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5月26日,87歲高齡的開國上將呂正操老將軍在親朋好友的陪同下,來到美國紐約。老將軍到紐約不為別的,就為了跟自己曾經的老師、上級、摯友見上一面,這個人就是張學良。彼時,張學良剛剛恢復人身自由,從臺灣飛到紐約探親,而老將軍也剛剛大病初癒。
說起呂正操與張學良的這一次見面,這裡也有著一段讓人頗為動容的故事。
1991年3月,張學良帶著妻子趙一荻乘機飛往美國時,呂正操老將軍正在住院。3月11日,張學良侄女張閭蘅(張學良五弟張學森之女)和楊虎城長子楊拯民聞訊來醫院看望呂正操。這時,張閭蘅就把張學良離臺赴美的訊息告知呂正操,並試探性地詢問老將軍有何打算。
張閭蘅為什麼要特意告訴呂正操張學良赴美的訊息,且還要問他有何打算呢?那是因為呂正操與張學良是摯友,即使此時已五十餘年未見面,但感情仍然不減,仍是最親密的朋友。
當時,張學良在臺灣被軟禁時,常常對旁人說:“在大陸,我最想念兩個部下,第一個就是呂正操。”(還有一個是開國中將萬毅,也曾是張學良的副官)改革開放後,隨著張學良侄女張閭蘅來到大陸經商,呂正操和張學良這對已分離五十餘年的摯友,這才再次有了聯絡。
之後,張學良就常常寫信向呂正操傾訴自己的內心,呂正操也常常予以張學良安慰與鼓勵。
1987年,張閭蘅趁著來京公幹的機會,給呂正操帶來了一封張學良親筆寫的信。信中,張學良給呂正操寫了一首五言絕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無言。”張學良向呂正操表達了自己在臺灣過著軟禁生活的無奈和對自己此時此刻碌碌無為的不甘,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在逆境中未敢忘憂國的心境。
收到張學良的來信後,呂正操當即覆信,回道:“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徒設在昔心,良辰知可待。”呂正操給予了張學良雖偏居郊野但意志不消沉高度的評價,稱其“猛志固常在”,並寬慰張學良,黑暗不會常在的,只要有信心,前方將是一片光明,終有重獲自由的一天。
從兩人的書信來往可見,張學良與呂正操有著深厚的友情,兩人都希望能有再相見的一天,即使前途未知,但仍然心存重逢的希望。故而,當1991年張學良重獲自由,赴美探親時,張閭蘅就詢問呂正操,是否有意赴美去看望張學良。
由於當時呂正操老將軍並不清楚張學良為什麼突然赴美,且對他的態度,和在美國的情況也不清楚,所以老將軍並沒有立即表態,只是說會考慮,尋求一個合適的時機去見他。
之後,呂正操老將軍便透過各種渠道瞭解張學良的態度和在美國的情況。4月10日,張閭蘅從美國返回北京,向黨中央轉達了張學良的意見:“望大陸速派人來美國同張學良相見。”4月26日,替父赴美看望張學良的呂正操女兒呂彤巖給呂正操打來電話,稱她已經拜會過張學良了,張學良對於呂正操赴美來看他的事情,表示熱烈歡迎。
就這樣,5月26日,分開已五十餘年的兩位摯友,終於在美國見面。
當時,張學良得知自己曾經的摯友特意從北京趕來紐約看自己,雖說因為身體的原因,不能親自前往機場迎接,但還是不顧自己的病軀,親自走到電梯口等待許久,迎接摯友的到來。
電梯門開啟的瞬間,呂正操就看見張學良正站在面前,見狀,他趕緊快步上前,率先伸出雙手,滿臉激動之情與其握手。兩位少壯相離,白首相聚的將軍,雙手緊握、四目相對,眼含熱淚,誰都不願意鬆開對方的雙手,五十餘年日夜的期盼,在這一瞬間迸發了出來。
兩人一見面,往日的情誼就湧上各自的心頭,遙想當年風華正茂,指點江山,無所不談,有著說不完的話。兩人之間的感情還是跟往日一般親密,並沒有因為時間的流逝,身份的不同,就變得疏遠,還是很親近,還是無話不說,還是毫無猜忌。
之後,一進家門,老將軍還沒入座,張學良便主動與他攀談起來,絲毫沒有因為55年未見面,就變得陌生起來,就好似兩人昨天才剛見過面。面對著自己許久未見的摯友,老將軍也沒有絲毫的陌生感,很快房間內就傳來了兩位老人哈哈大笑聲,氣氛很是歡快。
落座後,呂正操老將軍率先開口,感慨地說道:“西安一別,到今天正好是五十四年五個月零四天,雙“五四”啊!”之後,因為過不了幾天就是張學良91歲大壽,呂正操就將事先準備好的壽禮拿出來送給張學良,有《中國京劇大全》和當代京劇名家的錄音帶,有當年新採的碧螺春,有著名畫家袁熙畫的張學良肖像畫,有著名書法家啟功寫的壽幛。
起初,或許是因為老將軍太過激動,老將軍總是不願多說話,就靜靜地聽著張學良說。張學良見後,為讓老將軍多說說話,便主動地與他說起了輕鬆的話題,他幽默地與老將軍說道:“我可迷信啦!我是基督教徒,我信上帝。”老將軍聽後,便笑著回道:“我也迷信,但是我不信上帝,我信中國人民。”
接著,張學良又笑著說道:“你記得嘛!你當年有個外號,叫“地老鼠”(呂正操在冀中抗日時,因為根據地多是平原,無險可守,便經常用地道戰的戰法對抗日寇,讓日寇是吃盡了苦頭)。”聽到張學良還記得自己當年有這麼一個外號,老將軍更是大笑道:“地老鼠也是人們創造的嘛,可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而是聰明能幹的中國人民的功勞!蔣介石和宋美齡都信上帝,到頭來還不是被信人民的人民解放軍給打敗了嘛。”
張學良聽後,深情地說道:“得民者昌啊!”呂正操回道:“還是得靠人民群眾啊......”
