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謝江珊
在鄉村振興和城市化的兩大趨勢下,改革戶籍制度勢在必行,而這是促進農村與城市、小城市與大城市之間機會均等的一個政策方向,也是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
10月10日,山東省煙臺市迎來新一輪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放低城鎮落戶門檻,並同時提出將統籌推進戶籍制度相關配套改革。
煙臺市人民政府在釋出的《關於深化戶籍管理制度改革促進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放寬購房落戶認定條件、放寬投靠落戶親屬範疇和落戶地址限制、放寬就業落戶社保繳費年限限制、放寬人才落戶認定標準。
煙臺此舉並非首創。近年來,為做大人口規模、吸引人才,越來越多的城市紛紛放開落戶限制,降低落戶門檻。部分省會城市甚至已經實行“零門檻”落戶。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王太元此前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曾表示,中國已全面進入以市場需求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對於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城市人口總規模的增加早已不是負擔,而是發展動力。”省會城市如果不能儘快把人才隊伍和人口規模做大,則很難成為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會缺乏輻射力和影響力,無法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
圖源:Pexels
6省會“落戶自由”
省會城市享“落戶自由”已經不是新鮮事。
據時代週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包括河北石家莊、江西南昌、寧夏銀川、福建福州、山東濟南、雲南昆明在內,國內已經有6個全面放開落戶限制的省會城市,邁出了放開落戶限制的關鍵一步。
省會城市爭相放開落戶政策,與其自身的人口規模相關。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這6個省會城市人口近10年呈現逐步增長態勢,增長率均在10%以上。其中,銀川增長率最高,達到43.45%,次之為昆明,增長率為31.53%。
具體至人數增量,昆明最多,10年間增加了202萬人。其次為南昌(121萬人)、福州(117萬人)、濟南(108萬人)及石家莊(107萬人),銀川增長人數則不足百萬(86萬人)。
但從人口總量來看,6個省會城市中,只有石家莊達到千萬人口級別。2020年,濟南、昆明、福州常住人口分別為920萬、846萬、829萬。
濟南、昆明將千萬人口計劃寫進了各自的“十四五”規劃,福州則在該市的“十四五”規劃中提出:城區常住人口達500萬,加快形成千萬級人口城市。
時代週報記者注意到,目前還有其他省會城市正發力降低落戶門檻,如湖北武漢。
9月11日,武漢市人民政府釋出《關於調整完善落戶政策相關條件的實施意見》,提出重點企事業單位職工,只需要繳納社保,有合法穩定住所(含合法租賃住房)的就可以申請落戶;調整隨遷落戶條件,夫妻、子女隨遷申辦戶口,將在本市有合法自有房屋的條件調整為在本市有合法穩定住所(含合法租賃住房),以及夫妻登記結婚滿5年放寬至夫妻登記結婚滿1年等。
武漢調整之後的落戶條件,在重點城市中已經相當寬鬆,接近“零門檻”落戶。
665城全面取消落戶限制
不僅各城市在努力推行戶籍制度改革,降低落戶門檻,國家層面也在積極推進,並定下了一個“小目標”。
4月13日,國家發改委正式釋出《2021年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以下簡稱《任務》)的通知。
《任務》第一條就明確指出,有序放開放寬城市落戶限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落實全面取消落戶限制政策,實行積分落戶政策的城市確保社保繳納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數佔主要比例。
時代週報記者梳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20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鑑》發現,截止到2020年,中國大陸共計687個城市——301個地級市,386個縣級市。其中,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的城市達到22個,且多集中於大城市群內。
換言之,2021年,至少將有665個城市實現“零門檻”落戶。
《任務》同時還提出,推動具備條件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內社保繳納年限和居住年限累計互認。
在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管理學院特聘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陸銘看來,人口的自由流動,是中國邁向現代化必須要做的一件事。而戶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正是人口在國家內部自由流動的開始。
軟化戶籍制度
接下來,中國的戶籍制度改革還將持續深化。
“十四五”規劃綱提出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按照城區常住人口數量的不同,對落戶提出了不同要求: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落戶限制,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推動穩定就業居住的農業轉移人口有序落戶;全面取消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落戶限制,確保外地與本地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標準一視同仁;全面放寬城區常住人口300萬至500萬的I型大城市落戶條件。
而針對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完善積分落戶政策,精簡積分專案,確保社會保險繳納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數佔主要比例,鼓勵有條件的城市取消年度落戶名額限制。
在戶籍制度改革過程中,還有哪些難點?如何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
對此,陸銘認為,由於以前城市沒有以足夠的速度和數量去增加公共服務的提供,產生了公共服務的供給與外來人口對於公共服務的需求間巨大的鴻溝。接下來必須實現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建立城鎮教育、就業創業、醫療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和常住人口掛鉤機制,推動公共資源按常住人口規模配置。
他還建議,“十四五”期間重點推進城區人口500萬人以上城市戶籍制度改革。推動超大、特大城市完善積分落戶政策,探索推動在長三角、珠三角等特大城市群率先實現戶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此前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一方面,戶籍制度要進行改革,另一方面,公共服務要擴容,特別是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變得非常重要。“戶籍改不動,要考慮如何增加公共服務供給,滿足非戶籍常住人口的需要。這樣一來,人們對於戶籍的訴求就會降低,戶籍的重要性也會降低。”
“這是把戶籍軟化而不是改掉的策略,在短期內是容易被接受的。軟化之後,戶籍制度雖然還在,但是我們不太把戶籍當回事,也更有利於城市更好地發展。”馬亮認為,軟化戶籍的下一步是完全沒有戶籍限制,當戶籍制度成為一紙空文,自然就會退出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