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河南老兵盧喜才過完了自己114歲大壽的生日。
他曾經參加過抗日戰爭,還在劉伯承129師擔任重機槍連的班長。
活到和平年代的盧喜才,也更加明白戰爭的意義。
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
2015年,一支名為《一脈·1945》的紀錄片在各大影片網站上爆紅。
影片的拍攝者黃海波,用特殊的方式再現了健在老兵的生活,記錄老兵的故事,盧喜才就是老兵的代表之一。
影片中說:“有一段歷史,將永遠銘記在我們的記憶之中”。
的確,老兵盧喜才等人,已經成為時代永遠的記憶。
2020年11月29日,河南關愛抗戰老兵志願者團隊聚集一處,計劃為河南健在的680名老兵的“首長”盧喜才慶祝生日。
上午,河南的關愛抗戰老兵豫北團隊、新疆民族團結飯店等單位共派遣了16名志願者。
他們帶著生日蛋糕,生活必需品以及慰問金,從安陽、鶴壁等不同的地區出發,向著霍苑村行駛而來。
新中國建立後,盧喜才一直在村子中過著平淡的生活,除了政府部門提供的200元老人補助之外,盧喜才和妻子每天編織草帽,勉強維持家用。
從前,他與100歲的老伴兒相攜走過了人生的幾十年,也見證著中國的發展與變化。
見到志願者,114歲的盧喜才拄著柺杖,顫顫巍巍地從座椅上站了起來。
盧喜才面色紅潤,看起來身體健康,精神飽滿。
看著志願者帶來的物資,老人十分感激,不過還是拒絕了志願者慰問金:“我不缺零花錢,大夥兒能這麼遠來看我,我就很高興了。你們把錢都拿回去,八路軍不愛財!”
說著,盧喜才還抬起了右手,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
老人回憶,當年同他並肩作戰的老戰友們,大多都已經離開人世,自己身體健康,還得到了政府和社會愛心人士的幫助,已經十分幸福與滿足。
盧喜才和妻子很早就戴上了喜慶的紅帽子、紅圍巾,這個小小的農家院子,充滿著喜氣洋洋的氛圍。
社會各界愛心人士齊聚一堂,他們同兩位老人合照,盧喜才和妻子的臉上都掛著笑容。
在與盧喜才的談話中,志願者們再次瞭解了當年那段波瀾壯闊的戰爭歲月。
南京抗日戰爭館館長攜全國關愛抗戰老兵的志願者,向盧喜才送上了最真誠的祝福。
浙江、成都、南京等地區的志願者們為盧喜才吹葫蘆絲、敬軍禮,表達了自己的美好祝願。
參軍入伍,一波三折
1933年,盧喜才還沒有遠大的報國之志,他只是來到了離家不遠處的大名縣,加入當地保安團。
那時盧喜才並沒有想到,未來的自己會成為一名出色計程車兵,而自己的參軍經歷,也遇到了重重困難與挑戰。
加入保安團不久,盧喜才就憑藉著優異的成績晉升為連長。
不久後,日軍大舉進攻大名縣,盧喜才率領其他戰士與敵人拼死對抗,立下了戰功。
因為表現優異,盧喜才加入冀察戰區遊擊第一縱隊,成為丁樹本手下的一員,成為軍隊中赫赫有名的人物。
他積極響應上級“打倒日本鬼子”的號召,跟隨部隊一起奮勇殺敵。
在戰鬥中,盧喜才不怕犧牲,始終衝在一線,得到了領導和戰士們的廣泛讚譽。
在游擊隊期間,盧喜才和戰士們一起連夜趕到濮陽老城。
盧喜才密切關注著站崗敵人的動向,等到換崗之際,盧喜才迅速行動,登上城牆。
此時站崗的日本人始打盹,值班室中的日本人已經熟睡,盧喜才和戰友們不費吹灰之力,就打死了幾個日本人和漢奸。
此後,盧喜才多次與敵人正面交戰,每次都乘勝而歸。
國共兩黨在爭奪冀魯豫邊區的領導權上爭論不休時,丁樹本獨立團的內部劃分為兩個陣營。
一個是國民黨,另一部分則是共產黨的擁護者。
在國共關係緊張的大環境之下,軍隊中的兩派也明爭暗鬥。
冀察戰區遊擊第一縱隊隸屬於國民政府,而盧喜才的姐夫是一名八路軍。
也正因如此,盧喜才在獨立團中的處境十分尷尬。
後來,盧喜才受到姐夫身份的影響,被懷疑為八路軍的臥底,國民黨將盧喜才關押起來,對他進行嚴刑拷打,這令盧喜才忍受著身體和心靈上的雙重摺磨。
