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四大古橋,我有幸生於潮州古城,終日與湘子橋為鄰。最喜在春日,煙雨濛濛時節撐著傘慢悠悠地徜徉其側,或遠觀或近凝用心領略她的美。隨著歷史的變遷,或人為或自然災害的破壞,幾經興廢幾經修築,再現梁舟結合,聯閣重瓴,美輪美奐,活色生香。所謂各花入各眼,一百個人眼中的湘子橋就有一百個樣子,她在旅人的鏡頭裡,在心裡,猶如清水出芙蓉,永遠如仙子般清麗。
泉州同樣是一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古城,已經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洛陽橋的建造較湘子橋要早上一百多年,也即是北宋年間(宋朝是中國歷史上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歷史階段)。同樣在春日,我們帶上ZD探訪了這座幾近千年的古橋。
洛陽橋在今惠安、洛江分界的洛陽江入海口,又名"萬安橋"。由當時的郡守蔡襄主持建造,歷時六年竣工。是古代著名跨海梁式石構橋,在中國橋樑史上與趙州橋齊名,有"南洛陽,北趙州"之稱。
乍看這個橋名,你會不會和我一樣會有一瞬間的錯愕?以為在河南洛陽市呢!
蔡襄是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他的《萬安橋記》宋碑立於祠內。153字的碑文簡短精煉,記載了造橋的時間、年代、橋的長寬、花費的銀兩和參與的人物等,書法優美、刻工精緻,為洛陽橋增輝不少。
因在江海交匯處造橋,江闊水深,工程艱鉅,造橋者首創"筏形基礎"以造橋墩,成為現代橋樑工程中"筏形基礎"的先驅(這種技術,直到十九世紀,歐洲人才開始採用)。ZD最先發現了這種特殊的造型,問是不是因為靠海為生緣故,給了建造者以船狀為墩的靈感?我笑著說何嘗不是呢......利用牡蠣的超強繁殖力和膠著力來加固橋基卻是始料未及的,我們只是單純地以為是這個地區的水產品而已。唏噓之餘不得不感嘆古人的智慧之高,竟把生物學運用到實際的橋樑工程中來。
橋面由長短不一的青石板塊縱橫鋪就,凹凸不平又筆直漫長,造型雖簡潔樸素卻也不失韻味,每一塊石頭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印記。行走在橋上,隱隱間覺著千年的歷史如橋下的江水般滾滾東逝,水不竭,天地在,而人成塵......
泉州市境內還有另一座古橋,距今883年,叫安平橋(也稱五里橋)。連線著晉江市和南安市的海灣,也是中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全長2255米,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我們在日落時分到達,夕陽美了整個灣面。
與安平橋相連著的文化公園裡,人們悠閒地散著步,小孩相互追逐著嬉戲,還有一幫熱愛本土文化的阿叔阿姨們,圍成一圈正聲情並茂地唱著:“人生海海,甘需要攏瞭解,有時也清醒,有時青菜......” 這就是鄉音啊,自帶溫度的鄉音,連我這個外鄉人,此刻都倍覺親切。
一尊尊“下南洋”雕塑靜靜地立於江畔,訴說著那個骨肉相離的年代的無奈,帶著離愁,也帶著期盼,在這裡登船開始離鄉別井的漂泊人生......
每個遊子心底都有一個珍藏著的故鄉,你平日裡所熟悉的,或許已經厭倦的,也許是別人一生的無法到達。
愛在當下。[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