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王慧】國家統計局日前釋出了中國經濟最新資料: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82313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9.8%,兩年平均增長5.2%。其中,三季度同比增長4.9%,兩年平均增長4.9%。
從全球來看,9.8%的增速足夠耀眼,但需要承認的是,下半年中國面臨經濟增速下行的壓力,第三季度GDP增速4.9%的資料,低於國內外經濟學家和機構的普遍預期。
因此,一些西方媒體抓住4.9%這一資料大做文章,唱衰中國經濟,甚至聲稱“中國正在喪失復甦動力”。
中國第三季度增速放緩的主要原因是什麼?第四季度經濟將何去何從,全年經濟增長目標能否實現?後疫情時代,世界經濟的“引擎”在哪裡?中國是否會像2008年金融危機後一樣,再次成為世界經濟的驅動力和拯救者?
針對上述問題,觀察者網在第九屆世界中國學論壇召開期間專訪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執行局副主任陳文玲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
在“中國‘十四五’規劃與世界經濟復甦”分論壇上,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高階研究員杜大偉等國內外學者也就相關問題發表了看法。
陳文玲、張燕生一致認為,2021年中國實現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6%以上的增長目標完全沒有問題,達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的全年8%的增速也是有希望的。
一季度18.3%、二季度7.9%、三季度4.9%,不斷下行的中國經濟增速引發不少擔憂。在分析第三季度增速“破5”時,不能忽略的是基數效應。
去年,中國經濟在四個季度劃出一條上揚線,-6.8%,3.2%,4.9%,6.5%。去年的經濟走勢是“前低後高”,自然預示著今年會“前高後低”。
除了基數效應以外,內外環境的變化也在短期內對中國經濟造成一定衝擊。
談及外部原因時,陳文玲首先提到,現在國外的疫情沒有完全解決,全世界的阻隔、(供應鏈)斷鏈問題還很嚴重,國際物流體系受阻。不管是蘇伊士運河堵塞,還是洛杉磯港口“躺平”,都對中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為我們是最大的出口國家。
第二,美元流動性氾濫,持續放水。現在出現了通貨膨脹,美元還是沒有真正的收縮,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沒有縮表,美元的低利率沒有調高,美國國債規模沒有降低,而且美國財長耶倫多次提到的美國債務上限問題也還沒有得到解決,推到了12月3日。
美國的債務上限是美國對世界、對其借貸者的一種承諾,也是美國信用的一種承諾。這種承諾能否保持下去關係到美元體系、美債、國際大迴圈是否會在這次美國國債的壓力下走向崩解,這個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
美元如果持續放水,那將對世界經濟造成巨大沖擊,特別是通脹。如果美元走向收縮的話,又會導致美元加快向美國流動,使很多國家出現美元荒,世界經濟又會陷入新的由於美元政策調整而產生的經濟衰退,甚至經濟危機,中國也會受到很大影響。
在分析國內原因時,陳文玲特別提到了當下備受關注的煤電矛盾。由於之前大規模去產能、控制碳排放、煤炭價格上漲但電價沒漲等各種因素的疊加,導致國內一些發電企業壓產能,從而出現電力的不足的情況,不少省份都受到了影響。
她繼續分析道,汛情因素也不能忽略。今年我國多省出現汛情,這些汛情不僅讓民眾的生產活動受到影響,也影響了我們國家的水電發電,而水電在我國的佔比約20%。
“火電受煤炭影響,水電受汛情影響,核電雖然沒受什麼影響,但它佔的比重比較低,只有5%左右,所以解決不了大面積的缺電問題,”陳文玲說,這一波的限電、限產、限時對中國經濟造成了較大影響。
不過,她也強調,這種情況出乎意料,並非常態化現象。我國的電力原來一直處於過剩狀態,電力消費從來沒有出現問題。“現在是因為上面提到的4個紐扣繫到一起了,才導致了限電限產的情況,未來怎麼把這4個紐扣解開是個很大的問題。第三季度存在的一些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也會影響第四季度增速。”
杜大偉VS張燕生,中外學者對中國經濟的不同看法
在第九屆世界中國學論壇“中國‘十四五’規劃與世界經濟復甦”分論壇上,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高階研究員杜大偉也就中國第三季度4.9%的經濟增速分享了三點看法。
第一,杜大偉認為,中國不同領域的政策一起出臺,正在互相沖突。
