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時起,留學的風潮逐漸從大學的門檻不斷降低,越來越多的父母將越來越小的孩子送出國門。
據美國《大西洋月刊》報道顯示:
2010年在美低齡留學生還只有65人,到2013年就突破了2萬人,2015-2017年人數則超過3萬,攀上了巔峰。
如果不是因為疫情的影響,如今的低齡留學生群體恐怕還將更加壯大。
而這其中,大部分家庭父母是無法陪同孩子遠赴海外的,他們甘願花費更多的錢只為尋求一個更好的寄宿制學校,並常年忍受著骨肉分離的痛苦。
這其中有些孩子的成長令父母深感欣慰,但也有些卻變成了各自不同的悲傷。
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2015年是小留學生浪潮最為兇猛的一年。
彼時,國內教育的整體趨勢還是以“一切向分看”的應試教育為主,這對大多數普通孩子而言是最省心的升學方式。
但總會出現一些天賦異稟的孩子,對他們而言,老師佈置的作業枯燥而乏味,不是全文背誦就是抄抄寫寫。
很多孩子還有偏科的傾向,自己喜歡的科目“吃不飽”,不喜歡的又必須學,導致了他們逐漸對學習失去了興趣。
這些孩子的父母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們有見識、有想法,卻也對大環境無能為力。
於是這些父母只能將眼光投向了海外,早早融入異國他鄉,享受頂尖私校的精英教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更功利一點的想法則是早點從國內高中生的競爭池子裡脫離,可能大學錄取結果會更好。
還有的父母則是看著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孩子發愁,溝通不了不如索性把他送出去鍛鍊鍛鍊,磨一磨孩子的性子。
不得不說,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總會得到回報:
我的表妹,15歲時就被送去了美國讀高中。
因為嬸嬸覺得國外的學習環境比較自由寬鬆,考核指標多元化,而且注重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可以滿足他們個性化的發展需求。
她不希望女兒為了考試而早早脫下心愛的舞鞋,讓手裡的試卷成為她當下人生的全部。
用她的話來說,反正都是要把孩子送出國外留學的,倒不如早點讓她出去。
在這個適應能力較強的年齡段可以更好地掌握語言學習能力,融入當地的生活,提早為大學申請做準備。
如今,表妹已經在美國讀完大學,因為疫情的原因她不得不放棄教授提供的工作機會。
趁著她回國的時候,我和她聊了很久,對她的低齡留學生活有了更多的瞭解。
“當初決定去美國念高中,也不完全是他們的想法,我也早就有過這樣的念頭。畢竟我是親眼看著你,在巨大的升學壓力中變得寡寡慾歡。
當然,我也知道國外的學習生活並不就是那麼簡單輕鬆,但起碼不會消磨掉我對生活的熱情。”
“一開始我對自己的獨立能力還是挺有自信的。但剛到美國的第一天,我看著空蕩蕩的房間,思念、孤獨、自憐.....所有情緒都湧上了心頭,最終還是忍不住哭了出來。”
也是啊,那時的她才多大,小小年紀便要離開父母獨自生活,對她而言也真是件很殘忍的事了。
不過隨著陌生感的消退和生活節奏的把握,表妹在美國的生活開始漸入佳境。
不僅認識了不同國家的朋友,口語能力突飛猛進,還成為了大家口中的中華小當家,普通的家常菜基本順手拈來。
至於學習,她笑笑說:
“很多人都會問我,在美國讀書真的就輕鬆很多嗎?其實很難回答。我只能說,美國的教育並不會將當下的成績作為評判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我們會有更多獨立的時間去思考未來,去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但說到最大的變化,我想應該是學會如何表達愛,特別是對父母的愛。”
嬸嬸對此也深有感觸,因為夫妻倆總是忙於工作,表妹從小是被爺爺帶大的,所以她不會像別人家的孩子那麼愛黏著父母,也不怎麼會表達自己的感情。
用我的話說就是智商極高情商極低……我也曾一度擔心她以後面向社會了該怎麼辦。
但去了美國後,一方面因為對家人的思念日漸增多,另一方面也是受到了當地自由開放的文化影響,表妹原本沉鬱的性格竟然變得陽光開朗起來。
當她很自然地對嬸嬸說出:“I LOVE YOU.”這句話時,嬸嬸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對比曾經因為叛逆期讓爸媽無比頭疼的我,就連我自己都越發覺得低齡留學是一個非常正確的選擇。
可這世界總是有人歡喜就有人憂愁,送孩子留學是為了接受好的教育,然而,反倒是學習之外的事情,最讓父母飽受折磨。
我沒睡過一個安穩覺
朋友也將兒子早早送出了國,因為時差的原因,兒子給她打電話通常都是這邊的晚上,因此她的手機從來不敢關機。
