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時,美軍的步兵師中有大量重武器,而且幾乎人人配槍,編制只有18000多人的美軍步兵師,武器比人還多。其步兵師建制內的槍械類武器數量比我們四五萬人的步兵軍都多,坦克、重炮等就更不用提了。
美軍步兵部隊也這麼“重型”,其實是建立在擁有大量車輛基礎之上的,否則僅靠人力和畜力,是不可能裝備這麼多武器的。
我軍戰史在對比敵我雙方武器裝備的時候,曾提到美軍一個步兵師內便裝備各種車輛3800輛,當然這個資料是包含拖車在內的。
比如美軍步兵師建制內的3個步兵團共計裝備各類車1680輛,其中拖車669輛;美軍步兵師建制內的炮兵部隊共計裝備各類車1144輛,其中拖車421輛。
此外美軍步兵師建制內的坦克營、偵察連、通訊連也裝備各種車367輛。
光是這些部隊裝備的車輛就達到了將近3200輛,如果加上師部、工兵營及其他直屬連的車輛,那麼車輛總數在3800輛問題不大。除掉其中佔比將近4成的拖車,吉普車、卡車、武器運輸車等所佔數量也在2000輛以上。
一個師的各類車輛就有這麼多,除了坦克、自行高炮外,火炮也都是汽車牽引,步兵在必要時都可以乘車進行摩托化機動。
比如美軍一個步兵團中,僅靠本部建制內的車輛,乘車梯隊就有1665人,佔比達44%。如果再加強90輛卡車,那麼整個團便可進行摩托車行軍。
所以跟美軍作戰,我們常常是用兩條腿跟它們的汽車輪子在賽跑。美軍逃跑時,拋棄重武器也並不心疼,經常就是扔掉坦克、重炮、各種車輛,輕裝鑽進卡車就溜了,然後再要求重新武裝。當然這些裝備我們繳獲後,往往還未及開出,美軍就跑過來轟炸了,未能全數利用殊為可惜。
而在之前的解放戰爭中,我們也跟國軍的汽車化部隊交過手,比如中央軍的快速縱隊和傅作義的35軍。
快速縱隊其實是中央軍向美軍學習的產物,透過抽組坦克、工兵、榴炮、汽車等特種兵部隊,加強到一支戰力不弱的步兵師旅級部隊,意圖發揮機械化部隊的威力來打擊我軍。
不過國軍只學到了皮毛,卻學不到精髓,這樣的快速縱隊是多個系統的拼盤式產物,戰時往往是特種兵看不起步兵,步兵不知道怎麼配合特種兵,坦克和汽車的行軍速度也不一樣,保養和作戰的方式也都不同。結果就是快速縱隊快不起來,坦克都能給開上城牆,機械化威力也全然無法發揮。
在魯南戰役中,國軍最精銳的第1快速縱隊被殲。包含其他部隊在內,使得華東我軍一舉繳獲了24輛坦克、各種炮217門、汽車474輛、輕重機槍1000餘挺。
其中繳獲的火炮中就有不少美式105毫米榴彈炮,以這些火炮和能用的坦克、汽車為基礎,不久後組建了華野的特種兵縱隊。
相較於中央軍的快速縱隊來說,華北的傅作義其實倒是比較擅長利用汽車來作戰。
傅作義在國軍將領中屬於是比較能打的一類,早在1920年代就以守天鎮、涿州而聞名。而在大家的潛在印象中,傅作義一向也是有善守的特點。
實際上傅作義除了守之外,喜歡打快速突襲的仗也是很明顯的,其部下劉一平便這麼說道:
人們都知道傅作義是守城名將,其實他的戰術指導思想是攻擊,他認為攻擊是最好的防禦手段,在防禦中力求出擊反攻,逆襲突襲,以達到防守目的。他突破舊框子,另創合乎實戰要求的一套,突然襲擊,出其不意地機動和神速動作,是他的主導戰術思想。
在1936年的綏遠抗戰和1939年的包頭之戰中,傅作義的突襲作戰特點就非常明顯。
突襲作戰對機動力的要求很高,傅作義部有不少騎兵,騎兵在綏遠作戰中自然是具備高機動性的,不過不可能實現全員騎兵化,傅部的大頭還是步兵。
步兵怎麼提高機動力呢?關鍵就是練。
傅作義的練兵是比較狠的,其步兵經常在負重50斤的條件下進行夜行軍60裡的訓練。故而傅部精銳以“集合快、出發快、行軍快”著稱。
當然了,僅靠騎兵和步兵,其實都是傳統的作戰力量了。如果有汽車的話,那自然是最好的,既具備極強的突擊力,還可大大節約步兵的體力,在突襲作戰中用途很大。
早在1936年綏遠抗戰中,傅作義部就有一支20輛晉造裝甲汽車和24輛汽車組成的鋼甲汽車隊在行動。而在之後的作戰中,傅部利用汽車快速機動投送部隊,快打快撤的戰例也屢見不鮮。
不過綏遠地瘠民貧,傅作義當時手中的汽車還不是很多,因此利用汽車行軍作戰還比較限於規模較小的部隊。
到解放戰爭時,傅作義乘華北我軍主力與閻老西和中央軍的部隊作戰時數次偷襲,佔了些便宜。後來傅作義還當上了國軍華北“剿總”的總司令,掌握了大量直屬資源。