幽默的詢問,歡快的回答,瞬間就讓兩人之間的話匣子徹底打開了,隨後兩人便互相詢問起了這55年來都經歷了些什麼,有著怎麼曲折的經歷。這時,張學良就問了呂正操一個一直以來都很想得到答案的問題。
張學良問呂正操:“你咋跑到周恩來那邊了?”
很多人或許不明白張學良為什麼會怎麼問,呂正操老將軍明明是新中國的開國上將,本來就是我黨這邊的啊!為什麼張學良會問他為什麼會跑到周恩來那邊?
其實呢!呂正操老將軍最初是東北軍的,與張學良還有著師生、袍澤、摯友之誼。1922年,17歲的呂正操在一個遠房親戚的介紹下,加入了東北軍,在張學良衛隊旅一團三營九連當兵。不久,衛隊旅旅部在全旅招收文書,曾經上過小學的呂正操報名參加選拔,並如願被考官選中,之後被調到旅部副官處當文書。
做文書期間,舉止穩重、談吐得體、精明強幹,字也寫得工整漂亮的呂正操,得到了張學良的賞識,並漸漸被其倚為心腹。
次年,為了名正言順地給呂正操升職,此時身兼講武堂監督(校長)張學良便推薦呂正操報考講武堂,有張學良的推薦,再加上呂正操的能力本就不俗,所以他順利成為講武堂第五期學員。如此,張學良與呂正操除了有袍澤之誼,又有了師生之誼。
1925年10月,呂正操從講武堂畢業,畢業後,在張學良的提拔下,他從一介文書,連升數級,成為新兵營營長。然而,此時身懷報國之心的呂正操,見東北軍高層棄虎視眈眈的日寇於不顧,只顧爭權奪利,深感失望,便直接掛冠而去,離開軍隊回家務農。
見自己精心培養的心腹愛將居然掛冠歸去,張學良豈會就這樣心甘情願地放他走呢!12月,呂正操從講武堂畢業的第2個月,張學良在錦州成立第三、四方面軍司令部。司令部成立後,張學良便立即派人去找呂正操回來,張學良親自相邀,呂正操豈有不答應之理,很快便收拾妥當,回到東北軍。之後,呂正操被張學良任命為少校副官,跟隨在張學良左右。
1929年,呂正操任第116師16旅參謀處長。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由於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日寇佔領東三省,呂正操跟隨東北軍被迫撤退到關內。這時,張學良本來是想將呂正操提拔為師長的,但是遭到內部太多人的反對,認為他資歷不夠。為了名正言順提拔呂正操,張學良便將呂正操送到南京陸軍大學高階班深造,準備待他畢業後,再將他提拔為師長。
然而,因為一件事的發生,呂正操在南京陸軍大學深造之旅很快便結束了。
當時,呂正操在學校學習沒多久,就因為一個國民黨特務大罵他們東北軍學生是“亡省奴”,呂正操一氣之下就將那個特務狠狠地揍了一頓。東北軍與國民黨本來就是面和心不和,此事一出,國民黨一片譁然,揚言一定要給東北軍一個教訓。第二天,國民黨控制的一家報紙就以《東北軍軍閥呂正操行兇打人》為標題,將此事捅了出來。
張學良得知後,為了保護自己的心腹愛將,當即急電何應欽希望此事作罷,不要再去深究,隨後將呂正操緊急調回東北軍,離開南京這個是非之地。同年,呂正操升任東北軍116師647團團長,率部在熱河與日作戰。
1933年,呂正操移防易縣,也就是在這一年,他接觸到了中共北方局地下黨劉瀾波等人,開始接受我黨的抗日主張,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此時呂正操的心已經慢慢偏向我黨。
1934年,呂正操率部移防北平,負責城防事務,嚴防日寇意圖控制北平城防的企圖,在這裡呂正操目睹了日寇的無恥侵略行徑和愛國民眾的拳拳報國之心,看清了國民黨反動派面對日本無恥侵略行徑的軟弱無能,也徹底瞭解了共產黨一心為國為民,保家衛國的決心,因此呂正操的心離我黨越來越近。
1935年6月,呂正操率部阻止了日寇妄圖聯合城內叛軍裡應外合攻佔北平城的計劃,不但將叛軍全部消滅,阻擋日寇的進攻,更是無一人傷亡,展現出了其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同年,在“一二·九”運動中,呂正操大力支援北平學生的愛國行動,派兵保護學生在城內外進行抗日活動。
