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小紅書因“照騙”頻上熱搜,其中還有使用者將大眾點評上的景點照,與之形成鮮明對比。後者也因這波熱度,可以說是漁翁得利。
隨後小紅書回應稱,將推出景區評分榜、踩坑榜等,暫時止住了網路上的喧囂。然而,榜單產品的推出無異於將刺刀插入大眾點評的心臟,更慌的則是背後的美團。
文/不言
1 資本棄子
『在圍棋中有一項重要基本戰術,叫棄子。需要明確的一點是,被動被吃絕不是棄子,圍棋中棄子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的主動行為,為的是換取外勢或其他利益。』
在當年美團與大眾點評合併的資本棋局中,大眾點評就像是那枚重要的棄子。
2003年成立的大眾點評,是中國最早出現的本地生活資訊平臺,靠著第三方點評資料與“地毯式”累積的商戶資料迅速崛起,不過大眾點評的商業化道路走得並不平坦。
成立兩年後,大眾點評才開始商業化嘗試。推出的第一個產品是符合當時線下消費思維的實體會員卡,雖然使用率低,但發出去的千萬張會員卡,讓外界看到了大眾點評的高質量使用者和品牌粘度,也在第二年為其帶來了首筆6億元融資。
資金的支援讓大眾點評可以把重心繼續放在資料積累上,此後幾年,大眾點評招收了大量銷售人員,犁地般一點點去大街上收攬商戶,同時推銷其關鍵詞排名、電子優惠券等產品,商業化程序依舊緩慢。
和大眾點評的慢相比,美團則快得驚人。從2010年3月成立,到2011年底,美團、拉手、窩窩團等團購網站都進入了上百個城市,而切入團購本來就慢了一拍的大眾點評,進入的城市卻不足30個。
精細化運營的美團,更在拉手網上市失敗,收購24券團隊後,迅速壯大了業務,不僅從千團大戰中活過來,還佔領團購行業過半的市場份額。反觀大眾點評,資料的公開性,使得越來越多的競爭者以極低的代價輕鬆獲取,多年辛苦積累資料,終究玩不過燒錢的。
不過就算在當時,美團和大眾點評也並非完全站在對立面,因為它們本就都是資本棋子。當時美團背後的資本主要是阿里巴巴、騰訊、紅杉、博裕等,大眾點評的投資方為阿里巴巴、騰訊、紅杉、摯信資本、今日資本等。
股東的重合,再加上常年燒錢內耗,最終促使資本走出棄子大眾點評這步棋,資本運作下完成了美團與大眾點評的合併。
網際網路公司合併的劇本大都一樣——一方被另一方慢慢消化,品牌也被慢慢弱化。優酷和土豆,58和趕集,滴滴和快的,大抵都是如此,這就是合併的代價。
2 點評輸給種草
『懂得棄子固然重要,但在懂得與做到,做到與做好之間,往往還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何時該棄,怎麼棄,什麼樣的子又堅決不可以棄掉,便是其難度所在。』
對比近些年網際網路領域的大合併,大眾點評與美團合併之後還能夠並行至今,也算是獨樹一幟了。從中也可以看出,資本對大眾點評何時棄,怎麼棄,也一直舉棋未定。
直到去年,美團點評公告改名簡化為美團,原因是:董事會認為,公司名稱的簡化有助於對外建立本公司統一的品牌形象,增強使用者、商戶等對本公司多業務能力的認知,從而推動本公司在聚焦food+platform戰略的同時繼續探索新業態。顯然,資本認為美團更具品牌價值。
的確,資歷更老的大眾點評,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已是一個古早應用。發展到今天,大眾點評存在感越來越低,這款定位“吃喝玩樂指南”的APP,早已不再是新興使用者的選擇。
這裡面的原因是複雜的,最容易理解的一條大概是背後的生態完整度以及對於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適配程度。
誕生於2013年的小紅書,與大眾點評整整相隔了十年。小紅書最初是一個使用者之間相互分享海外購物體驗和經驗的平臺,吸引大量使用者自發生產優質筆記,並形成了重運營的社群氛圍。
八年發展,小紅書的Slogan從“全世界的好東西”轉變成“全世界的好生活”再到現在的“標記我的生活”,多元化發展的小紅書一直在破圈,從美妝、個護走向運動、旅遊、家居、旅行、酒店、美食等多個領域,觸及消費經驗和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
雖然今天“照騙”的吐槽聲在這個內容種草社群不斷湧現,但不可否認的是,各大內容平臺渴求的“UGC種草內容創作生態”正是小紅書最大的優勢。
在2019年的一輪架構調整中,王興對大眾點評的作用做了明確:以PGC為基礎,UGC為核心,大力做內容運營,激勵使用者成長。
