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一片永不平靜的熱土。
由於“兩洋三洲五海”的特殊區位,中東自古以來就是孕育地跨亞非歐三洲大帝國的搖籃,各方勢力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讓中東成為世界上最熱鬧的地方之一。
而由於民族、宗教、文化、石油等因素的激烈碰撞,千百年來中東地區的烏煙瘴氣從未停止。在這裡,“敵人的敵人還是敵人”,各種矛盾的紛繁交織,構成了千百年來中東歷史發展的主旋律。
在13世紀中葉阿拉伯帝國被蒙古鐵騎徹底消滅後,奧斯曼帝國在15世紀崛起,併成為中東地區最後一個地跨三洲的大帝國。
不過,此時的西歐各國因為奧斯曼帝國對陸上絲綢之路的阻隔,最終不得不掀開了大航海時代的序幕,而奧斯曼帝國也在西方殖民者的蠶食和打擊下盛極而衰。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作為戰敗國的奧斯曼帝國徹底瓦解,英法等列強成為主宰中東的角色,而中東各民族也開始陸續走上了政治獨立的道路,奠定了今日中東問題的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在1948年結束了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隨後以色列於1948年5月14日宣佈建國。
對於中東各國而言,信仰猶太教的猶太人建立的以色列是名副其實的異類,所以在以色列宣佈建國後的12小時後,匆忙組建的阿拉伯聯軍向以色列發動進攻,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
然後被美國寵愛的以色列取得了一邊倒的勝利。
1956年10月,英法和以色列藉口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挑起第二次中東戰爭。但英法以三國的行徑遭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聲討,更重要的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為了打擊英法,站到了統一陣線,以色列在被迫停火後鎩羽而歸,而英法則賠了夫人又折兵,徹底失去了中東地區的影響力,隨後中東進入美蘇爭霸時代。
1967年6月,以色列藉口埃及封鎖亞喀巴灣,先發制人地對阿拉伯國家展開進攻,佔領了西奈半島、戈蘭高地、約旦河西岸等大片地區。
為報復以色列,1973年10月,埃及和敘利亞聯軍在以色列贖罪日當天突然對以色列發動猛烈進攻,這就是第四次中東戰爭。
面對埃敘聯軍的突然進攻,猝不及防的以色列節節敗退,儘管迅速組織軍隊進行了反擊,但埃及在蘇聯的支援下,武器裝備和戰法方面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色列傳統的突襲戰根本無可奈何。
然而,就在阿拉伯世界勝利在望時,美國突然出手,並用大量的先進武器裝備幫助以色列迅速扭轉了戰局,阿拉伯世界再度功虧一簣。
美國明目張膽的拉偏架行為,令廣大阿拉伯國家極為憤怒,雖然在綜合國力上它們連以色列也奈何不了,但由於此時美國的油頁岩革命尚未爆發,於是阿拉伯國家手中的石油資源成為反擊美國的有力武器。
從1908年5月26日伊朗和伊拉克交界處打出第一口油井開始,石油雖然加劇了大國的縱橫捭闔,但卻也成為中東發家致富的最重要財富,更是中東國家手中的大殺器。
為報復美國支援以色列,由沙烏地阿拉伯發起,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從1973年10月17日開始減產石油,並對美國、尼德蘭等其他親以色列國家實行禁運,直接造成了1973年的石油危機,使美國等西方國家經濟遭遇了二戰以來最沉重的打擊。
由於深陷越南戰爭泥潭,再加上西歐和日本等經濟體的猛烈衝擊,美國自二戰以來建立的佈雷頓森林體系在1971年3月宣告瓦解。而為了繼續維持美元的全球中心貨幣地位,美國在1973經濟危機後最終妥協,遊說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是由輸出國組織放棄對美國的石油禁運。
1974年,美國總統基辛格為首的外交團隊,在與沙特王室進行了一系列談判後,最終達成協議:美國不再偏袒以色列,同時向沙特出售軍事武器,並保證國土安全不受以色列侵犯;作為回報,沙烏地阿拉伯所有的石油出口必須全部以美元作為計價和結算貨幣,同時沙特將石油出口獲得的美國盈餘用來購買美國政府債券。
隨後以沙特為起點,石油輸出國組織紛紛採用美元進行石油貿易結算,美元石油霸權由此建立。