1936年9月,鑑於抗日局勢越發嚴峻,呂正操在北平建立了東北武裝抗日救亡先鋒隊,自任總隊長。10月,呂正操被張學良調到西安,重新回到了張學良身邊,在張學良公館擔任內勤副官。此時的張學良正代蔣介石受過,頂著“不抵抗將軍”的惡名,被全國人民所指責,內心十分痛苦,且不但被全國人民誤會,還需時刻提防蔣介石的暗害。
如此局勢,讓張學良內心是心力交瘁,急需一個信任的人在自己的身邊,保護自己的安全,傾訴自己的種種鬱悶。就這樣,呂正操被調回到了張學良的身邊。
張學良的內心是想抗日的,更是想收復東三省的。當時,東北軍將士強烈要求“打回老家去”,不願再跟著蔣介石自己人打自己人,張學良就含淚對他們說道:“我一定會帶大家走上抗日道路,披甲還鄉。”
之後事情發展,也證明了張學良的確是愛國的,也的確履行了對戰士許下的“會帶大家走上抗日道路”的承諾。1936年12月12日,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際,為了逼迫蔣介石同意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發動“西安事變”。
作為張學良的心腹,也是愛國將領,呂正操自然也參加了這次事變。期間,在周恩來率黨中央代表團來西安斡旋時,就是由呂正操負責接待他們,並也由他來負責保護周恩來等黨中央代表團成員的人身安全。
隨著與周恩來等黨中央代表團成員接觸的時間越長,呂正操對我黨也就越來越嚮往與敬佩,在周恩來的言傳身教下,呂正操也更加深切地體會到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偉大和正確,更加堅定了對共產黨的嚮往之心。
如此,這也為後來呂正操加入中國共產黨,提前埋下了伏筆。
12月25日,經過緊張磋商與談判,在黨中央和周恩來等人的努力下,蔣介石接受了“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六項主張,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國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
同日,張學良將呂正操等副官和衛士叫到自己的居所,告訴他們,自己將會和蔣介石一起返回南京。此時,呂正操等人都明白,以蔣介石睚眥必報的性格,張學良跟其回南京絕對沒有好下場,所以都紛紛勸他不要去。
但是,張學良卻不聽,他堅信蔣介石不會言而無信,既然他答應抗日,就不會為難自己,還說自己三日後必回,叫大家不要擔心。
呂正操等人,還是堅持勸他不要去,說蔣介石絕對是不會放他回來的,但是見張學良還是執意要去,呂正操只能說道:“少帥,要是你3日內不回來,我就回部隊去。”言外之意就是他會幫他在外掌控一支部隊,這樣就算蔣介石想對張學良幹嘛,也得掂量掂量。
果然,張學良跟隨蔣介石回到南京後,蔣介石便背信棄義,將他囚禁。張學良被囚禁,東北軍頓時就群龍無首,方寸大亂。
1937年3月,蔣介石便趁機強制對東北軍進行改編,將其打亂,派自己的心腹去掌控。此時,東北軍被強制改編後,呂正操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53軍130師691團團長。
蔣介石的背信棄義,加之國民黨反動派面對日寇侵略行徑的軟弱無能,這讓呂正操徹底失望。而反觀我黨,我黨領導的武裝力量一直在積極抵抗日寇,並帶領著革命志士和愛國群眾進行抗日活動,這樣為國為民的舉動,讓本就心懷保家衛國之心的呂正操大為嚮往。就這樣,在1937年5月,呂正操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