至少是從那時起,大眾點評的“小紅書化”越來越明顯,同樣的資訊流展示形式,不是網紅探店就是打卡攻略,滿屏自拍的種草內容風格,都與小紅書越來越趨同。
不少美食、探店、旅遊博主會同時在小紅書、大眾點評等平臺釋出推薦內容,但使用者並不需要又一個小紅書,努力想變成小紅書的大眾點評實際已淪為了這些帶貨網紅、種草大V的分發平臺。
反觀作為大眾點評曾經核心的點評內容,在沒有利益驅使的情況下,普通使用者已經對撰寫點評不再有熱情。
前幾天王思聰發微博維權稱:“這就是上萬億市值公司的安全系統嗎?莫名其妙我自己的號就能被別人改綁手機?你們大眾點評除了會恰爛錢做虛假分數還會點啥?”這因個人賬號問題在微博上看似洩憤的言論,道出瞭如今大眾點評的真實處境。
於內容種草社群而言,內容質量、社群氛圍就是生命線,靠著點評起家的大眾點評,敗在了種草社交之下。
3 美團的選擇
『棋的程序無法一概而論,棄子的意識不可以沒有,但常常有些棋子是不能棄掉的,假如它是關係雙方聯絡的棋筋,那就無論如何也要堅決救出來。』
面對大眾點評內容社群轉型不成功,新興使用者流失,急得自然是美團。
過去,無論是開在居民樓裡的蒼蠅館,還是繁華商圈的豪華餐廳,剛開始都需要依賴大眾點評的流量獲客。在此過程中,商家對大眾點評的商業模式早已怨聲載道,諸如強迫店鋪上線,脅迫店鋪辦所謂收費“會員”“套餐”,等等。
商家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抱怨,究其根本在於,當消費者線下消費決策越來越依賴線上平臺,逐漸形成線上獲取資訊再到線下消費的習慣時,大眾點評充當了那個最重要的入口角色。也正因此,有分析認為,在美團整合大眾點評之後的五年間,後者為公司貢獻了超過80%以上的毛利率,彌補了美團外賣板塊造成的巨大虧損。
但近幾年來,隨著小紅書種草經濟,抖音短影片的注意力經濟,在消費決策層面不斷擴大影響力,大眾點評線下引流的作用已被嚴重削弱。
從如今流行的網紅店打卡風潮,就可以看出大眾點評的式微,小紅書、抖音幾乎每天都在誕生新的網紅店、排隊王,但大眾點評走出的網紅店又有多少呢?
於商家而言,他們樂於見到小紅書、抖音等更多平臺挑戰大眾點評,但這顯然是王興最不願看見的,因為其撬動的是美團對本地生活業務的壟斷。
從Q2營收佔比來看,美團目前最核心的收入來源是餐飲外賣業務,營收231億佔比52.7%;佔比第二的新業務收入120.32億元,但虧損進一步增至92億元;到店、酒店及旅遊的總收入86億元,佔比19.6%。
三大業務呈現出分化態勢明顯,主營外賣業務營收增速放緩,新業務虧損嚴重拖了後腿,到店業務則面臨多方挑戰。
本地生活服務市場是一個萬億級賽道,根據艾瑞諮詢此前公佈的資料,目前線上滲透率僅12.7%,這塊巨大的蛋糕註定是網際網路巨頭爭相競逐的物件。
據報道,近期一批曾在大眾點評負責客戶商家端的運營人員轉投位元組跳動,從事商業化相關業務。今年3月,抖音正式上線“優惠團購”入口,類似美團的到店團購;5月,推出“零元吃大餐”,對標大眾點評“霸王餐”(現名“免費試”);7月,抖音上線“心動外賣”內測。
今年5月,快手也開始灰度測試同城團購功能,正式入局本地生活服務領域。目前,在快手“同城”頁面已新增本地餐飲服務專區,分為特惠團購、榜單推薦、超讚福利三大板塊。
轉型為“生活方式”平臺的小紅書也在今年頻繁上線生活服務的功能,包括增加門店POI、酒店、民宿預定等,近半年內,其本地的美食、美容、攝影工作室等商家投放也明顯增多。種草帶貨屬性和豐富多元的垂類內容,正是小紅書本地生活服務業務肥沃的生長土壤。
在濾鏡景點成為熱議話題後,小紅書在道歉宣告中明確指出未來的一些改變。例如,在使用者搜尋某個景點的時候,小紅書也會提供更豐富的搜尋聯想詞,對“避坑”等內容作更多展示;嘗試推出景區評分榜、踩坑榜之類的產品,便於大家獲取更多元的資訊。
小紅書推出榜單產品,如同將刺刀插入大眾點評的心臟,失去內容獨特性與缺乏社交的大眾點評,使用者大多數都是“用完即走”,如果說還有什麼內容價值的話,大概就是2017年起相繼推出“必吃榜”、“必系列”、“黑珍珠”等榜單產品。
未來小紅書的改變將對大眾點評帶來多大的影響還不得而知,不過在本地生活的戰場裡,美團不缺技術、不缺運營、不缺流量,更不缺錢,但唯獨少了大眾點評撐不起的內容社群。
“將欲取之,必先與之”,市場運作如下棋一樣,若是想要得到些什麼,總是需要有所付出才行。面對多方的競爭,如今擺在美團面前的是一道兩難的選擇題,即將迎來“七年之癢”的大眾點評,是棄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