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中國一直努力超越的目標嗎?這句話說出來大家可能都會覺得可笑,但是在印度的眼裡,中國就是他們最大的競爭對手,無論中國做什麼,印度都要東施效顰一番,不自量力的要與中國一比高下。2018年8月30日,我國幫助馬爾地夫修建的跨海大橋正式開通,結束了馬爾地夫國內沒有跨海大橋的歷史,結果這座大橋卻成為了印度的“心病”,更是拿出5億美元誓要造一座比中國更長更大的橋。但是他們能造成嗎?不考慮其他的因素,光是建造這座大橋所面對的世界難題就夠印度研究100年了,那麼這座大橋到底有多難呢?而為何一座大橋就連印度寢食難安,背後到底隱藏了什麼?
提起馬爾地夫,聯想在大家腦海中的必然是清澈的海浪,迷人的沙灘,光芒萬丈的陽光,作為舉世聞名的度假勝地,毫無疑問吸引著全球各地的旅遊愛好者,但是這樣一個美輪美奐的地方卻有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困擾著當地居民多年,就是島嶼島之間從古以來就沒有一座跨海大橋相連彼此。馬爾地夫作為印度洋上一個群島國家,在9萬公里的海域內擁有著26組自然環礁,1920個珊瑚島,其中大概有200個島嶼可供人類居住,其中又以麻累島,機場島和葫蘆麻累島為主要居住等。島嶼的總陸地面積只有298平方千米,人口卻高達55.7萬,人口密度更是高達1801.8人每平方公里,位居實現人口密度潛力。而馬爾地夫的首都馬累是世界上最小的首都,同時也是世界上較為擁擠的首都,在1.96平方千米的面積上卻居住著將近一半的國民。
在寸土寸金的用地情況下,作為馬爾地夫對外支撐旅遊業的關鍵交通方式飛機機場只能修建到了距離首都兩公里之外的機場島上面,兩座海島之間被大海分隔兩邊,交通往來的方式只能依靠渡船,不僅十分不方便,而且在高峰時期的時候因為人口眾多,短短兩公里的路途就需要排幾個小時的隊,甚至一旦出現大風,大量的惡劣天氣,渡船也只能停運。可以說交通上的障礙已經發展成為阻礙馬爾地夫發展的天氣,之前他們也曾經試圖在兩座海島之間填平大海修建一條海上公路,但是兩座海島之間的水域情況十分複雜,施工難度可以說是世界級,而馬爾地夫的資金和技術都有限,於是這條公路也只能存在於想象中,但是修建一座連線兩島的跨海大橋一直都是馬爾地夫國民百年以來的夢想。
隨著馬爾地夫國家積極響應我國一帶一路的偉大計劃,並且早早就向我國簽署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諒解備忘錄,我國投桃報李決定幫助馬爾地夫實現他們的百年夢想,在兩島之間架設一條跨海公路。這座大橋斥資2億美元,我國無償贊助了1.16億美元,剩下的由馬爾地夫以貸款的方式補上,也正是因為如此,這座大橋被命名為了中馬友誼大橋,而這項工程也交給了我國的中交二航局來建造,全部採用中國標準,中國規劃和中國技術。作為基建狂魔的中國,已經見過了各種大場面,各種跨海大橋也是拔地而起,但是當施工隊伍來到馬爾地夫後還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裡的狀況實在是太過複雜了,更是被多國的橋樑工程師稱呼為根本不可能建造橋樑的惡魔之海。首先,第一就是海風的威脅,因為遠離大陸,這裡的海風十分強勁,常年颳著五級以上的海風,而且在海風的作用下,海水的流速十分快,導致洋流多變,超過3米的浪潮也是常有的事。
同時,這裡的水深深達27-46米,但是最難的是馬爾地夫作為一個珊瑚礁群島,海面之下都是珊瑚礁地質,而珊瑚礁的特點是又硬又脆,極其不穩定,根本就不適合作為地基去修建大橋。在之前世界,建橋史上從來沒有任何一座大橋能夠架設在珊瑚礁上,並且加上海底的不規律的湧浪更是加劇了施工的難度。而在海面上,施工人員需要面對的是常年32攝氏度的高溫再加上強烈的紫外線,站在這裡已經是汗流浹背,更不要說需要進行施工操作了。每天每個人的飲水量就高達五公斤,而當雨季來臨的時候,登革熱疫情還會威脅著施工人員的人身安全,施工環境極其惡劣。
