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類藥物性屬溫熱,能溫內臟,益脾陽,固衝脈而統攝血液,具有溫經止血之效。適用於脾不統血,衝脈失固之虛寒性出血病證。
應用時,若屬脾不統血者,應配益氣健脾藥;屬腎虛沖脈失固者,宜配益腎暖宮補攝之品。然其性溫熱,熱盛火旺之出血證忌用。
“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姜作為藥食兩用的中藥,既可以作為藥品,也可以作為食品,被列在國家衛健委公佈的2018年藥食同源目錄中,有生薑、乾薑和炮姜之分。本期中藥為炮姜。
來源:炮姜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乾燥根莖的炮製品。取淨乾薑,照燙法(附錄Ⅱ D)用砂燙至鼓起,表面棕褐色;或炒炭至外表色黑,內至棕褐色入藥。
產地:主產於四川、貴州等地。
性味歸經:苦、澀,溫。歸脾、肝經。
功效:溫經止血,溫中止痛。
性狀鑑別:
本品呈不規則膨脹的塊狀,具指狀分枝。表面棕黑色或棕褐色。質輕泡,斷面邊緣處顯棕黑色,中心棕黃色,細顆粒性,維管束散在。氣香、特異,味微辛、辣。
主治病證:
1.出血證。
本品性溫,主入脾經,能溫經止血,主治脾胃虛寒,脾不統血之出血病證,可單味應用,如《姚氏集驗方》以本品為末,米飲下,治血痢不止;臨床用以治療虛寒性吐血、便血,常配人參、黃芪、附子等同用。若治衝任虛寒,崩漏下血,可與烏梅、棕櫚同用,如如聖散(《證治準繩》)。
2.腹痛、腹瀉。
本品性溫,善暖脾胃,能溫中止痛止瀉,適用於虛寒性腹痛、腹瀉。如《千金方》以本品研末飲服,治中寒水瀉;《世醫得效方》以之與厚朴、附子同用,治脾虛冷瀉不止。若治寒凝脘腹痛,常配高良薑,如二姜丸(《和劑局方》);治產後血虛寒凝,小腹疼痛者,可與當歸、川芎、桃仁等同用,如生化湯(《景嶽全書》)。
用法用量:煎服,3~6g。
鑑別用藥:
總述:生薑、乾薑和炮姜本為一物,均能溫中散寒,適用於脾胃寒證。由於鮮幹質量不同與炮製不同,其效能亦異。生薑長於散表寒,又為嘔家之聖藥;乾薑偏於祛裡寒,為溫中散寒之至藥;炮姜善走血分,長於溫經而止血。
詳解:
●生薑味辛性溫,歸肺、脾二經。功能發汗解表,溫肺止咳,溫中止嘔,利水消痰,散寒除溼。被中醫譽為“嘔家之聖藥”。
●乾薑味辛性熱,歸脾、胃、肺三經,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之功效。可用於脘腹冷痛、嘔吐洩瀉、亡陽厥逆、寒飲喘咳、寒溼痺痛等證。
●炮姜其辛燥之性較乾薑變弱,但溫經作用緩和持久,多用於虛寒性腹痛、腹瀉。乾薑炒黑,能引諸補血藥入陰分,血得補則陰生而熱退,血補妄行矣。炮姜辛散之性大減,以溫中散寒止瀉之功為長。
古籍摘要:
1.《醫學入門》:“溫脾胃,治裡寒水洩,下痢腸闢,久瘧,霍亂,心腹冷痛脹滿,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
2.《本草正》:“陰盛格陽,火不歸原,及陽虛不能攝血而為吐血、下血者,但宜炒熟留性用之,最為止血要藥。”
3.《得配本草》:“炮姜守而不走,燥脾胃之寒溼,除臍腹之寒痞,暖心氣,溫肝經,能去惡生新,使陽生陰長,故吐衄下血有陰無陽者宜之。”
4.《本草經疏》:“炮姜,辛可散鬱理結,溫可除寒通氣,故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出汗、逐風溼痺、下痢因於寒冷、止腹痛。”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含揮發油、樹脂、澱粉等。
2.藥理作用:能顯著的縮短出血和凝血時間,對應激性及幽門結紮型胃潰瘍、醋酸誘發的胃潰瘍均有抑制作用。
注:內容及圖片來自教材和網路,僅作科普學習,文中涉及所有方劑藥物及治法為學習參考之用,非專業人士請勿試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