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22日,黃伯韜在淮海戰役中被粟裕的華東野戰軍包圍在碾莊地區,最後兵敗,在潰逃過程中被擊中身亡。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黃伯韜與粟裕之間的較量並不只是淮海戰役這一次,兩人在之前曾有過2次主要的對決。
黃伯韜與粟裕
黃伯韜在投靠蔣介石之前在奉系軍閥張宗昌麾下效力,時任旅長,後來在北伐戰役中,張宗昌的部隊被蔣介石消滅,黃伯韜就投靠了蔣介石,被任命為25軍軍長。
黃伯韜與我們印象中的一般國軍將領不一樣,他作風廉潔、治軍嚴格,其一路升到軍長,都是憑藉自己在作戰中勇猛果敢,因此深受蔣介石的信任和賞識。
而粟裕也是我軍的優秀將領,比黃伯韜小7歲,湖南會同人,是建國後冊封的10大大將之首。其從我黨發起南昌起義時就參加了革命,參加過5次反圍剿作戰,並在抗日戰爭中領導新四軍。
在解放戰爭時期先後任華中和華東野戰軍司令員,指揮了孟良崮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上海戰役、渡江戰役等關鍵戰役,也是我軍的一位能征善戰的將帥。
而對於黃伯韜,粟裕曾說他在同樣的兵力下,是堵不住黃伯韜的,足見黃伯韜的軍事才能。
邵伯戰役,戰術失誤
1946年7月中旬開始,粟裕領導華中野戰軍與國民黨軍隊在兵力極為懸殊情況下,在江蘇中部地區與國民黨進行激戰。
當時國軍集中了12萬兵力,而華中野戰軍僅3萬多,但粟裕仍是因地制宜,採用靈活的運動戰,經過7次戰役殲敵5萬多,史稱蘇中“七戰七捷”。
這七次戰役發生的地點都不同,而粟裕與黃伯韜的對決就是在邵伯鎮,邵伯戰役是這7次戰役中打得最艱難的戰役。
當時師長黃伯韜率領經過改編後的25師,準備搶佔蘇中解放區的戰略高地邵伯。
邵伯是蘇中解放區的南大門,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為此,蔣介石派出能征善戰的黃伯韜親自負責奪取這一要地,而粟裕的戰法是留下5個團留守此地,集中優勢兵力去攻打如皋和黃橋,以實現“圍魏救趙”。
為了拿下邵伯,黃伯韜指揮該師的108旅和40旅在飛機、大炮、炮艇的優勢火力掩護下兵分三路進犯,企圖以2倍於我軍的兵力拿下邵伯,我軍5個團堅守陣地,與國軍展開生死爭奪戰。
從8月23日凌晨起,黃伯韜就命令108旅和40旅依靠火力優勢對我軍邵伯陣地發動全線猛攻,戰鬥極為慘烈,我軍駐守部隊不僅在喬墅9次擊退敵人進攻,還在運河一側粉碎了敵人5次架設浮橋,企圖迂迴包抄我軍的陰謀。
8月24日和8月25日,國軍在飛機和大炮的配合下發動了更猛烈的進攻,我軍依託加固的工事進行多次陣前的反攻擊和白刃戰,挫敗了敵人的進攻。
而在25日這一天,敵人更是對運河河堤發動了5次大規模的攻擊。
我軍再次以白刃戰擊退敵人,26日拂曉,敵人又增派40旅向河堤發動猛烈進攻,我10縱89團多次頑強反擊,從早上一直與敵較量到傍晚,使敵120團傷亡慘重。
在進行邵伯戰役的時候,粟裕指揮華中野戰軍主力一夜急行140裡先進攻敵守備力量較弱的如皋之敵,以減輕邵伯我軍的壓力。
