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酒和茶,你有故事,就來找我。
點上面『關注』,你就是我的人了。
01
談到追求,籠統來講,不同人的追求不一樣,但具體來講,有兩樣東西,是所有人都窮極一生追求的東西:一是愛,二是幸福。
雖然不同人對愛和幸福的定義有所不同,但指的都是同樣的兩種東西。我們既扮演著愛和幸福的需求者,同時也扮演著愛和幸福的給予者,雖然是同樣的兩種東西,但如果不去判斷是否合理,就很容易產生情感暴力,要麼是別人的愛變成刀子傷害你,要麼是你的愛變成刀子傷害別人。
先來聽聽下面這個女人的自述,你大致會明白怎麼回事:
『結婚第二天,婆婆命令我上交婚前財產,我跟她大吵一架離婚了。有的人說我早晚會後悔,我至今沒有後悔;有的人說我太不懂事,我不這麼認為,恰恰是因為我懂得愛自己,所以才會及時止損。
本身婆婆問我要錢就不應該,偏偏她還用命令的語氣,打著“我都是為你好”的名義問我要錢,名義上是替我保管,實則就是想把我的錢據為己有,然後以此掌控我,讓我不敢亂來,讓我一輩子給婆家當牛做馬。
我不是在抖M,我也沒有被迫害妄想症,本身我是個正常的成年人,怎麼保管我的錢,我自己會,沒必要把錢給別人保管,錢只有在我自己手中我才踏實。
另外,婆婆作為長輩,如果真的為我好,最應該做的難道不是尊重我嗎?如果真的為我好,為什麼不大手一揮給我一筆錢?為什麼要奪走我的錢?本身就是她不對,我拒絕了還指責我不懂事,說我不聽話,怪我沒教養,到底是誰沒教養,真可笑!
更讓我失望的是我前夫,明擺著是婆婆不對,他卻盲目袒護婆婆,母子倆合夥指責我,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子,所以我只好選擇離開,只有這樣才能免於繼續被算計。我不用算計誰,不用惦記誰的錢,離開任何人都可以活得很好。至於他們,一心想著算計,算計落空之後,估計會很失落吧!我也只能說他們活該!』
02
前面那個女人遭遇的情感暴力,想必其他人也不陌生,不光存在於婆媳之間,在各種人際關係中都存在。
比如親子關係中的情感暴力,父母總是對子女發脾氣,而且還認為自己大動肝火都是深愛子女的證據,這種以愛的名義對待子女的行為,就是一種情感暴力,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埃裡希·弗洛姆稱之為“善意的施虐者”。
這裡所講的“善意”並非真的善意,而是施虐者自以為是的善意,是一種站在道德制高點高呼“我都是為你好”的姿態,他們認為是在表達愛,而在子女看來,則是一把心鎖,束縛了自己的內心,折磨著自己的身心。
在我們的固有觀念中,我們往往不敢承認父母是站在道德制高點的施虐者,但從心理、情感的角度來說,這是事實。所有成年之後討厭自己的人,把原因歸咎於父母束縛自己的人,幾乎都遭受過來自父母的情感暴力,想要糾正自己的觀念,解開內心的枷鎖,需要花費很長時間。
對於這樣的人來說,想讓時光倒流重新來過不現實,只能說,當你意識到這種問題的時候,希望你對待別人的時候,對待自己子女的時候,留心一些,不要傳承不好的情感,否則你的孩子以後會像你埋怨父母一樣埋怨你。
03
情感暴力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它是無形的,用《情感暴力》中的一句話來說就是:“虐待如果以虐待本身的面貌示人,反而比較簡單。但是,當虐待偽裝成了道德觀念,問題就變得複雜了,有時候會讓人難以分辨真偽。”
比如有的子女在遭受來自父母的情感暴力時,雖然很痛苦,但卻逼迫自己承認父母真的是為自己好。這種被迫承認情感暴力是愛的行為,容易扭曲人的價值觀,讓人分不清到底何為對錯,一個連對錯都分不清的人,必然會經常犯錯。
還有些戀人和夫妻之間也是如此,他們只能感受到來自對方的否定,只能感受到自己跟對方在一起不開心,不自信了,甚至開始抑鬱了,但還努力勸自己,認為對方不是故意的,認為對方表達愛的方式只是不尋常而已。
雖然忍氣吞聲的人生也能熬,但時間久了,會嚴重腐蝕人的內心,讓你再也沒有自信,再也看不到希望,再也沒有勇氣為自己而活。不會有人喜歡這樣的生活,早晚有一天會忍無可忍。
如今很多人之所以不知道自己應該追求什麼,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就是因為長期處在高壓的情感暴力中,被灌輸的只是“你必須這樣,你必須做這些事”之類的觀念,沒有或不敢去接觸新事物,這就會導致人在缺失命令的時候宕機,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不管你在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希望你都能學會識別什麼是情感暴力,以此為基礎,不要讓自己的愛變成刀子傷害別人,同時也不要讓別人用刀子似的愛傷害你,如此你才能繼續相信愛,渴望被愛,大膽追求愛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