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廿八都去浮蓋山的途中必然經過楓嶺關,沿著盤山公路蜿蜒上行約五分鐘,您便可看到始於五代時期的古關——楓嶺關。游完浮蓋山返回時,司機特意停車讓我們去看了看。此關地控閩浙贛三省,在205國道開通之前,千百年來一直是三省人民相互往來的唯一通道。如今它的原有作用雖已結束,整個關隘僅關門尚存.....
楓嶺關又稱丹楓嶺關,因古人在此遍植入秋時樹葉便紅如楓葉的烏桕樹而得名。楓嶺與仙霞嶺、小竿嶺相接,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明末,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曾在此踞關駐守。
楓嶺關是浙西第一重要門戶,原為浙閩兩省的分界處,南側即福建省浦城縣盤亭鄉。古時為仙霞古道之重要關隘,為仙霞關群之第四關。唐末黃巢入閩,沿仙霞嶺開山伐道,後世逐漸建成了著名的仙霞古道。現存古道為宋乾道八年(1172年)所重築,在仙霞關、楓嶺關之間就是廿八都古鎮。現在205國道從旁邊透過。
雖然牆上已青草萋,但它是仙霞古道上最古老的關隘。
很荒蕪,看上去就像一個小小的橋洞。跨過這處關口,便是福建地界,楓嶺關也因此被稱為“閩浙咽喉”。
楓嶺關比較簡單,只有一個不大的關門,不過旁邊還有一座空海閣,一塊寫著空海之路的石頭。
用亂石幹砌而成的楓嶺關,舊關牆長21米,關門寬2.6米,高3.1米,是浙江五大名關之一,也是昔日往來浙閩的必經之地。清順治年間,朝廷曾在此設浙閩楓嶺營,屯兵千餘。
關隘古道仙霞巍巍,古道漫漫,關隘悽悽,廟宇堂堂,浮蓋山見證著肇始於唐代的仙霞古道之興衰。全長約120千米的古道,起於江山清湖,過廿八都,越浮蓋山楓嶺關,止於浦城,因縱貫仙霞嶺而得名。因軍事意義凸顯,廿八都於清代設浙閩楓嶺營總府,仙霞古道進入全盛時期,後漸式微。因古道的興起:浮蓋山在歷史上曾經是佛教活動繁盛的地點,據傳日本空海法師渡海入閩,經此北上中原。日本信眾於楓嶺關側立空海閣為紀。
在楓嶺關關牆左側,立著一塊“空海之路”的石刻。空海從福建入浙江的路,是浙江與福建的分界點。
右側還有一處新建的亭閣,裡面供奉一尊日本高僧空海法師塑像及有關文字碑。公元804年,唐貞元年間,日本高僧空海法師隨日本國第十七批遣唐史賀能來長安求學取經。因渡海遇颱風未能抵達寧波,海上漂泊十幾天後在福建霞浦登陸。日本學者經過考察確認,當年空海一行是由福建走仙霞古道,經楓嶺關,然後再北上長安的。空海大師返回日本後,開創了佛教真言系。楓嶺關旁的空海閣及空海法師銅像,便是日本真言宗信眾,為紀念空海走過仙霞古道,而捐資修建的。
楓嶺關旁的空海閣及空海法師銅像,便是日本真言宗信眾,為紀念空海走過仙霞古道,而捐資修建的。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銅像,是由日本真言宗信徒和熱愛中國文化的日本人捐贈的、由日本文化美術製作修理專家中原良辨先生按空海真實身材面容澆鑄設計的。這是中國大陸在繼杭州靈隱寺、福州開元寺、西安青龍寺等之後的第六尊空海塑像,也是唯一一座由日本設計製作的銅像。這尊銅像揭示了中日文化割不斷的淵源。
眺望兩省的村落田園、重重山巒,今古興亡、逝者如斯的懷古之情不禁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