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新春:美國龐大的軍隊還能幹什麼?
作者:牛新春,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中東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來源:《世界知識》2021年第20期;世界知識
微信平臺編輯:周悅
2021年8月31日,隨著最後一架飛機撤離喀布林,美國曆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軍事行動畫上句號。關於“誰丟了阿富汗”的辯論再度浮出水面,各種各樣的解釋滿天飛。粗略概述,全世界絕大多數人認為美國在阿富汗甚至整個中東的軍事幹預是失敗的,具體可分為八大類:
其一,“民主改造失敗論”——把本國政治模式強加給別國的圖謀註定要失敗;其二,“國家重建失敗論”——域外力量無法主導別國的國家重建;其三,“美國衰落論”——美國的實力已經今非昔比,沒有能力採取大規模且持續的境外行動;其四,“帝國墳場論”——中東自古以來就是埋葬帝國的墳場,誰來誰失敗,從公元前330年的亞歷山大大帝到2021年的美國,莫不如此;其五,“戰略目標搖擺論”——美國的阿富汗戰略在反恐、反暴亂、國家重建、民主化等目標之間搖擺不定,缺乏明確、可實現的目標——這是拜登政府的邏輯;其六,“戰略重心轉移論”——美國要專注於應對中國崛起,從阿富汗撤軍是戰略轉移,不得不捨小就大;其七,“侵略戰爭失敗論”——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都是帝國主義發動的對外侵略戰爭,非正義戰爭必然失敗;其八,“軍事反恐無效論”——武力不能根除恐怖主義,軍事反恐只能越反越恐,製造出更多的矛盾。
有人說,上述八種敘事邏輯只要有一種成立,美國的軍事行動就必然會失敗,更何況八種場景同時出現。顯然,這些論述不單單針對阿富汗甚至中東,人們只是借阿富汗這個小舞臺,演繹冷戰結束以來美國海外軍事行動的狀況。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是越南戰爭以來美國在海外軍事行動中遭遇的最大挫折,當前美國人民反戰、厭戰的情緒空前高漲。
美國在進行海外軍事行動上反恐不行、帝國擴張不行、國家重建不行、民主輸出不行、軍事實力不行,那麼美國在海外軍事行動上到底搞什麼能行?還能實現什麼目標?拜登說,美國海外軍事行動必須有清晰、可實現的目標,但是沒有說什麼目標可以實現。一位美國學者感嘆,美軍在伊拉克搞了政權更迭,參與了國家重建,卻沒能實現戰略目標;美軍在利比亞搞了政權更迭,沒有參與國家重建,同樣也沒能實現戰略目標;美軍在敘利亞沒有搞政權更迭,也沒有參與國家重建,最終還是沒能實現戰略目標。
到底是美國設定的戰略目標有問題,還是海外軍事行動本身有問題,或者二者互為因果。早在1990年代末,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就曾感慨,美國擁有全球最強大的軍隊,卻不能解決其面臨的任何一個難題,軍隊到底還有什麼用?此後美國更是經歷一系列軍事失敗,這背後可能隱藏著一個更大、更本質的假設:戰爭作為國家對外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大大下降,戰爭能實現的戰略目標越來越少了。“民主和平論”有一種觀點認為,現代戰爭都是得不償失,之所以還有戰爭,是因為國家的決策機制不民主,沒有反映真正的國家利益。說一切對外戰爭都得不償失,可能有點極端,但是戰爭作為政治工具的效用減弱,戰爭能實現的目標越來越少,應該是個有價值的觀點。
2021年9月1日,美國得克薩斯大學歷史學教授耶雷米·舒裡投書《紐約時報》認為,阿富汗只是美國一長串軍事失敗中的最新一例,美國必須承認軍隊功能的侷限性,迴歸和平時期擁有一支小軍隊的歷史。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海外駐軍20萬人,年度預算7000億美元,儘管在海外的軍事行動屢屢受挫,但是打仗的衝動卻是屢挫屢新。對於美國是否會迴歸到擁有一支小規模軍隊的時代,目前仍看不到任何希望。拜登政府的全球軍力態勢評估已經接近完成,收縮中東戰略、重心轉向印太是基本趨勢。對此,人們有理由懷疑,在中東敗績連連的美國海外軍事行動,在印太的命運就會有所不同嗎?戰爭在大國競爭中到底能發揮什麼作用,這是個大問題,值得認真思考、辯論。畢竟,“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宣告: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
為了更好的服務數字中國建設,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加強數字經濟建設過程中的理論交流、實踐交流。來自中國數字經濟以及“一帶一路”建設領域的專家學者們成立了數字經濟智庫,為數字中國的建設添磚加瓦。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擔任名譽院長,知名青年學者黃日涵、儲殷等領銜。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是數字經濟智庫旗下的專門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