美元石油霸權的建立,使美國和沙特的關係更上一層樓。但問題是美國嘴上說不親以色列,但身體卻很誠實地往以色列身邊湊,畢竟打斷骨頭連著筋,特殊的親密關係註定了美國在阿以衝突中根本就靠不住。
而且更要命的是,第四次中東戰爭後,沙烏地阿拉伯周邊的局勢越來越風雲突變。
第四次中東戰爭結束後,雖然阿拉伯世界扭轉了處處捱打的被動局面,但總是折戟沉沙的阿拉伯世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敗感,畢竟以色列雖小,但後臺太硬,阿拉伯國家註定不可能搞定以色列,再加上阿拉伯國家內部各懷鬼胎,所以就更沒戲了。
於是,作為阿拉伯世界世紀領袖的埃及率先選擇了接受現實。1977年11月,埃及總統薩達特訪問以色列,在事實上承認了以色列的存在,此舉震驚阿拉伯世界,並引發了一系列後果。
1979年,埃及和以色列簽訂和平條約,以色列歸還西奈半島,從此埃及被逐出阿拉伯國家聯盟,再也不是阿拉伯世界的大哥,而薩達特本人也在1981年10月6日的閱兵式上被刺殺身亡。
埃及的“反水”,讓沙特膽戰心驚,畢竟西部的紅海不再安全,但這相比於東部的波斯灣則是小巫見大巫。
1979年2月,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霍梅尼推翻伊朗巴列維王朝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國家,而伊斯蘭革命的成功也標誌著作為美國在中東小弟的伊朗從此與美國反目成仇。
奧斯曼帝國時期,為避免被同化,本是遜尼派勢力範圍的波斯改投什葉派,從此伊朗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什葉派穆斯林國家。而在伊斯蘭世界,什葉派與遜尼派的矛盾,相比於不同宗教的對立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作為伊斯蘭國家的伊朗痛恨以色列,作為什葉派的伊朗更痛恨遜尼派國家,尤其是為首的且和美國打成一片的沙特。
不過,還沒和沙特將帥見面,伊朗和伊拉克就馬不停蹄地幹了起來。彼時的伊朗在革命成功後,想要將革命向什葉派佔總人口55%的伊拉克輸出,而得到美國支援的遜尼派領袖薩達姆也有稱霸中東的勃勃野心。於是1980年9月22日,兩伊戰爭全面爆發。
為實現稱霸中東的夢想,1975年底,伊拉克與法國達成協議,由法國幫助伊拉克建設一座小型的研究性核反應堆。
伊拉克的舉動,令周邊國家大為驚駭,為防止伊拉克成功研製核武器。兩伊戰爭爆發後,伊朗出動空軍轟炸伊拉克核反應堆,但並未造成實質性傷害。
而後,根據美國偵查衛星的報告及法國技術人員的說法,伊拉克核反應堆最晚於1981年底投入執行,於是以色列最終下定決心先發制人。1981年6月7日下午,8架以色列F16戰鬥機長驅直入,成功炸燬了伊拉克的核反應堆,摧毀了薩達姆的擁核之夢。
但衝突還未結束,1982年6月,以色列藉口其駐英國大使被巴勒斯坦游擊隊刺殺,出動海陸空三軍10萬多人,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游擊隊和敘利亞駐軍發動大規模進攻,並取得了空前的勝利,這就是第五次中東戰爭。
東北西三個方向層出不窮的衝突,令沙特的內心砰砰直跳。畢竟此時的埃及已經被開除,土耳其長期一路向西,伊朗又反目成仇,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在中東五大強國中,國土面積最大且最富裕的沙烏地阿拉伯想不出頭當大哥都不行。
但現在的沙特只想當場去世,因為美國指望不上,自己別說稱雄中東,連自保都費勁。因為沒有利齒獠牙,沙特本質上就是大國和周邊國家垂涎欲滴的一盤菜。
巴基斯坦雖然和沙特鐵得不一般,但印度核武器沒有研製出來,巴基斯坦的開掛技能也無法施展,15天就成功研製核武器的奇蹟更是沒有到來。
而此時的伊朗嚴重懷疑沙特在暗中幫助薩達姆賣油賺中介費,於是伊朗不僅擊毀沙特油輪,戰機更侵入沙特領空,開始對沙特大打出手。
所以在窮得只剩錢的情況下,為了自保,為了保護石油貿易,更為了趕鴨子上架的大哥大地位,沙特領導人經過長時間的冥思苦想,創造性地提出了買買買的歷史性決策。
而想要讓周邊強國瞬間自慚形穢甚至當場去世,沙特軍購必須高起點高逼格。具體要求就是能夠影響地區軍事平衡,具備不可攔截和單項遠端打擊能力的戰略級大殺器。
就像剩女羅列的一系列“不高”的要求一樣,當這些要求合在一起,能夠滿足的就只剩下三家。
沙特先向盟友美國表示想要購買“長矛”彈道導彈,但美國一再表示自己永遠是沙特的守護神,其實你完全可以放心大膽地躺平,然後等著美國來出賣。而蘇聯雖然有心介入中東,但沙特早已是美國的人,而且更重要的是此時的蘇聯還在入侵阿富汗,所以面對沙特的殷切希望,蘇聯只是輕輕地說了聲:你給我滾!
