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在決定性關頭做了為人類社會的利益所需要的事——伏契克
我們都知道,在清朝末年,中國曾經歷過一段非常黑暗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我們成為了西方列強砧板上的肉,因為無法打敗他們,而被迫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
幸好,在關鍵時刻,有許多有識之士站了出來,推翻了封建統治,拯救國家於危難之中。然而,我們雖然打跑了敵人這個“外患”,但解放戰爭仍在繼續,共產黨仍然在為了國家徹底的解放而奮鬥著。
在這個過程中,解放軍經歷了一系列艱險地鬥爭,多次遭受敵軍的圍困,命懸一線。幸好,我國許多百姓在這個時候展現出了極其強大的凝聚力,願意為了戰爭的勝利而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就比如1946年解放軍被包圍的時候,一個地主主動站了出來,對我們的將士們表示,他可以退去數萬敵軍。
一、地主胡之傑
地主在解放戰爭以及新中國剛成立的那段時期裡,並不是一個好詞。一說到誰是地主,那麼眾人心中的第一反應一定是:這個人是個搜刮民脂民膏,不顧天下興亡,只圖自己享樂的一方惡霸。
然而,在我國曆史上,卻有這樣一位地主,他不僅當過兵,還十分懂得審時度勢,明白在關鍵時刻該如何自保,並主動給解放軍提供了幫助,讓解放軍在一次戰爭中得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傷亡,順利脫險。
這位地主就是胡之傑,他是安徽人,不僅接受過良好的教育,還見多識廣,對很多事情都有著自己獨到的思考和見解。受當時局勢的影響,胡之傑一心想要為國家作些貢獻,所以他在年輕的時候毅然決然地進入了軍隊,成為了蔣介石領導的川軍中的一員。
在軍隊裡,胡之傑的表現很好,不僅展現出了驚人的作戰天賦,還有著很強的領導和統帥能力,很快,他就成為了川軍中的主力,坐上了軍長這個位置。
可惜,他的頂頭上司蔣介石並不看好這支隊伍,認為川軍是一個沒受過什麼正統訓練的雜牌軍,不像黃埔軍校出身的軍人們那樣可靠,所以蔣介石刻意削弱了川軍的力量,將其中有實力的將領全都調到了偏遠地區地方。
胡之傑也沒能逃過,他被調去了南京,和其他只顧著追名逐利的人不同,胡之傑始終都有一個清醒的頭腦,他知道,自己是川軍出身,無論怎樣都不可能再得到蔣介石的信任,既然無法像自己一開始希望的那樣建功立業,那還不如早日擺脫這個混亂的戰場,早早回家過清閒日子。
就這樣,胡之傑辭去了職務,回到老家,買下一大片空地,當起了清閒度日的地主,雖然當時地主的名聲並不好聽,但是胡之傑毫不在意,他認為既然自己從沒做過傷天害理的事情,那無論別人怎麼看他,他都問心無愧。
二、我能退去數萬敵軍
胡之傑本以為自己已經遠離了戰場,未來會一直過安生的日子,然而讓他沒有想到的是,戰爭有一天竟然直接打到了他的家門口。
1956年,我軍在某一次戰爭的過程中被數萬敵軍重重包圍,由於敵我實力懸殊,我們為了減少損失,決定留下兩個旅來打掩護,其餘的人全部撤退。
這兩個旅中的第二旅負責吸引火力,為此,他們假裝成了軍區司令部,果然引來了敵軍劉峙的注意,劉峙命令大部隊對第二旅窮追猛打,第二旅邊自保邊撤退,最後躲到了胡之傑的家中。
當時的解放軍們以為胡之傑只是一個普通人,為了保證他的安全,還特意派了很多人來保護他。然而,就在他們都以為胡之傑家是個可以短暫避難的安全之地時,隊伍裡的特務竟然向敵人彙報了他們的動向,他們都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就被敵人圍攻過來,將他們包圍在胡之傑家裡。
第二旅一下子犯了難,論戰鬥力的話他們現在根本不是敵人的對手,若是想要擺脫敵人,可能只有突圍這一個辦法。
解放軍們這幾天急得團團轉,胡之傑都看在眼裡,他被解放軍特意派人保護他的這一舉動所感動,所以決定想辦法幫助他們。
他主動詢問了敵軍的將領是誰,在得知是傅毅和祝順鯤這兩個人時,他鬆了口氣,告訴我軍的領導說,這兩個人之前都是他的下屬,他親自去和他們說,對方一定會給自己這個薄面。
在我軍不可置信的目光中,胡之傑踏上了說服這兩個人的路,他先是和他們寒暄了一番,然後又仔細給他們講了自己先前在川軍的遭遇,而就在這兩個人聽得入迷,對蔣介石的做法有些不滿時,胡之傑趕緊抓住時機,一針見血地指出,蔣介石當年不信任川軍,現在也依然不會改變態度,他們現如今在戰場上為蔣介石拼命,到最後仍然落不到一個好下場,與其一定拼個你死我活,還不如為自己保留一些實力,以應對未來瞬息萬變的局勢。
傅毅和祝順鯤兩人聽後,都覺得很有道理,所以乾脆撤了對我軍的包圍,讓我軍順利離開了包圍區。
三、英雄不問出處
因為胡之傑的幫助,我軍才能在不和敵人對戰的情況下,安全離開包圍圈。
胡之傑的一生,無論是作為軍人還是地主,都是十分成功的,在做軍人的時候,他因為自身的才能而成為了將領,得到了很多人的敬佩,而在做地主的時候,他又從來都不像那些欺壓百姓的地主一樣,為了錢財不擇手段,相反,他很尊重當地的百姓,不僅從不欺負他們,還時常為他們提供一些幫助。
所以說,英雄不問出處,不論胡之傑是精忠報國的軍人,還是安穩一方的地主,他都在努力做著為國為民的好事,也始終無愧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