他說:“中國目前對國際旅行有嚴厲的限制;為了防止房地產泡沫,正持續收緊房地產貸款;停電現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價格控制太嚴,但地方政府為達到碳排放目標,有時會鼓勵企業關停;網際網路領域反壟斷加碼,阿里、美團、滴滴等企業都被罰。作為一個外國觀察者,我認為,孤立來看,一些目標是合理的,但現在不同領域的政策一起在出臺,最後相互之間矛盾,夾雜在一起對中國經濟帶來不小壓力。”
第二,杜大偉稱,全球投資者對中國監管方面保持擔憂。“一些國際投資者認為,在中國投資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了。他們認為,中國的監管在不同領域可能還會加碼,這樣可能對私有企業帶來很大約束。我不知道中國是否能夠做得更好,把有關監管方面的很多資訊更好地傳達給外部世界,不然會讓一些私有投資者產生想法,這樣對中國經濟來說沒有好處。”
第三,他提到,中國現在和不少地區建立了合作伙伴關係。“這是非常積極的訊號,雖然我剛才提到了私有投資者對中國的監管擔憂,但是中國和外部的貿易和投資協議,也許可以給外部投資者提供一個比較好的框架。特別是現在中國申請加入CPTPP,推進《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如果能落實好的話,我想會給國際社會帶來積極訊號,讓他們對中國經濟的未來抱有信心。”
對於杜大偉的三點分析,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現場一一給與了回應。
張燕生說:“杜大偉先生提到了幾點問題,包括煤電問題、反壟斷問題、雙碳雙控問題等,這些確實是今年中國經濟的熱點和焦點問題。2020年對於中國來說是收官之年,以解決絕對貧困為標誌,過去40年的高速增長時代收官了。同時,今年也是開局之年,代表著新30年高質量發展新徵程的開始。對中國來講,這是一個大的時代轉換,這種轉換會讓我們在很多方面採取新的措施,遇到新的問題,比如反壟斷、煤電矛盾等,事實上這些問題都是國內國際各種複雜問題的疊加產生的。從我自己的體會來看,今年很像1978年,一個新時代開始時的探索。中國有句話是‘風物長宜放眼量’,我們要從長期角度來看這些問題。”
在觀察者網的專訪中,張燕生提到,去年中國是主要經濟體中唯一正增長的國家,也是主要國家中經濟刺激力度最小的。在這種情況下,今年中國經濟走到比如說8%左右,完全是靠自己的內生動力支撐,不是靠經濟刺激實現的。
而政府工作報告給今年的預期值是6%以上,經濟合理區間放的特別寬。“這說明中國政府不希望今年高增長,而是把關注點放在短期的穩、中期的結構性改革和長期的高質量發展上。”
英國《金融時報》也注意到了這一點,在報道中稱:“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不足以阻止其出臺一系列政策,這些政策優先考慮的是長期的結構性改革,而非短期增長。”
張燕生稱,從中國過去40年的經濟表現看,凡是經濟速度低的時候,都是結構發生重大變化,模式發生重大變化,動能發生重大變化的時候。就是說,當經濟沒有放在增長這一目標上的時候,它的結構、動能、模式就會發生巨大的壓力變化,這個壓力如果能持續2-3年,我們的經濟模式就成功過渡,也就是過去40年的收官和未來30年的開局。其實,這樣做是在為一個更強大的中國的增長動能積蓄力量,轉變觀念和方式。
而對於杜大偉提到的第二點,即一些投資者認為“在中國投資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的觀點,張燕生回應說,“這樣的判斷和中國美國商會、中國歐洲商會、中國日本商會等對在華企業的調查得出的結論可能不一樣。中國改善投資環境的努力還是要長期來看,要關注未來中國的營商環境、投資環境、政策環境、法制環境、創新環境等等。”
至於第三點中國正在申請加入的CPTPP,張燕生表示,CPTPP的標準比RCEP更高,中國申請加入就意味著我們做好了迎接各種挑戰的充分準備。中國下一步將繼續推動市場開放、制度開放、創新開放,和國際高標準規則相銜接。
陳文玲補充道:“投資者應該對中國抱有信心。中國在疫情當中打了個漂亮仗,這個有目共睹、毋庸置疑。中國經濟確實會出現一些問題,哪個國家的經濟也不會永遠沒問題,但中國有問題會馬上解決,中國的體制優勢就體現在我們的糾錯能力比較強,政府的行動力比較快,企業的整體跟隨能力也比較強。所以,中國經濟從疫情中復甦的態勢是不會變的,我們的製造業優勢和貿易優勢是不會變的,我們的市場紅利也是不會變的。”
中國經濟總體表現較好,但第四季度增速可能還會有所放緩
展望中國第四季度經濟,張燕生認為,穩是大局,要穩中向好,穩中求進。“短期是穩,中期是結構性改革,長期是高質量發展,因此四季度仍然會沿著短期的穩、中期的調和長期的變在走。”
在張燕生看來,第四季度保市場主體是最重要的,因為煤電矛盾,限電拉閘影響最大的是市場主體,尤其是那些節能減排努力大、利稅貢獻大、經濟效益好的高耗能企業。核心問題是現代化要不要高耗能行業,怎樣搞好高耗能行業高質量發展?