盧喜才的家人十分心疼,便趁此機會將盧喜才從獨立團中接出來。
離開國民黨的盧喜才心灰意冷,在傷勢好轉後,便踏上了投奔八路軍的道路。
後心懷理想的盧喜才來到冀魯豫軍區第四分割槽,在機槍連中擔任一名普通的輕機槍手。
因為表現出色,組織上又將盧喜才調任到129師重機槍連,擔任班長一職。
而129師重機槍連,正是戰功赫赫的八路軍首領劉伯承的軍隊。
八路軍在河南內黃、安陽等地痛擊敵人,鞏固和建立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均有盧喜才的身影。
那時日軍依靠京廣鐵路源源不斷地輸送武器裝備與物資,給我軍帶來了極大的威脅。
組織上經過商量,決定破壞敵人的交通線,切斷其戰爭補給,為我軍的游擊戰爭取時間。
某天夜晚,盧喜才與戰友摸黑來到安陽北部鐵路沿線的碉堡附近。他們隱身在莊稼地中,小心前行。
遺憾的是,不久後,位於城牆上的探照燈就發現了盧喜才等人的蹤跡,敵軍急忙開槍射擊,我軍兩名戰士應聲倒地。
盧喜才迅速反應,躲到了莊稼地中的低窪處,並未被敵人發現。
兩軍交火後,盧喜才趁亂衝到了敵人的碉堡下面,將炸藥放在碉堡牆體的洞口,隨後拉斷了炸藥的引信。
隨著“轟”的一聲巨響,碉堡頓時火光沖天。
敵人沒有庇護,已經成為活靶子,盧喜才端起槍射擊,擊斃了7名敵人,親手奪下了3個炮樓,繳獲敵人機關槍一把。
1945年,解放戰爭中,盧喜才在浚縣作戰時不慎被流彈擊中,腰部受傷無法行走,只能入院接受治療。
已經取得勝利的大部隊奔赴下一個戰場,自此,盧喜才也徹底與組織上失去了聯絡。
傷情痊癒後,盧喜才便回到了家鄉南樂縣西邵鄉,以務農為生。
時代雖變,信仰未變
回到家鄉後,盧喜才做起了本本分分的農民,他很少主動同鄉親們提起當年的戰鬥經歷。
因為沒有組織上開具的入伍證明,盧喜才一直沒有領到國家軍人的補貼待遇。
儘管如此,盧喜才卻從未向國家和政府提出要求。
在盧喜才看來,參軍的戰友們相繼倒下,自己能夠活下來已經是最大的安慰。
多年後,盧喜才已經組建了自己的家庭,夫妻二人依靠編織草帽為生。
10米長的草帽辮子只能賣一元左右,而盧喜才和妻子兩個人一天的工作量,也不過40米。
即使生活艱難,盧喜才和家人卻始終保持著極大的熱情。
盧喜才原本想要默默無聞地走過自己剩下的時光,卻未預料到自己最大年齡的河南“抗戰老兵”的身份,再一次引起了公眾的注意。
2015年,已經108歲的盧喜才的戰爭經歷被眾人知曉。
在南樂民政局的幫助下,豫北關愛抗戰老兵團隊的負責人谷慧霞找到了盧喜才,社會各界對此十分關注。
114歲的抗戰老兵盧喜才,成為河南年齡最大的老兵。
縱使已經離開軍隊多年,盧喜才依舊對國家和人民保持著忠誠。
看望老人的志願者臨走之前,聽到了盧喜才的高聲呼喊:“中國萬歲!”
在場之人聽聞,都十分動容,民族脊樑四個字,是對抗戰老兵的最高致意。
中國的老兵,現如今依舊數量龐大。曾經立下赫赫戰功的他們,如今也應該擁有更好的生活。
曾經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潘老,如今身體狀況雖吃力,對生活卻十分樂觀。
他曾經說:“只有日子開心過,命才能長,才活得有意義”。
潘叔的兒子早已經成家立業,潘叔與老伴相互扶持,感情極好。
居委會的工作人員對潘老的衣食起居極為照顧,他們曾經建議潘叔申請國家救濟金,他不願意為國家添麻煩,便婉言謝絕其好意。
眾人對退伍老兵的日常生活都十分上心,打電話詢問病情時也十分關切。
潘叔前往醫院治療的費用,國家也有具體的報銷與補貼。
“別人鞍前馬後,為自己奔波忙碌,我沒有理由不好好活”,潘叔如是說。
縱使遠離戰場,如今的潘叔,依舊懷念從前戎馬倥傯的歲月。
每一個老兵,都曾經擁有一段傳奇。
如今戰爭已經遠去,當年守護著中國的他們,如今應該由每一個生活在和平時代的人守護。
時代在變,而老兵們則活在人們的記憶中,被永遠鐫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