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的重點轉移到華北地區,策略也由武力解決轉變為扶持“自治”,從而達到“以華制華”的目的。
1933年5月《塘沽協定》簽訂,冀東22縣被劃為“非武裝區”。這些地區名義上由各縣縣長和中國警察負責,實際上的任命都需要日方同意。尤其是在國軍第29軍及第51軍被調走後,非武裝區已經徹底淪為日軍的地盤。
此後,日本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開始物色合適的人選,為建立傀儡政權做準備。最終,他的目光放在了殷汝耕身上。
殷汝耕,1883年生於浙江,曾兩次留學日本。1919年從早稻田大學畢業後回國,進入北洋政府財政部任職,與河北鹽務監督員殷同、北平市長袁良、天津市長程克並稱四大日本通。他娶了一個日本軍官的妹妹為妻,還給自己取了個日本名字叫井上耕二。
當時,非武裝區分設灤榆、薊密兩個行政區,至1935年7月,在日方的策劃下,殷汝耕已經身兼兩個行政區的督察專員,集大權於一身。
1935年11月23日夜間,土肥原賢二親自召集殷汝耕和各保安隊隊長在天津開會,討論“自治”問題。殷汝耕返回通縣後,隨即發表“自治宣言”,聲稱:“脫離中央,宣佈自治,舉聯省之先聲,以謀東洋之和平。”11月25日,所謂的“冀東防共自治政府”正式成立,治所設在通縣,殷汝耕任政務長官,但實際的權力都掌握在各級日本顧問手中。
冀東偽政權建立後,原有的保安隊被改編為保安總隊、警察和民團,總人數約為10萬人,其中唯一有點戰鬥力的就是5個保安總隊。
保安總隊分為教導總隊和1-4總隊,每個總隊共3500人。總隊下設區隊,區隊下設大隊,大隊下設中隊。除常規的步兵外,還配備有炮兵、騎兵、通訊兵等部隊。各總隊長及其防區大概如下:
教導總隊:隊長殷汝耕,駐通縣。
第1總隊:隊長張慶餘,分駐寶坻、香河、昌平、順義、懷柔。
第2總隊:隊長張硯田,分駐三河、薊縣、遵化。
第3總隊:隊長李允生,分駐灤縣、撫寧、樂亭、遷安。
第4總隊:隊長韓則信,分駐塘沽、寧河、唐山。
這些部隊成分混雜,紀律散亂。令人意外的是,偽政府還在軍隊內部設計了一套完整的獎罰和退休機制,幻想著自己的長治久安。不過日軍的殘暴行徑也使這支部隊的民族自尊心不斷覺醒,他們最大的成績,就是打擊日軍的通州事件。
盧溝橋事變後,日軍命令冀東保安總隊配合其行動,但已有起義投誠之心的保安隊在張慶餘的領導下按兵不動,等待時機。
1937年7月27日,日軍轟炸機誤炸冀東保安隊幹部訓練所,造成數名保安隊員死亡。事情發生後,駐通縣的日本特務機關長細木繁中佐親自向殷汝耕致歉,並表示會妥善處理售後。但保安隊員們激憤的心情已經無法抑制,張慶餘在與國軍第29軍軍長宋哲元商議後,決定於7月29日發起行動。
7月29日凌晨4時,起義部隊從東、北、南三個方向攻擊通縣。當時,留守通縣的日軍有1個步兵小隊、1個汽車中隊以及若干憲兵、後勤、特務機關。保安隊經6小時激戰,以犧牲200人的代價打死500多日本官兵、顧問、浪人,其中包括前幾天剛去給保安隊道過謙的細木繁中佐、偽冀東政府教育廳顧問竹騰茂等,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
起義部隊還活捉了殷汝耕,原計劃押赴北京處理,可惜途中被日軍接應出逃。
通州事件後,一些起義部隊加入國民黨軍,走上了抗日的戰場,領導起義的張慶餘還受到了蔣介石的親自接見。而剩下的冀東保安隊則被日軍完全控制,直到1938年,一個更大的傀儡政權——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北平成立,冀東偽政府被併入其中,冀東偽軍也被併入了所謂的“華北治安軍”。
抗戰勝利後,漢奸殷汝耕於1947年12月1日被槍決於南京老虎橋監獄刑場。張慶餘則在擔任過第91軍副軍長、國民政府軍委會參議等職務後,退役居於天津,直到1963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