如皋下轄的據點丁林主要由交通警察總隊和26旅的1個營駐守,實力較弱,我華野主力部隊以優勢兵力迅速對其進行穿插包圍,趁其不備進行了突然襲擊,迅速殲滅這股敵軍。
而黃橋戰役,我軍本欲與其進行惡戰,結果該部敵人不經打,最後被我軍打死打傷者竟達到17000多人。
粟裕對黃橋敵人的重圍殲滅逼得負責蘇中地區戰役的敵最高指揮官李默庵不得不將進攻邵伯的黃伯韜25師調回去救援黃橋,因此26日,敵人撤退,邵伯戰役結束。
觀察此次戰役,黃伯韜被調去和我軍在邵伯打防守堅固的陣地戰,這種戰術最消耗攻擊力量,黃伯韜雖持續猛攻,但其相對我軍兵力優勢並不是太明顯,是戰術失誤。
而國軍其他配合部隊又頻頻被粟裕的運動戰搞得暈頭轉向,最終導致被大量殲滅。
孟良崮戰役,黃伯韜無力迴天
1947年5月發生的孟良崮戰役是國民黨進攻山東解放區中的一場重要戰役,當時號稱國軍精銳的國民黨美械整編74師驕傲輕敵,立功心切,妄圖將粟裕的華東野戰軍吸引到其駐守陣地周圍,然後再與華野外圍趕來支援的國軍40萬主力配合,形成中心開花的效果,以便裡應外合殲滅華野主力。
本來國民黨將整編74師和25師合兵一處,成為一個兵團,由黃伯韜統一指揮,但74師師長張靈甫自恃裝備優勢,不聽黃伯韜命令,急於立功,造成其單兵突進,給了華野抓住戰機將其包圍殲滅的機會。
然而其被圍之後,卻並未驚慌,而是向蔣介石電告了自己中心開花的戰略,讓蔣介石是悲喜交加,於是蔣介石電令黃伯韜的25師和附近李天霞的83師全力突破華野的阻擊部隊,救援張靈甫。
然而此時國軍“友軍有難,作壁上觀”的規律又發揮作用了,83師師長李天霞與74師師長張靈甫素來不和,對老蔣的命令陽奉陰違,盡做表面文章,但黃伯韜卻是全力在營救。
相比李天霞的遲滯不前,謊報進展,黃伯韜一接到命令就火速前往孟良崮,憑藉裝備優勢,其很快就突破我軍的覆浮山一線的阻擊點,到達我軍阻擊敵人最重要的防線——天馬山,該地據孟良崮不到5公里。
若能突破天馬山,黃伯韜將再立大功,而且天馬山一線的我軍防守力量並不強,其是由1縱的4個團構成,但這4個團中有2個團是新組建的,戰鬥力與老團相比差了一大截。
當時的戰場態勢是,蔣介石在得到張靈甫被圍的訊息後,立馬調集了10個整編師的兵力迅速向孟良崮地區推進,以配合張靈甫的中心開花戰略。
這些外圍的國軍離孟良崮最遠也就2天路程,因此留給華野圍殲整編74師的時間很有限,一方面在天馬山阻擊的部隊必須全力擋住黃伯韜的進攻,另一方面,圍攻孟良崮的部隊必須在最短時間內拿下孟良崮。
黃伯韜前進到天馬山時,面對如此近的距離,便信誓旦旦地向蔣介石做了保證,其稱最多1個小時便可以突破天馬山一線,與張靈甫合兵一處,完成中心開花的任務。
素有國軍悍將之稱的黃伯韜從15日上午10點開始,就在飛機和大炮的配合下對我天馬山一線的陣地進行多輪猛攻,我軍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利用突擊、密集的火力,將敵人放到近處再開火,多次打退敵人進攻。
到了16日上午8點,蔣介石眼看還不能突破天馬山一線陣地防守,便再次以嚴厲措辭督促各增援部隊加快支援速度。
受到激勵的黃伯韜25師攻擊更加猛烈,加上已經突破我另一處阻擊陣地的國軍65師3個營,我軍陣地傷亡不斷,但華野阻擊部隊並無恐懼之心,反而與敵人拼死爭奪每一寸土地。
