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時期,北約對蘇東國家的地面裝甲優勢恐懼至極:隨著英國開發出核地雷,美國也開發出了核地雷裝置,並且將它們部署到聯邦德國的領土上;
當時,聯邦德國沿著柏林牆—東部邊界—易北河—萊茵河設定一條長800千米、縱深100-150千米的“核地雷障礙帶”:美軍在內設定可大量破壞基點,每個基點部署3-5永久性混凝土爆破坑,間距10-30米,10分鐘之內可以埋設好一枚“山脈”或者“霍特爾”核地雷;
“山脈”核地雷:長度910毫米、直徑380毫米、重45.36千克、10噸TNT當量;
“霍特爾”核地雷:長度3050毫米、直徑910毫米、重680千克、10萬噸TNT當量;
為何北約傾向核地雷呢?美國的核地雷試驗表明:1枚1萬噸核地雷在地面爆炸時可以形成直徑27米、深7米的炸坑;而美軍採用1200噸核當量核地雷試驗時,埋深1.1米時,炸坑直徑27米、深6.4米;埋深5.2米時,炸坑直徑79米、深16米;埋深20米時,炸坑直徑89米、深27米;埋深42米,炸坑直徑119米、深30米——一般核地雷的TNT含量增加10倍、炸坑尺寸增大一倍!
核地雷爆炸後,90%以上的核輻射物質就在土壤和炸坑附近,5%以上以沉降物形式散開形成沾染障礙區——1萬噸核地雷爆炸以後可以形成14.5千米沾染障礙區;而1枚2000噸核地雷爆炸可以摧毀180米內坦克、280米以內的裝甲車輛、950米內的暴露士兵!
所以,當蘇軍在3千米正面進攻時,1枚核地雷就可以摧毀12%坦克、17%裝甲車”最初核輻射可以殺死560米內的37%的坦克乘員、660米內的44%裝甲車乘員、爆炸範圍內70%兵員受到殺傷!
因此,美軍和北約聯合演習中,多次組織了核地雷模擬爆炸:它們可以破壞、遲滯蘇軍裝甲部隊進攻,破壞水壩、河堤等水利設施行程大規模氾濫或者大規模火災;同時,核地雷在進攻時可以防禦進攻側面、抗擊敵人反衝擊、在敵人後方或者補給線造成重大破壞;遏止作戰時,核地雷可以消滅運動敵人贏得時間,在有利的地區加強防禦——因此,美軍在86型重型軍工兵旅中有一個核地雷連、裝甲師和步兵師有一個核地雷排!
美國從1955年開始研製核地雷,相繼研製出10-10萬噸級核當量地雷,先後服役的共有7種型號的核地雷:T-4、W-7、W-25、W-30、W-31、W-45、W-54,均是20世紀50~60年代研製的。,數量大約600枚,部署在西德、韓國、英國、荷蘭、本土、關島等地;
而蘇軍同樣發現了核地雷這些特性,它也發展出專職排雷工兵部隊、核地雷;
1969年,中蘇爆發珍寶島衝突,吃了大虧的蘇軍立即開動西伯利亞大鐵路,調集大批裝甲部隊前往遠東地區、蒙古國,囤積兵力和裝備的同時,蘇軍高層恐懼的發現: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地區的裝甲部隊如果發動對蘇聯遠東後勤地區的大規模進攻,蘇軍無法藉助西伯利亞大鐵路提供有效及時的後勤支援!所以,蘇軍必須堅守陣地等待鐵路運輸作戰物資,遲滯中國裝甲部隊洪流的武器就是核武器:其中包括核地雷!
於是,蘇軍在中亞地區試驗低當量核武器、遠東重要地段開始構築核地雷埋設點——蘇軍野戰部隊也在訓練遭遇核地雷爆炸以後的作戰戰術……一系列證據表明,蘇聯已經發展出手提箱核炸彈或者核地雷,但是,遠東地區面對中國的核地雷防禦帶始終沒有部署核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