在這種情況下,傅作義便將1個輜重汽車團直接配給了其王牌第35軍,而35軍本身也裝備有90多輛汽車,由此使得該軍也具備了汽車行軍的能力。
根據1948年的材料,國軍輜重汽車第1團有堪用車234輛、待修車186輛,主要是十輪卡車;第35軍本身裝備有各類車95輛,全部堪用,主要是T234卡車。
而從35軍的實際運用來看,是有400多輛卡車可用的,應該是輜汽1團的待修車中又修復了一部分投入使用。
我們前面說過美軍一個18000多人編制的師中,有各種車輛3800輛,除掉拖車外,也有各種汽車2000多輛。
傅作義的這個35軍,編制級別更高,它是怎麼能靠著400多輛車就可以實現機動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的是,傅作義35軍的真正兵力其實並沒有大家想象得那麼多。按照35軍參謀長田士吉的說法,這個軍的全部兵力只有2萬多人,下轄101師、262師和267師,其中101師是老底子部隊。
按道理說,傅作義當時給自己的嫡系部隊補充到每個師萬人以上應該不難,35軍之前的兵力也不是沒超過3萬人。
之所以後來兵力降下來可能有兩個原因:
其一:傅作義部在華北大量擴編,老部隊分出去了一部分帶新部隊,這個因素肯定有,但應該是少部分,畢竟精銳老底子也不能都抽光;
其二:由於35軍本身編制了近百輛汽車,此外還加強了1個輜重汽車團,實際使得該軍的勤務人員大減,故而總兵力下降了,但是戰鬥人員卻沒少。而且由於幾百輛汽車的加持,實際的機動和供應能力反而加強了,畢竟一輛車的運力能頂多少人力、畜力啊!
按照現在35軍軍官們的回憶,這400多輛車正常情況下應該是可以搭載全軍2萬多人進行機動的。
當然這個機動不是像美軍那樣比較自在地乘車,而是能擠多少就擠多少的那種。按照101師師長馮梓的說法,35軍連師長都是擠在10輪卡中的,由此可見一斑。
另外乘車機動還有一種方法不是全軍所有部隊都上車,而是採用分段運輸的方式,使用汽車來回倒運。
當然無論是哪種運法,想要突出機動性的話,這樣的部隊只能是相對輕裝,而不可能像美軍那樣重灌化。
比如35軍覆滅的新保安之戰中,該軍其實只帶了2個師出來,即第101師和262師。
為什麼我們說,按照35軍的裝法這400多輛車能裝3個師呢?因為在張家口還有安春山104軍的1個師,按照傅作義的命令,35軍回北平時還要把這個師給拉上。
不過35軍軍長郭景雲和104軍軍長安春山矛盾很大,結果35軍在張家口運了自己的一個修械所的裝置,還有些其他物資和商人,又拉走了張家口守軍的1個野炮營和1個保安團,所以安春山那個師就被丟在張家口了。
而這樣的35軍最後有多少重武器呢?
多運的這個野炮營,最後被我們繳了9門炮,基本是全員接收。35軍本身的1個105毫米榴炮營,其實只有幾門炮,最後我們繳了3門。
101師和262師各只帶一個山炮連,山炮最後被我們繳了8門。
此外戰防炮、平射炮、步兵炮我們繳獲7門,中小口徑迫擊炮繳獲了137門,其中多數是60炮。倒是槍械類,基本是齊全的。
很顯然,35軍相對來說也是比較輕裝的部隊,要不是從張家口多帶個野炮營,其重火力是比較有限的。
所以以輕裝部隊為主的話,才能擠得上車。最後35軍在新保安覆滅時,包圍圈內兵力是16000餘人,平均一輛車也得載40人。但沒關係,只要擠進去就行。
大家可能會奇怪,這樣比較輕裝的部隊怎麼還有很強戰鬥力呢?
其實它最大的威力不在於火力,而在於機動力,這個35軍是來打突襲的,重點就是把準了汽車化行軍的高機動,打得快,撤得也快。像中央軍的快速縱隊那樣,看起來編制很好看,但其實它快不起來,你這邊快不起來,我集中主力敲過來,美式坦克和榴彈炮自然是照單全收啊!
而像35軍這種,它的重武器顯然不多,汽車是從屬於步兵的,快速的特點就很突出。而且其裝備雖然輕裝,但比華北我軍也還是好了不少。它的真正弱點在於汽車主要運兵了,彈藥、食物等物資攜帶量有限,一旦被堵住切斷外援,就容易被全殲。
所以到新保安之戰時,關鍵就是堵住這個35軍不要跑回北平,只要將其給圍住了,那就是甕中之鱉,再也插翅難飛了。而傅作義只有一個35軍,這個軍給敲掉了,那底氣立馬就喪了一大半。
倒是美軍實在是太肥了,汽車又多又好,說跑就跑,說扔就扔,甚至連韓軍裝備的車也不少。當然,車多了也未必全是好事兒——至少沃克中將會這麼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