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軍報
第七十二集團軍某旅標兵車組考核失利發人深思—— 車組成員豈能各自為戰
金秋時節,某野外演訓場塵土飛揚,第72集團軍某旅一場裝甲步兵專業考核火熱展開。隨著指揮員發出指令,被官兵寄予厚望的標兵車組迅速向目標地域發起衝擊。
透過“染毒”地帶,處置小股“敵特”襲擾,防“敵”無人機偵察……前幾個考核課目,車組成員按照任務分工,處置得很順利。
當步戰車機動至混合障礙前沿,車長陳毅透過觀察鏡發現特情。他立即指揮駕駛員減速停車,安排載員步兵實施破障。載員班長吳睿民帶領載員迅速下車佔領有利位置,按照戰術動作對最前沿的反坦克障礙物實施爆破。正當他們準備標示雷場時,卻被考核組果斷叫停:步兵載員“全體陣亡”,單車綜合評定不及格!
標兵車組考核竟會不及格?一時間,官兵議論紛紛:駕駛員羅琪文是全旅聞名的特級駕駛員,車長陳毅多次在通訊專業比武中摘金奪銀,載員班長吳睿民班戰術指揮能力過硬,如此強強聯手的標兵車組,緣何在考場上馬失前蹄?
“我們是嚴格按照戰術動作組織破障的,咋還就突然‘陣亡’了?”針對考核組的判定,吳睿民一臉不解,提出異議。
“步兵載員前出破障,暴露在‘敵’火力覆蓋範圍內,成為‘敵’重點打擊物件。而此時,步戰車沒有及時跟進提供火力支援,導致步兵載員‘全體陣亡’。另外,沒有步兵破障,步戰車在地雷遍佈的戰場寸步難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正是乘員載員之間缺乏有效協同。”考核組的深入分析,讓車組全體成員陷入沉思。
對此,該旅領導一針見血地指出:“車組成員豈能各自為戰、單打獨鬥?考場連著戰場,乘員和載員作為車組的兩個關鍵區域性,如果缺乏協作配合意識,就算個個練成‘硬指頭’,也攥不成‘鐵拳頭’。”
走下考核場,吳睿民和車組成員總結反思、舉一反三,查擺平時訓練中存在的各類問題:缺乏合成訓練思維,平時協同訓練較少,把重心放在了單兵專業訓練上;把任務分工當成責任分工,有的成員甚至存有各自為戰的心思;考場上過於強調劃分界線、區分割槽域,實戰意識不強……
吃一塹長一智,打一仗進一步。在接下來的訓練中,他們著力增加實戰要素,強化車組成員協同意識,重點錘鍊車組的整體作戰能力。
近日,吳睿民和車組成員再次走上考核場。這次他們密切協同,駕駛步戰車在高低起伏的山間道路上接連完成機動、打擊、轉移等一連串戰術動作。臨近雷場前沿,步戰車放緩速度,載員班長吳睿民開啟車門,步兵載員迅速躍出佔領有利位置。
與此同時,步戰車緊隨其後,使用車載武器對右側“敵”機槍火力點實施火力壓制,配合步兵順利清除反坦克障礙物和雷場。
短 評
整體就是力量
■陳海志
馬克思說:“我們知道個人是微弱的,但是我們也知道整體就是力量。”戰爭歸根結底是人的較量,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大多是因為勝利的一方能把“1+1”聚成大於“2”的合力。
標兵車組成員在各自專業領域都是佼佼者,但如果缺乏協同意識,“硬指頭”就攥不成“鐵拳頭”。走上戰場必然面臨戰鬥分工,但不是讓每個單元各自為戰。戰場制勝不能寄望於單打獨鬥,一個戰鬥車組,只有成為效能互補、協同作戰的完整戰鬥小組,才能聚合成真正的戰鬥鐵拳,才能激發出克敵制勝的整體作戰效能。
馮華華 肖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