更要命的是,她經常凌晨兩三點爬起來為兒子的愚蠢行為“擦屁股”。
低齡留學對孩子的成熟度要求很高,自律不好的很容易出事,而很多在國內看來無關痛癢的小事,在美國卻是件大事。
簡單舉幾個例子,一次是兒子告訴她自己被學校警告,還上了學生法庭。
因為他有幾次遲到、沒交作業、還沒打掃宿舍,這些都是要扣分的,扣多了就收到了學校的警告處分。
在學生法庭上陪審團做出裁定,告知他哪怕再犯一個小錯誤就會立馬被開除。
朋友擔心壞了,她再三教導兒子一定不要再犯錯誤,可就在兒子快畢業時,他因為一件非常小的事情觸發了最後一個警告。
學校毫不留情面,當天就開除了他,說三天內必須走人,搬離校園。
爸爸連夜趕去美國交涉,但根本沒用,人情抵不過規則、秩序。
更何況學校與一個普通的留學生也沒有什麼人情可講,他們只能帶著孩子重新找一所學校落腳。
另一次,兒子又說出了讓她差點心跳停止的那句話:“媽,我可能又要被學校開除了……”
但這次還真不怨他。
美國的學校很喜歡和別的學校搞PK賽,從體育到學術。
她兒子的團隊在一場數學友誼賽中被對手舉報作弊,但兒子並沒有參與,他已經變得非常尊重規則了。
可其他同學並沒有感覺到問題的嚴重性,現場有沒有老師監督,因此在最後一道題上,他們全都照抄了團隊裡一個精英的答案。
偏偏精英的答案十分完美,他們所有人都獲得了滿分,對方學校不服氣就向賽委會申訴,孩子們一害怕就全都供了出來。
老師對孩子們的父母說:“學校對作弊的態度一向是零容忍的,退學可能會是最壞的結果。”
朋友那一週基本就沒睡好過,天天擔心,但這次萬幸有個比較有能力的親戚正好在美國出差,她連忙求對方改簽機票幫自己想想辦法。
好在兒子沒有參與作弊,他的答案並沒有獲得很高的分數,在親戚的走動下,校方考慮到是初犯,但還是給了個警告處分,所幸不影響大學申請和畢業,這才化險為夷。
經歷了幾次事情,朋友感到身心俱疲,我們打趣她,別人家床頭放房本,你家放護照本,時刻體驗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其實她這已經算是好的了,留學生的問題,說多了都是淚。
曾有學生去到加拿大之後,因為通宵玩遊戲,導致睡眠不足,頻繁曠課,最終不到兩個月就被教育局開除了;
也有學生在陌生的寄宿家庭裡,因為文化的差異比較大,造成各種矛盾頻頻出現,嚴重影響了學習的進度;
還有一些學生因為與家人的聯絡越來越少,感情也越來越疏遠……
文化思想上的差異、學分課題的完成、社團同伴的人際關係、還有校園暴力與槍擊,留學的生活可能並不如常人想象的美好。
更有不少孩子出國留學最後卻讀了個寂寞,生活止步唐人街,交友只限中國人,只有學歷鍍了金。
所以說,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在低齡留學這件重要的事情上,都需要有正確的角色定位。
學習者與協商者
我的孩子打算留學,我們要準備什麼?
什麼時候要開始規劃孩子的留學?
要不要幫孩子找中介?如何完美避開留學中介裡的各種坑?
我的孩子能錄到什麼樣的學校?
我的孩子想換專業,要怎麼辦?
我的孩子要如何準備才能錄取XX名校?
“為什麼我們總把這些問題留給自己而不是孩子去思考?”
“因為孩子還小啊,他哪裡懂得這些。”
“是這樣,那為什麼不慢慢教給他,讓他去學?”
“這是大人的問題,對孩子來說還太早!”
“可出國留學,本身不就是一件很早熟的事情麼?”
對家長而言,只是希望孩子能有一個更好的未來;對孩子而言,這是關乎他們一生的頭等大事。
需要我們尊重孩子的意見,與他們達成更好的共識。
遠赴海外的小留學生們,大多處在一個不確定的成長階段,有著不穩定的心理狀態。
除了一些特別早熟的孩子,絕大多數孩子對未來還沒有明確的規劃,需要家長的引領。
他們會依附家長做出的決定,但當家長替孩子決定了一切、辦妥了一切,也會讓孩子帶著不自信與恐懼出發。
在完全陌生、溝通都成問題的環境中,那些抗拒、茫然、無助的情緒很可能會把他們擊垮,讓他們選擇墮落,選擇逃避。
優家教育創始人吳臻老師曾建議父母告訴孩子這6句話:
1、你可以哭,但不能慫,不要輕易認輸;
2、儘早學會獨立,爸爸媽媽不會陪你一輩子;
3、可怕的不是別人比你優秀,而是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
4、不要對爸爸媽媽有任何怨言,父母都已盡其所能做到了最好;
5、不要假裝很努力,因為結果不會陪你演戲;
6、學習不是為了謀生,而是為了讓人生有更多的選擇。
這是出國留學前應該讓孩子具備的覺悟,而父母的覺悟則是:
哪怕大學錄取再好,孩子接受的教育再好,那些親子陪伴的歲月再也回不來了。
世間總是難得兩全法,這裡我並不想去妄言什麼建議,得與失、利與弊還需要各位父母與孩子自行權衡。
借用電影《駭客帝國》中孟菲斯對尼奧所說的話:
“既然你已經作出了選擇,那麼你現在該做的,就是理解你的選擇。”
願每個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