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場對當前經濟所處階段討論增多,“滯脹”與“衰退”爭論頻現,政策應對、市場研判的分歧也在加大。本文釐清三大“誤區”,有助於把握宏觀大勢。
“誤區”一:“滯漲”與“衰退”之爭,可能找錯了經濟分析的“錨”
“滯脹”與“衰退”之爭,仍在沿用傳統框架分析,而忽視了新一輪總量下臺階背景下,週期特徵弱化、結構加大分化的事實。眼下我國處於轉型“攻堅”階段,結構轉型的同時,新一輪增速下臺階正在進行,經濟呈現週期特徵弱化、結構分化加大、總量波動減弱等特徵。供給端影響下,偏上游部分行業呈現“滯脹”特徵,而偏下游多數行業表現為“衰退”跡象;二者都不能很好刻畫當下經濟特徵。
經濟增速的新一輪下臺階,與“防風險”政策推進下,傳統引擎“無序”擴張的進一步規範有關,經濟或在2022年一季度前後見底,隨後在新區間窄幅波動。年初以來經濟的回落,源於:1)2020年下半年以來部分“防風險”政策的滯後影響,以地產鏈條為代表;2)特殊時段,部分非市場化手段對經濟活動的干擾。前者影響具有持續性,是經濟增速下臺階的主推力;後者對經濟形成階段性干擾。
“誤區”二:地產放鬆和基建發力,對沖經濟下行?政策定力強於以往
轉型“攻堅”階段,政策重心在“調結構”、“防風險”,面臨的約束條件更多,更加強調跨週期、逆週期調節。傳統週期下,經濟下滑後能快速回升,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託底政策下,地產和基建兩大引擎的驅動。然而,伴隨著債務的持續累積,資金效率不斷下降、政策空間越發逼仄;疫後託底政策的加碼,進一步加速地方債務的累積,加大了防風險、調結構的緊迫性,傳統引擎的約束進一步提升。
防風險、調結構下,政策定力較強,堅持相關調控方向不變,產業引導或成穩增長的重要抓手。傳統思維慣性下,經濟下行、放鬆地產的預期屢有出現;事實上,地產調控思路已發生根本性變化、定力也明顯強於以往,三條紅線、貸款集中度考核等穩步推進,部分地區“因城施策”的微調並不意味政策態度轉向。託底政策或更注重穩增長與調結構的平衡,加大結構引導,推動產業轉型、綠色發展等。
“誤區”三:穩增長到寬信用,債牛結束?寬信用不容易,不會動搖債牛基礎
傳統引擎受限、需求偏弱下,信用環境由緊轉松並不容易;伴隨經濟增速下臺階,與之相匹配的社融增速也下臺階、彈性下降。經驗顯示,信用環境從持續收縮轉向擴張,多伴隨穩增長加碼、地產政策放鬆等。當前債務監管、地產調控定力較強,對相關鏈條融資的影響或將持續顯現;儘管地方債錯位發行、基數支援等,或推動社融讀數階段性上升,傳統引擎受限、實體需求偏弱下,寬信用並非易事。
多重目標約束下,貨幣流動性環境持續保持低位平穩,有利長端表現;繼續強調,債牛基礎牢固、調整即提供加倉機會。眼下,貨幣政策要服務於多重目標,經濟壓力加大、債務風險加速暴露、原材料漲價對中小企業的“傷害”等,仍需寬鬆的貨幣流動性環境來“呵護”。短端利率保持低位穩定的同時,傳統引擎的收縮,決定“資產荒”仍將延續;疊加經濟下臺階、利率中樞下移,皆指向債牛基礎牢固。
風險提示:債務風險暴露,調控政策變化。
本文源自金融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