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人民兵工結出的楷模,更是人民戰鬥英雄,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不僅是一名勇者,更是我國陸戰之王的研製者,二十歲加入中國共產黨,投身抗日救國的洪流,三十歲為研究迫擊炮平射失去了右臂,六十六歲離休後,他擔任了中國三代坦克總設計師。
他一心要打造屬於中國的兵器,本該到了退休的年紀可以好好生息、休養,但他卻不辭辛勞,一隻獨臂扛起了新中國整個坦克大業,他畢其一生在踐行著對國家、人民的無限忠誠、對鍛造國之重器的無限執著,永遠在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而不懈奮鬥。1999年天安門國慶閱兵式上首次亮相的99主戰坦克便是他的傑作,他就是我國三代主戰坦克總設計師祝榆生。
1918年,祝榆生出生於重慶巴縣,高中畢業後,在父親的安排下,祝榆生進入銀行當銀行職員,隨著九一八事變的相繼發生,舊中國在日寇的柔力下風雨飄搖,身處在那個大時代下的祝榆生,作為一名有熱血的青年,又怎會獨善其身?
1937年,19歲的祝榆生捨棄了銀行工作,一路沿江而下前往南京報考黃埔軍校,當時南京的時局捉摸不定,祝榆生空有報國之志,卻無報國之門,由於抗日戰爭前期的失利,中國各大城市相繼淪陷,南京也不例外,在幾經週轉之下,在地下黨的幫助下輾轉來到延安。
1938年3月,祝榆生成為了抗大的一名學員,並在1938年的10月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他深愛著的祖國和人民。在延安學習完畢後,他終於如願以償的被派往了抗日前線,被分配到115師,奔赴山東抗日前線,先後擔任過參謀長、作訓部長。
在抗日前線,與擁有飛機、大炮的日本侵略者相比,祝榆生手中往往只有大刀和步槍,在每一次戰役中,祝榆生總是身先士卒,衝在最前線,多次帶領著戰友們擊潰日寇的攻勢,有幾次差點兒丟了性命,因此他被提拔成為參謀長,在戰場上多次負傷,但他始終沒有一絲膽怯。
從1938年到1949年,祝榆生參加了三十多次大小戰役,面對戰爭和死亡,祝榆生說:“我從來沒有害怕,因為在戰爭的最前線,他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國和日本軍工產業上的差距,自己的將士們拿著小米加步槍,而日本侵略者卻有飛機、坦克、重機槍”,所以他逐漸地將目光從單純的戰術層面轉向了軍工,努力想將八路軍將士武器裝備的效能提高一些,從而儘量減少由於武器裝備的差距所帶來的差距。
那時只要繳獲了敵人的武器,他都要研究一番,看不懂日文說明書,就比照手中的實物反覆操作,連蒙帶猜的搞明白怎麼用,憑藉著對武器的僱人稟賦和琢磨勁兒,他發明和改造了二十多種土武器、土器械,被戰士們親切地稱為軍中魯班、工兵奇才。
之後又因為八路軍炸藥威力不夠,他就想出坑道定向爆破的主意,常常和民兵們一起研究石頭、地雷,試驗各種地雷的效能,有時他和民兵一起把地雷埋到敵人的交通線上和據點周圍,甚至埋到敵人營房的操場上,把敵人據點的圍子和炮樓一起炸掉,後來因為八路軍埋的地雷隱蔽性不夠,他就發明了岩石爆炸技術。
二戰勝利後,為了適應戰爭發展形勢,華東軍區決定成立華東軍政大學,培訓各級優秀的軍政指揮員,1946年11月,年輕有為的祝榆生奉命調往華東軍政大學,先後擔任軍教科科長、教育部副部長,為學校軍事教學做出了突出貢獻。
八路軍當時極度缺乏重武器,能夠拿得出手的也就只有迫擊炮了,作為武器,迫擊炮從設計上來說並不適合用於打擊碉堡這類目標,為了解決這方法,祝榆生髮明瞭迫擊炮平射法,把原本只能曲線發射、打擊、威力、精度都不高的武器變成摧毀碉堡的利器。
在研究的過程中是非常曲折的,研究實驗期間也發生了事。
祝榆生因此永失了他的右臂。1948年,一次組織迫擊炮敵前試射時,當祝餘生命令射擊教員裝彈、拉火時,迫擊炮卻沒有響,再拉還是沒有響,見炮彈遲遲沒有發射出去,祝榆生來不及多想,上前小心翼翼地檢查。
然而就在他把手伸到炮口的一瞬間,炮彈滑落,瞬間發射了出去,擊中的祝榆生不過幸好倖免於難,但右臂卻永遠失去了,這一年祝榆生才三十歲,即便這樣也沒有動搖柱餘生改進武器裝備的事業追求,經歷過戰場洗禮的他深知武器先進不先進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之一,而他也一直夢想著到哈軍工這樣的高等學府去系統學習新知識。
經過多次爭取,終於在1959年,四十一歲已被授銜上校的祝榆生進入了哈軍工,擔任炮兵工程系副主任,開始了一邊當老師、一邊當學生的生活,之後又先後擔任第五機械工業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兵器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兼秘書長、中國兵工學會第十屆理事、中國系統工程學會第一屆理事和軍事系統工程委員會第十二屆副主任委員、中國空氣動力學研究會第一屆副會長等職務。
1984年,中國開始籌備設計第三代主戰坦克,66歲將離休的祝榆生聽聞中國的坦克永遠都趕不上美國的這種說法之後,毅然決然地向中央請願,一定能設計出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能與國外裝備相抗衡的新型坦克,不但要和西方國家的坦克齊平,還要徹底打敗他們。
秉承著這種信念,祝餘生再次開始更加深入的學習,涉及到坦克方方面面的、國內、外的書籍都被他翻爛。在那時,很多人認為以當時中國的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是想完不成的任務,但祝餘生卻不這麼認為,他把老兵工召集到一起啟動三代坦克研製專案。
後來為了除錯坦克,他拖著只有一隻肩膀的身子東奔西走,長期在荒漠、高原、山區等地紮根,從那時起,祝餘生再也沒休過假,他每天一起床就開。研究問題,不是在看書,就是在試驗場瞭解情況,要麼就是組織召開技術研討會,完全不顧自己的身體,經常夾著十幾斤重的飼料包跟著坦克一起下部隊。
這一研究就是十五年,從六十五歲到八十歲,整整十五年的艱苦研究,終於完成了中國第三代主戰坦克研發。199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五十週年閱兵式上,三軍列陣,中國第三代坦克方陣首次公開露面,威風凜凜的駛過天安門廣場,伴隨著雄壯的閱兵曲目,三代坦克從遠處震撼世來,光榮地接受黨和人民檢閱。
這一刻,祝榆生的眼睛溼潤了,他沒有辜負黨和人民的重託,他用十五年的時間向祖國、向人民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2014年10月23日,祝榆生那顆火熱的心臟停止了跳動,永遠的告別了他摯愛的人民和國家,走完了他九十六年艱辛、輝煌、傳奇的一生。
在那個戰爭紛紛的年代,人們往往有著淡泊名利、無私奉獻、有功不忘的優秀品質,正是這種優秀品質汲取前行的力量,推動祖國在發展建設的大道上奮勇前行,致敬英雄、致敬大無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