沙特很生氣,後果不嚴重,畢竟有錢人的痛苦你想象不到。在美蘇都不為金錢所折腰的情況下,沙特的選擇有且只有一個。
還記得那是在1965年,第二次印巴戰爭激戰正酣,面對印軍排山倒海的攻勢,巴基斯坦節節敗退。正當巴基斯坦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印度北方鄰國突然向印度發出要求撤軍的最後通牒,並在《人民日報》頭版刊發,同時對巴基斯坦進行了大力援助。
鑑於1962年的戰爭想起來就渾身發抖,於是印度瞬間冷靜然後班師撤軍,巴基斯坦得以保全。
此戰開啟了中國和巴基斯坦的深厚友誼,同時也讓巴基斯坦的盟友沙特看清了我們的實力,再加上我們在中南半島的越南戰爭中迫使美國地面部隊不敢越過北緯17度線的氣魄,最終堅定了沙特的決心。
雖然從1986年開始,沙俄與英國等西方國家達成了龐大的軍火採購協議,但沙特需要的大殺器依然只有東方有。
在沙特防空軍司令蘇爾坦親王的推薦下,費薩爾國王在1986年派遣駐美大使班達爾王子前往北京秘密洽談,確定我們是否願意出售東風-3中程導彈,我方表示原則同意,為了沙特的民族解放事業。
作為我們第一代中程地地戰略導彈,東風-3彈道導彈射程可達2800公里,增程型號最大射程4000公里,基本可覆蓋整個中東,而且還能攜帶核彈頭。對於沙特而言,即便是常規的導彈也足夠自保並維持地區戰略平衡了。
1987年,蘇爾坦親王親自前來洽談購買事宜。根據蘇爾坦親王的回憶錄,當時他的許可權是80億美金,超過80億美元需向費薩爾國王請示,最後的談判結果是1億美元一枚,35億美元最終買到36枚。
拜《那年那兔那些事》等影視劇的演義,中沙軍購成為一個不知道對方多富,另一個不知道對方多窮的烏龍,而且我們說的是人民幣,但沙特則認為是美元,所以這也成為雙方都感覺賺大了的交易。
但現實情況是沙特雖然有錢,但1986年由於愈演愈烈的石油價格戰,國際油價跌破創記錄的每桶10美元,沙特為首的海灣國家喪失了石油議價權,其財政收入也一落千丈。
所以,能“豪擲”35億美元,對於沙特而言實屬不易,也體現了其打造防禦體系的誠意和決心,而當時作為石油出口國的我們進口了大量的沙特石油和小麥,可以說當時的交易充滿波折但最終實現了雙贏。
要知道1986年我們的外匯儲備也才20.7億美元,能夠談成35億美元的軍火大單對我們的經濟尤其是軍工的意義非同尋常,某種程度上說這是我們很多軍工的救命稻草。
1987年2月,沙特代表團在我國秘密參觀了東風-3導彈的發射過程,深受震撼。7月,中沙正式簽訂合同,沙特從我國購買35枚東風-3中程導彈,並配有15人機動式發射架,並由我方負責指導建設導彈發射場培訓操作人員,維修人員等,可謂一條龍服務。
隨後,導彈由巴基斯坦以演習的名義全程護送,有驚無險地到達了沙特。緊接著,沙特先後建立兩個導彈基地,我方人員對外稱“金輪工程公司”。
俗話說“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美國雖然對沙特嚴防死守不給力,但絕不允許沙特大手大腳地亂花錢,所以1988年3月,《華盛頓郵報》就把這件事給捅出來了,並呼籲美國政府制裁沙特。
但美國只是象徵性地質問沙特,而沙特則一再表示只有常規彈頭,絕不會有核彈頭,騙你是駱駝。美國很矛盾,對於此時的美國而言,沙特不僅是盟友,而且是美元石油霸權的基礎,更重要的是作為英國的Plus版本,美國奉行的是“你若安好,那還得了”的攪屎棍精神,所以沙特擁有戰略性大殺器,對於桀驁不馴的以色列而言也是一種威懾,對於伊朗和伊拉克就更是如此。
當然更重要的是,此時的沙特已經在某些程度上具備了向美國說“不”的底氣,美國接受現實是最好的選擇。
而對於買家,美國為何沒有興師動眾地制裁呢?靜夜史認為根本原因在於從70年代中美關係正常化以來,蘇聯始終是中美兩國的共同敵人,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美國最終選擇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而美國的默許,讓沙特的防禦能力有了質的提高。
1990年7月21日,中沙正式建交,隨後海灣戰爭在8月份爆發,以侵略科威特為起點,薩達姆10多萬大軍開啟了稱霸中東的程序。
面對沙達姆大軍咄咄逼人,尤其是逼近沙特東部邊境時,沙特緊急啟動蘇萊伊勒戰備程式,並在電視上播放了東風-3導彈蓄勢待發的英姿。
面對沙特的秀肌肉,前一秒還非常上頭的薩達姆瞬間理智了下來,東風-3導彈發揮了護國神器的巨大作用。
對於其他中東國家而言,由於沙特花了天價,所以其中到底有幾枚核彈頭的猜想始終縈繞心頭,這種心理戰,首先就提升了沙特的安全係數。
鑑於東風-3導彈如此好用,沙特又從1994年開始陸續採購了120枚,並在2014年4月29日的閱兵儀式上首次進行了公開亮相,沙特終於有了自己的戰略防禦部隊。
以1988年的購買力,當時的35億美元相當於今天的500多億美元,價格不可謂不高。但從沙特的角度來看,從此沙特不僅能夠睡個安穩覺,更能鞏固中東大國的影響力,所以這筆買賣,對沙特而言不是值,而是太值了。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