1937年10月10日,呂正操率部脫離國民黨,於14日在小樵鎮宣佈起義,在共產黨領導下,改稱“人民自衛軍”,在冀中平原上,樹起了第一面由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的大旗。
說完呂正操是如何加入我黨的經歷後,我們再來回過頭說說呂正操聽到張學良問“你咋跑到周恩來那邊了?”後,是怎麼回答的。
當時,呂正操老將軍是這樣回答的:
當年你送蔣介石回南京的時候,我就不相信他會放你回來。你走後,東北軍就亂了。我趕回了在冀中的我的部隊,接受了共產黨的指示,趁國民黨軍隊南撤的機會,我率部隊脫離了東北軍五十三軍,留在了冀中,開始了敵後抗日鬥爭。
老將軍這樣的回答,讓本來有些許怨氣的張學良是心服口服。
呂正操沒有絲毫的虛偽之說,而是直截了當地說,自己率部脫離東北軍五十三軍,其一是因為此時的東北軍已不是曾經的東北軍,早已被蔣介石趁著你張學良被囚禁之時“據為己有”,爾後在蔣介石的命令下,更是再次奉行“不抵抗”的政策,將中國的土地拱手讓於日寇。
這樣的部隊早已背離了你張學良當初發動“西安事變”時“要走上抗日道路”的初衷,我要是還待在這樣的部隊,就是違背了你當初要我們抗日的初衷,就不配做你的部下。
其二我來到共產黨這邊,就是因為共產黨是一支真正抗日的部隊。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不但能繼續抗日,更是能完成您收復東三省的夙願。
張學良之所以冒著生命危險發動“西安事變”,就是想讓東北軍走上抗日的道路,而不是自己人打自己人。呂正操加入共產黨,就是替張學良完成帶領東北軍參加抗日的心願。如此,張學良聽到呂正操的解釋,此前的一點點不快,在此時煙消雲散。
之後,張學良愧疚地說道:“我最遺憾的就是沒能直接參加抗日,你帶的部隊堅持打日本,對我也是個慰藉啊!”此時,心生寬慰的張學良甚至改口喊起了呂正操的字,稱其為“必之”:“必之,這條路你走對咯!”
接著,呂正操又告訴張學良:“東北軍都參加了抗戰,跟著蔣介石的大部分都壯烈犧牲了。五十三軍在遼瀋戰役中先後放下武器,最後在瀋陽解放時起義了。”
之後,張學良又問呂正操東北軍在抗日戰場上的表現如何。呂正操眼含熱淚,動容地說道“東北軍的將士沒有一個是孬種,在抗日戰場上,他們個個都很英勇,悍不畏死,對得起國家和人民。”張學良聽後,也很是傷心,眼含熱淚,久久不願說一句話,只是眼朝著前方,似乎在想著昔日的那些袍澤。
沉默許久,張學良突然長嘆道:“我沒能親自參加抗日,抱憾終身,我對國傢什麼貢獻也沒有。”呂正操老將軍聽到後,便寬慰道:“您這一生做“西安事變”這一件事就夠了,打日寇別人替您打了,東北軍替您打了,您是有大功於國家和人民的。”
因為時間的關係,再加上張學良身體也不太好,這次談話很快結束。分手前,張學良與呂正操約好第二天到外面找一個安靜的地方,繼續詳談。
第二天,兩人在張閭蘅妹夫的銀行辦公室見面。一見面,呂正操就將鄧穎超親筆寫的信交給張學良,在信中鄧穎超代表黨中央誠懇地邀請張學良回到祖國看一看。
看完信後,起初張學良是有些猶豫,因為他的身份實在是太特殊,牽一髮而動全身,可是當聽說上海有一個名醫能治療自己的眼疾,當即表示:“我想回大陸去看眼睛。”聽到張學良肯定的表態,呂正操很高興,趕忙問道:“您什麼時候回來?我們尊重您的意願,並可以為您提供一切便利。”
這時,張學良就笑著說道:“可千萬不要特權,我只是一個平民百姓。”之後,他又告訴呂正操,自己回大陸要“約法三章”:一不要舉行歡迎儀式;二不要有記者;三不要有任何優待。
然而,因為種種原因,張學良未等回大陸的願望實現,便離開了人世,留下了永遠的遺憾。而未能迎接張學良回國,這也成為了呂正操等昔日東北軍老人的遺憾。
談及張學良的一生,呂正操老將軍這樣說道:“他強烈的愛國思想始終如一!他一生從民族大義出發,志在振興中華,實現祖國統一。”而當提及張學良給中華民族留下了什麼,呂正操老將軍頗為動容地,用了12個字概括:“披肝瀝膽、忍辱負重、浩氣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