識,為什麼沒有掌握,不是聽不懂,而是不認真,或者不敢問,表象總是顯而易見的,但我們解決問題的辦法卻不應該如此簡單粗暴!
一旦孩子出現了具體的問題,我們本應該對症下藥: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就要多和孩子溝通,多傾聽孩子的訴求和想法,說的對的鼓勵,說的不完整的補充;孩子膽子不大,不敢和同學老師接觸,就要多陪孩子參加戶外活動,讓孩子感受不同的生活情境,刺激孩子的社交慾望;孩子注意力不專注,就要適當帶孩子做一些他喜歡的體育活動,讓不良不安的情緒得到充分釋放,滿足孩子的好動天性;試問這些我們常見的問題,有哪些是守著課桌可以完成的,哪些是課外輔導老師可以代替的?
孩子的成長是欺騙不了人的,孩子身上的問題,一定暴露了孩子的成長環境,家長如果真的希望孩子健康成長就應該提供給孩子健康成長的沃土,而不是不斷地催化他,畢竟孩子不是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