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收藏,大多數人想到的首先是名人字畫、明清瓷器、玉器和紅木傢俱等,再具體一點就是元青花、和田玉、紫檀黃花梨。當然,對於行業來說,大多數人的是對古玩這一行當的概略認識,而作為有一定接觸和收藏知識面的人來說,收藏卻是一門大的社會學科,可謂包羅永珍。近期,出現在法國巴黎拍賣會上的明代嘉靖年間《永樂大典》手抄本以高價成交,再次把很多藏家的視野集中在古籍善本上,藏家們一邊讚歎拍品的價值高不可攀,一邊由衷的欽佩前人的智慧與勤奮。今天,我也來聊一聊收藏門類中的一個新寵——手抄本的收藏。

就目前收藏界對於手抄本的門類歸屬沒有太明確的定位。但我們習慣的把她劃在軟片範圍,再具體點的劃分就是在書畫類。當然,更多的人願意把它歸於古籍善本之中,也是情理之中。手抄本的概念顧名思義就是手工抄寫出來的原本的版本。手抄本的產生,大致有以下幾個因素,一個是行業文化的總結傳承,特別是宗教、醫學等領域,由於古代文字載體的單一性,口授與手抄就成了最佳的授業方式。另外一點,緣於古時候業餘文化活動方式的單一,一些官員、鄉賢、書生便透過抄寫古典名著等方式來打發業餘時間,實際看來這是一種高極娛樂和修身養性的方式。

就當下存世的作品來看,大體分為軟筆和硬筆手抄兩種。就時段劃分,基本以49年建國為一個分水嶺,建國前以毛筆手抄居多,建國後,隨著鋼筆的普及,毛筆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而行業內收藏的熱寵多為民國以前的軟筆手抄,其原因無外乎那麼幾點,一個是年代感,越老的作品越有味道,可謂紙、書俱老,當然也不乏一些名家作品;另外一點就是手抄版本有一些屬於絕版,收藏價值較高;還有一點,就是受時代的影響,清末民初階段,整個國家處於動盪不安之中,而對於文化的約束相對較少,特別是民間文化的傳播可謂是百家爭鳴,枝繁葉茂。而建國後,手抄本依然在延續,只是手抄內容不再像清末民國時那麼寬泛,加之硬筆的流行,傳統宣紙已經不符合其書寫的需求,同時,隨著印刷業的不斷興盛,手抄本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堅持手抄的人也大多集中在醫療、科技等學術研究領域。

從目前所接觸的存世手抄本的內容來看,大致可以分為醫學類、道學、經學、風水學、易學、武學、文學、名人筆記類等。當下市場較為常見的是文學類手抄,主要還是緣於文學的受眾面相對較大。而醫學、經學、易學、道學、風水學等傳播大多都是行業內流通,對於行業之外的人來說,不僅受認知面和歷史環境、傳播條件的限制,而且這些行業大多恪守“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心口相傳,秘而不宣”的規矩。手抄本的儲存是一大難題,書畫、古籍善本類本身就是收藏品中儲存難度最大的一種,受氣候、環境、時間的影響,很多書畫古籍緣於蟲蛀、氧化、自然災害等不可抗拒的因素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有些書籍之所以能夠得以儲存至今,主要還是歸功於愛書人士和藝人們對前人智慧結晶的尊重與保護。

從地域分佈看,按照市場發現量基本可以分為幾大片區。首當其衝的是齊魯大地,其次是江浙皖地區,爾後川陝晉豫區域,雲貴湘鄂閩等地可視為第四梯隊,除此以外,其他各地區存世的手抄本相對較少。

從收藏價值分析。齊魯和江浙皖地區,受傳統影響,自古文化發展繁榮。作為孔孟之鄉的山東,文人賢士較多。他們更加註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薰陶,四書五經、詩詞歌賦、經典名著也就成了他們的最愛。山東的手抄本,水平高,字型好,在手抄界可謂是首屈一指的大哥,尤以小楷居多,十分精美,每一張手抄都可謂是一幅絕佳的書法作品,深受收藏者的追捧。江浙皖的手抄也不乏精品,但相較山東還是有一定距離,但由於此地域歷史文化名家輩出,這些名家手抄的存在自然讓其他地域望塵莫及。作為第三梯隊的川陝晉豫地區也不容忽視,雖然從手抄本的書法水平、名人效應都不及前者,而這個區域的手抄本的存世量居高,尤以醫學、道學、經學、風水學、易學方面為主,深受藏友的關注。作為第四梯隊的幾個地域,無論是從手抄的存世量、手抄水平及價值都遠不及前三甲,這一點是被收藏圈普遍公認的,但其部分道學、風水學、玄學方面手抄也受到了相關領域學者的青睞。
手抄本的收藏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多因個人喜好而成就其價值。就近幾年收藏發展趨勢看,精美的手抄本已經市場流通量大幅縮減。而收藏者大多是一些中青年群體,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以及對收藏品市場理性的認識。作為一種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筆者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手抄本會成為繼古瓷器、書畫、硬木傢俱、玉器之後又一熱門高位藏品。不可忽視的一點是,手抄本是集傳統文獻、專業知識、書法藝術於一體的高層次藝術品,她有資本也有實力得到應有的價值定位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