不過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25師還是成功突破三山店、界牌等主要陣地,而且敵一部分已經攻擊到山腰位置,我防禦陣地有被全面突破的危險。
在這個時候,為加強陣地守衛力量,陣地主要指揮員廖政國將炊事員、擔架員和能走動的傷員都動員起來加入到戰鬥中,但仍然難阻敵人的攻勢。
正在此時,我軍4縱的10師28團2營的部隊路過此地,準備去支援孟良崮的部隊,該營是我軍主攻孟良崮的5個主力縱隊之一,廖政國於是緊急向該營營長表明支援天馬山的戰鬥。
該營營長說,我們奉命攻擊孟良崮,前方戰鬥緊急,私自參戰可能遭受嚴厲懲罰。
廖政國說,天馬山事關孟良崮全域性勝敗,敵人一旦透過這裡,滿盤皆輸。
於是該營便投入到天馬山戰鬥,在2營的加入下,局勢立刻得到逆轉,敵25師在我軍的強力打擊之下,進攻態勢被牢牢壓制,任蔣介石再怎麼催促,始終無法越過天馬山一線。
我軍攻擊孟良崮的部隊在經過14、15日兩天的鏖戰後,於16日下午3時,以頑強進攻意志全殲整編74師,擊斃師長張靈甫。
此戰戰敗,國軍前線總指揮湯恩伯被撤職,黃伯韜也給了一個援救不力的處分,而對於李天霞,蔣介石更是要求嚴辦。
但湯恩伯在向老蔣報告戰況時卻指出此次戰役失敗主要原因是張靈甫驕橫冒進所致,李天霞應從輕發落,而且李天霞後來又向多名軍事法庭的高官賄賂金條,再加上俞濟時等人的力保,最後僅被撤職查辦。
淮海戰役,黃伯韜身死
1948年11月初淮海戰役開始前,按照國軍在徐州地區的部署,駐紮在隴海線東段從西向東依次是碾莊的李彌兵團,新安鎮的黃伯韜兵團和第九綏靖區的李延年兵團,而粟裕的華野部隊解放濟南後南下的第一個目標就是黃伯韜兵團。
戰爭開始前,蔣介石本來想將徐州剿總作戰的指揮權交給杜聿明,而且杜聿明已經制定了比較可行的部署方案,然而當時東北戰事趨緊,蔣介石就趕忙把杜聿明調到東北去救火。
徐州無人可用的情況下,蔣介石將如此重要的指揮位置放給劉峙,此人是國民黨中指揮能力一般,但逃跑最積極的庸才。
面對隴海線各兵團之間距離過遠,容易被解放軍分割包圍的情況,劉峙命令各兵團有序撤離,往徐州靠攏,意圖憑藉優勢兵力緊緊依靠徐州的堅固城防,與我軍在徐州地區決一死戰。
按照劉峙的命令,第九綏靖區李延年兵團下屬的第44軍已經劃歸黃伯韜兵團,黃伯韜在從新安鎮向徐州撤離的時候,必須先等44軍與其會合,然後一起撤離新安鎮。
這種撤軍時還得等人的操作,最讓黃伯韜無奈,但他必須按劉峙的命令列事,於是在新安鎮乾巴巴地等著。
然而黃伯韜卻忘了他駐地的左邊還有條京杭大運河,而這條河上只有一座鐵橋,黃兵團10多萬人都要靠這一座鐵橋來渡河。
他在焦急等待44軍的兩天裡硬是沒想起來在運河上架起幾座浮橋,正是因為這兩天的時間給了我華野追擊部隊追上來的機會。
與此同時,讓人沒想到的是,部署于徐州北側臺兒莊地區的國軍第3綏靖區在中共地下黨何基灃和張克俠的帶領下宣佈起義,導致劉峙依靠該部隊阻擊華野南下的計劃落空,徐州北側門戶大開,華野未經抵抗直逼黃伯韜兵團而來。
臺兒莊的失守讓劉峙驚慌失措,其以為解放軍將直接攻取徐州,於是急忙電令駐守碾莊一帶的李彌兵團火速靠攏徐州。