考慮上文提到的基數效應,由於去年第四季度的基數較高(增速為6.5%),部分機構預計,今年第四季度增速可能還會有所放緩,可能回落至4%-4.5%。
儘管如此,陳文玲和張燕生都認為,全年來看,完成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6%的目標毫無壓力。
雖然仍面臨一些壓力,但中國經濟的總體表現較好。IMF在10月份釋出的最新一份《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預測2021年中國GDP增長8%,而美國GDP增長6%
所以,後疫情時代,世界發展的動力在哪裡,是中國還是美國?
“我認為兩個都是,”陳文玲稱,“美國的經濟體量是世界上最大的,佔世界經濟總量20%以上,中國現在還排在它之後,但是中國發展的態勢,發展的平均增速是高於美國的。另外,我們的基礎設施完善程度要好於美國,下一代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全球領先,未來我們的市場肯定也要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市場、全球性的消費中心、全球性的交易中心,我們還有世界最大規模的製造業體系和最強的基礎設施建設能力,你說未來的引擎在哪裡?我覺得肯定在中國。”
她也補充道:“現在美國的經濟體量大、佔比也大,我們希望美國能夠恢復,它恢復對世界經濟也是穩定劑。”
另外,張燕生也提醒,後疫情時代,中國要保持戰略定力,在世界主要國家推動超大規模經濟刺激,不惜推高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和通脹的形勢下,更要體現世界經濟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他解釋稱:“2009年中國GDP佔世界比重是8.5%,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50%,以後的10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年均30%以上。但到2015年美國撤出量寬,開始加息的時候,全球資本流向美國,中國損失了大量外匯儲備。”
“08年金融危機的應對我們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張燕生說,這次我們講的最多的一句就是保持戰略定力。我們經濟刺激力度是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最小的,我們的宏觀經濟槓桿率穩中有降,因此我認為這次我們的應對是不錯的。
專家簡介:
陳文玲: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執行局副主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研究室原司長,國務院醫改諮詢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國務院食品安全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國家發改委、商務部、中醫藥管理局等部委專家,中國區域50人論壇、中國流通 G30 論壇成員,中國文化產業30人論壇成員;南開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中華詩詞學會顧問(第四屆副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長期致力於國際戰略、國際經濟、宏觀經濟、流通經濟等方面研究,目前已公開出版論著30多部,在國家核心期刊和權威媒體發表文章600多篇。在國務院研究室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多年工作中,參與了大量國家重要戰略研究、決策研究和政策研究,提出的多項建議被採納,轉化為國家戰略、決策或政策。參與國家有關檔案、領導講話和政策研究制定。主持關於中美關係問題研究、 國際經濟形勢研究、一帶一路問題研究、中國宏觀經濟及對外開放等重大課題研究。
張燕生: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兼任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校兼職教授,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別津貼。1984 年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畢業,曾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專業研究領域為國際金融和國際貿易。先後主持或參與國家社會科學重點課題,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重點研究課題等。曾榮獲孫冶方經濟科學著作獎、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優秀研究成果一等獎等,並於2008年11月29日承擔中央政治局第9次集體學習講解。
杜大偉:布魯金斯學會中國中心的高階研究員,國際貿易播客“杜大偉與理智”的主持人。他是亞洲經濟和美國與亞洲關係的主要專家,最近與北京大學的經濟學家們合著新書《中國 2049》。2009年至2013年,杜大偉是美國財政部駐北京的經濟和金融特使。在財政部任職之前,杜大偉在世界銀行工作了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