但是如果有困難我國就退縮,那麼我國一座逆天的工程也不會建成,基建狂魔也不會被世界深刻,於是我國工程師們經過縝密的考察和嚴謹的討論,針對性地拿出建造的方案。第一步就是先摸清洋流的規律,於是工程潛水隊率先出馬,潛入深達46米的海底,安裝了洋流檢測儀,並且最終摸清了這片惡魔之海的脾氣。可它的脾氣可以說是相當暴躁,茫茫海面上半年之內適合進行建橋作業的時間只有200多個小時,而且更誇張的是,只要14秒鐘奔騰而來的海浪就會再來臨一次給施工人員來一次洗禮。這樣的施工條件簡直是苛刻到了極點,特別是各種需要帶電作業的工種,一旦被海水打溼極易出現連電的危險情況,這樣的施工條件,我敢說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辦法再次修建大橋,但是唯獨中國可以,因為我國工程師們不僅聰明,更是有著其他國家沒有的韌性。既然海浪之間有14秒的間隔,那麼我們就抓住這有限的時間來進行極限施工,於是施工人員兩兩分成一組一人負責觀察海浪的情況,另一人負責帶電施工,一旦海浪來襲就停止施工。就是在這樣的配合施工下,全橋一共將近2萬個焊點,在一點一點的量變下,最終引起質變,安全地完成了施工任務,而且在施工過程中,施工人員低頭就可以看到清澈的海水和海水中自由遊玩的魚。為了保護好這片大海的寧靜,每個施工人員身上都攜帶了一個小袋子,將生活垃圾和工業廢料全部裝在袋子裡,用實際行動證明了我們保護生態環境的決心,而這座承載著馬爾地夫人夢想的大橋也深深吸引著當地人。
當大橋的建造設施搭建成功後,激動萬分的當地人就每天來到海邊觀看,期待著大橋通車的那一天,為此馬爾地夫政府還專門找了一處最佳的觀賞地,建造了一座觀景臺來方便國民觀看,而我國為了不辜負馬爾地夫國民的期望,可以更快地實現他們的夢想,我國也是加快了施工的進度。在2015年12月中馬友誼大橋正式開工後,經過我國工程師細緻入微的施工下僅僅用了九個月時間,五個大型海上作業平臺已經建成,連線兩島的施工通道已基本貫通,每根重達百噸的鋼架如同定海神針般按照規劃精準的對接定位點,為海面的鋪設奠定了穩固的基礎。而在2018年8月30日萬眾期待的中馬友誼大橋成功通車,從此之後天塹變通途,原來坐船需要20多分鐘的路程,現在只需要5分鐘,將馬爾地夫各個島嶼之間緊密地聯絡在一起,,而這一切的背後是我國600多位施工人員背井離鄉974天克服了不可思議的挑戰,才完成了這個外國人眼中不可能的工程。
而且除了幫助馬爾地夫修建大橋,我國在更多的領域也在幫助這個島國。2013年,我國海軍“和平方舟”承擔著促進和平和改善醫療的任務就來到了馬爾地夫,對當地人提供了免費的醫療服務,受到了當地的極大歡迎,直到現在馬爾地夫還有兩個中醫醫學中心。為馬爾地夫國民提供醫療服務。相信在我國的幫助下,馬爾地夫的未來一定會越來越好。但是我國對馬爾地夫的坦誠相待,卻遭到了一貫不服氣我國的印度的嫉妒,因為馬爾地夫位於印度的南邊,在自詡南亞霸主的印度眼裡,馬爾地夫一直就是他的小弟和後院,而這次中國幫助修建的中馬友誼大橋,無疑是在和印度搶“小弟”。即使自己國內已經一片狼藉,新冠疫情的爆發導致大量的人員失去生命,國家gdp也遭到了沉重的打擊,根據世界銀行的報道,印度國內大約一半的人處於失業的狀態,整個國家已經處在了崩潰的邊緣,但是為了拉回小弟,印度還是下了血本,在國內醫療物資緊缺的前提下,仍然大方地向馬爾地夫支援了31噸的醫療物資。而且,更加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印度提出拿出5億美元要幫助馬爾地夫修建一條比中馬友誼大橋更長更大的印馬友誼大橋。
由此可以看出,在印度的眼裡,只要可以與中國對抗,任何代價印度都可以付出。但是我想說的是,印度你真的確定可以建造這座大橋嗎?你們的技術能達到嗎?當初各種東施效顰效仿我國的建築,已經鬧出數不勝數的笑話了,我國建造這座世界首座跨珊瑚礁大橋的答案已經擺在明面上了,你們確定能完整地抄下來嗎?那麼大家認為這次開卷考試印度能不能抄一個滿意的答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