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特斯拉的年報驚動了全球。2020年,特斯拉營收達315.36億美元,歸屬母公司淨利潤為7.21億美元,首次實現了年度盈利。但這耀眼的成績背後最大的推動並不是主業——汽車銷售,而是賣碳積分:根據資料顯示,特斯拉在2020年光靠“賣碳積分”就賺了15.8億美元。
碳積分?這是什麼東西?這就要從碳中和說起了。
一、什麼是碳中和、碳達峰和碳積分
碳中和就是指企業、團體或者個人測算自己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者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然後透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或購買排放權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
那為什麼要實現零排放啊?因為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快速變暖,2020年,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以前上升了大約1.2℃。看似幅度很小,但對全球的影響是巨大的:全球氣溫每升高1℃,海平面可能會上升超過2米,這會導致像巴厘島、馬爾地夫這樣海拔較低的沿海地區面積逐漸縮小甚至消失;全球氣溫每升高2℃,全球99%的珊瑚礁將會消失,凍土會永久解凍,水資源極度緊張,動物減少8%,極端天氣頻發;全球氣溫每升高5℃,可能引發生物大滅絕,城市淹沒。
所以,我國向全世界承諾要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碳達峰又是什麼?就是在2030年前我們每年的碳排放量還可以遞增,在2030年達到排放峰值之後就必須每年遞減,並且提前完成了中國向國際社會承諾的2020年目標,盡顯大國風範。
那麼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各種關於碳排放權的衍生工具也就問世了。特斯拉透過生成積累了碳積分,再透過轉讓碳積分給其它企業從中獲利也就是這個原理。那麼我國有什麼汽車企業是與特斯拉一樣擁有很多的碳積分的呢?請看下圖
作為股票投資者,下一步該怎麼做,不用我教,你懂的!
二、碳交易
那麼對於我們或者其它企業又怎麼去進行碳交易呢?個人又有沒有碳積分?
碳交易簡單來說就是把碳排放權當做一種商品來買賣,碳配額不夠用的企業可以透過向碳配額(CEA)用不完的企業或者核證自願減排(CCER)企業購買碳排放權,從而實現統計區域內總排放達標的一種交易行為。
那是去哪裡交易呢?現在全國已經有九個碳排放權交易所在運作了,其中不少是可以支援個人交易者的,一般個人交易者條件是在資金10萬元以上即可開立交易賬戶(福建50萬)。
現在大家對於碳交易都比較清楚了吧,碳交易權作為有限資源未來將會越來越緊缺,也越來越值錢。因此,早日瞭解碳交易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有意義的。
而關於個人碳積分的問題,其實早在兩年前我國很多城市都已經推出了個人綠色生活行為可以積累碳積分的普惠政策了。就拿我所在的城市廣州來說吧。
2019年12月24日起,廣州碳普惠平臺正式啟動,平臺認證了20多種生活場景減碳量的核算方法,市民可在碳普惠平臺上註冊並踐行公共交通、節水節電、舊物回收等低碳行為,平臺透過與公共交通、共享單車等服務提供商進行個人低碳行為軌跡比對,並計算減碳量從而獲得碳積分。
那麼現在個人碳積分只能透過平臺置換購物卡、乘車次數、環保袋等獎勵性的東西,但隨著碳達峰的到來,相信個人碳積分也會越來越值錢了。
三、普通人又怎麼能在這40年裡賺取碳中和的紅利呢?
目前,我國呼籲碳中和的號角才剛剛吹響,正因為這樣才產生了未來40年投資碳中和的最佳時機。對於我們普通老百姓又能怎樣去賺取碳中和週期的紅利呢?
我把賺取紅利的方法歸納為兩個大類:
1、投身碳中和行業,作為一個新興職業,碳中和相關人才非常緊缺,四十年的發展週期也是收入穩健增值的一個強有力的背景。碳市場、碳金融、碳會計、碳審計、碳信貸、碳保險、碳債券等工作非常缺乏專業方面的人才,未來10年碳中和的人才需求保守估計要在100萬人以上。國家人社部在2021年3月18日釋出了18個職業資訊,碳排放管理員是其中唯一的綠色職業,只需要報考《碳資產管理》、《高階能源管理》和《高階能源審計》即可獲取執業資格,現在考試受益一生,難道不香嗎?
2、投資碳資產
(1)投資碳排放權,透過各大碳交易市場開立個人賬戶參與碳交易。但目前碳交易成交量還不太充裕,因此投資碳交易排放權合約可能會出現交易量短缺引起的不能成交的風險以及因為金融屬性帶來的價格波動風險,但對於越發緊缺的碳排放權,相信現在就是一個非常廉價的位置;
(2)在股票市場參與擁有核證減排的優質企業,與企業共乘碳中和帶來的紅利,如果實在沒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去辨識這種企業,那麼直接投資碳中和相關的基金也是可行的;
(3)如果家裡有林地(沒有的也可以想辦法擁有,這裡就不展開了),可以申請碳匯補貼:第一、編制林業碳匯專案設計檔案;第二、由審定機構審定出具專案審定報告;第三、提交主管部門申請碳匯專案備案;第四、實施專案檢測編制減排量檢測報告;第五、有核證機構核證出具減排量核證報告;第六、向主管部門申請減排量備案,評估通過後可以生成CCER合約拿到各大交易所去交易了。
碳達峰近在咫尺,不僅是每個人的義務,也是每個人的福利。生活充滿責任,換個角度那叫幸福!
點選關注我,獲取更多有價值的金融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