但這樣就讓黃兵團失去了和李彌兵團合兵一處的機會,從而給瞭解放軍包圍黃伯韜兵團的機會。
華野先頭部隊1縱先追上黃伯韜,並開始圍殲該兵團一部。負責斷後的敵63軍最後撤走,黃伯韜給該軍下的命令是等兵團主力渡過運河後,63軍從運河旁的窯灣鎮退回徐州。
但該軍軍長陳章嚴重估錯形勢,在其部隊到窯灣鎮之前,運河西側已經被解放軍佔領,但陳章決定強渡運河,結果被我軍1縱分割包圍,2天內就被殲,陳章在混亂中被擊中身亡。
人擠人、車擠車的黃兵團終於在11月9號渡過了運河,渡過運河後駐紮在碾莊地區,黃伯韜就下一步的計劃與屬下展開了激烈討論,然而這一討論就討論了一天。
在這一天時間裡,我華野部隊就已經完成了對黃伯韜的包圍。
但黃伯韜卻認為其已經處於安全地帶,直到後來才發現自己這10萬人馬已經被解放軍包圍了,其被圍在長6公里寬3公里的狹長區域,如果沒有外援,碾莊必成一片死地。
得知黃兵團被圍的蔣介石急調蜷縮在徐州附近的邱清泉2兵團和李彌13兵團前去營救,同時,為了全殲黃伯韜兵團,粟裕向中央軍委請示,請陳毅、劉伯承、鄧小平的中野加入淮海戰役,配合圍殲黃伯韜。
面對從徐州東南過來的邱、李兵團,華野調令7、10、11縱在徐州以東正面阻擊,同時令2、12縱配合中野11縱在徐州東南進行部署,以完成從側面打擊敵增援部隊的任務。
黃伯韜被圍在碾莊鎮碾莊圩地區,該地區溝壑水塘較多,加上原來是李彌兵團的駐防地,工事防禦較好,易守難攻。
而黃伯韜又是一名指揮能力較強的國軍將領,因此,其依託工事優勢負隅頑抗,讓我軍迅速殲滅的意願一時難以實現。
華野部隊經過3天的猛攻,僅消滅了44軍、100軍、64軍和25軍各一部,而且自身傷亡較大,因此粟裕不得不先緩一緩進攻,召開會議研究對策。
再說前往救援的邱清泉和李彌兵團,邱清泉下轄的5、12、70、72、74軍都是裝備精良、機械化程度較高的國軍精銳,是徐州會戰中國民黨實力最強的部隊。
因此邱清泉接到命令後對救援黃伯韜還是非常樂觀的,但李彌兵團實力較弱,僅有2個軍。
而在救援黃伯韜方面,劉峙一直認為華野是來取徐州的,因此暗中扣下邱兵團的74軍。
而邱、李兵團在向碾莊進發時又陷入猶豫,因為其一貫認為解放軍擅長打圍點打援的戰役,到底解放軍是為了圍殲黃伯韜,還是為了以圍困黃伯韜為誘餌,圍殲他的兵團?
鑑於這一思想,邱李兵團在前進中採取了尖錐形戰略,就是將少量部隊放在前邊,一有麻煩方便後撤。
與此同時,粟裕改變了戰術,從單純急速突擊變為加強土工作業和火炮轟擊,經過調整後的戰鬥效果非常明顯,我軍經過十幾個晝夜的猛攻,已經消滅黃兵團過半主力,取得很大戰果。
而負責救援的邱李兵團因消極救援,被我華野和中野牢牢阻擊在大許村一帶無法前進。
黃伯韜知道突圍無望,便最後向乘飛機前來視察的顧祝同總長說道,自己不想給邱清泉看突圍的狼狽樣子,在此處最後也不過是一個“死”字,只是希望黨國以後各部之間不要再勾心鬥角。
這說明黃伯韜是要一拼到底的,19日晚些時候,我華野終於全部殲滅黃兵團,黃伯韜被流彈擊中斃命。
黃伯韜作為國軍中能打仗的悍將,卻因國軍之間的猜忌和不團結,最後活活被坑死,再次說明了國民黨覆滅是體系原因,而不是單靠某一個勇猛的將領的單打獨鬥就能挽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