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家長,你能想到的影響你和孩子關係的因素是什麼?陪伴不夠?管教過嚴?還是其他?相信90%的父母都想不到,你和孩子之間的鴻溝,可能是從你的表情開始的。
由焦慮、擔憂和緊張的男女面孔組成的話語重音Word stress composed of
人類的面部表情對於情緒資訊的表達可能超乎你的想象。
研究發現,在表達情緒的各種資訊中,透過言語傳遞的資訊僅佔7%,而透過面部表情傳遞的資訊能佔到55%。
而且心理學家們發現表情裡還存在一種微表情。微表情與普通表情不同,它是一種非常快速的表情,持續時間僅為 1/25秒至 1/5秒,轉瞬即逝、一閃而過的下意識表情表達了人試圖壓抑與隱藏的真正情感。如果說表情可以偽裝,那微表情完全不會。
孩子對錶情的敏感超乎你的想象
可能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小時候根本不會看“臉色”,其實不然,孩子的“察言觀色”比我們想象得要早很多。
3個月到7個月的寶寶可以逐漸識別一些基本的積極情緒,如微笑;8個月以上的嬰兒開始具有分辨愉快、恐懼、憤怒等消極情緒的面部表情的能力,比如當孩子想要一樣東西時,會先用眼睛看媽媽,如果媽媽微笑並點頭,孩子就會伸手去拿;如果媽媽表情嚴肅並搖頭,孩子會表現出害怕,不敢去拿。
孩子可以從這些細微表情和肢體動作中敏銳地察覺出情緒和氣氛的變化,並瞬間做出選擇。
家長的表情就像是孩子的一面鏡子,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映象效應”。孩子會根據大人的面部表情來感知家長對自己的情緒,並形成自我情緒反應的印象,從而受到影響。
孩子之所以如此關注家長的“臉色”,主要是因為幼兒的心理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的依賴心很強,透過接受媽媽或其他撫養人的資訊瞭解自己現在的處境是他們感受社會的一種重要的方式[1]。
最傷害孩子的三種表情
在生活中,父母難免會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不耐煩、憤怒、冷漠等表情。有研究發現,相比於高興和中性面孔(介於高興與厭惡之間的情緒表情),孩子往往對這一系列表情存在過度的注意偏向,因此對這幾類表情更警覺,這也就更容易對孩子產生影響。
01
一臉不耐煩將孩子越推越遠
孩子希望得到關注,特別是自己“受傷”或需要幫助時,他們甚至會採取一些方式來吸引家長的注意。但在生活中,很多家長自己都焦頭爛額,如果再被孩子打擾,經常會不由自主地出現皺眉、嫌棄等不耐煩的表情,而這種表情在潛意識裡是告訴孩子不要打擾自己。
當女兒坐在家裡的沙發上做作業時看電視時,母親變得沮喪Mother Becoming
家長長期反覆的不耐煩表情,會讓自己和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讓孩子認為自己不被喜愛,缺乏關愛,臉上逐漸失去微笑,與家長可能會形成不安全的依戀關係。
而且在潛移默化中,學會用冷冰冰的“面具”把自己“罩”起來,從此不會輕易向他人表露自己,導致性格孤僻,心靈麻木和責任感消失。
02
生氣黑臉給孩子無形的壓力
家長們的黑臉在生活中最為常見,很多時候是因為孩子犯了錯誤或沒有按照家長的意願去做。家長會用黑臉表達憤怒,以此強迫孩子服從,通常眼神傳遞出來的情緒資訊,遠比語言更有傷害。
擺黑臉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屬於冷強迫,傷害孩子於無形的“隱形”強迫是負面處理問題的方式。家長透過不說話或少說話,用冰冷的面部表情和動作使孩子產生無法言說的壓力,從而失去主動和積極性,轉而變得逆反,甚至“遺傳”到性格中,同樣用黑臉強迫別人順從自己的意願,嚴重的還會出現反社會人格。
03
面無表情的冷漠令孩子恐懼
很多家長會因工作壓力和瑣碎家務感到疲憊不堪,回到家裡話都不願多說,臉上面無表情,猶如雕塑一般。在這樣的家庭中,孩子很少能從家長的表情中得到情緒變化的反饋,從而無法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不管孩子做什麼,家長都沒有反應,導致孩子對情緒認知模糊、缺少分界,不懂得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及相處模式,甚至會深刻影響孩子日後與親密愛人的相處模式。
實驗證明,在媽媽對孩子面無表情毫無反應的這段時間,他的心跳會加速,體內壓力激素增加,如果持續下去,他大腦關鍵部位的細胞可能死亡,由此可見,分辨他人的表情能觸發孩子的安全感。
而面無表情的情緒傳達會讓孩子心裡產生“未知”的恐懼和焦慮,使他們不敢靠近。
表情管理成為家長必修課
在所有的面部表情裡,孩子最早感知的是微笑。微笑是家長用表情與孩子表達情誼的最重要的方式,它不僅可以表達對孩子的肯定,還傳遞著愛意。
在著名的“視覺懸崖”實驗中,心理學家沃克和吉布森透過圖案的構造落差產生視覺錯覺,讓嬰兒看到“懸崖”,觀察孩子是否願意爬過去。
結果是:當媽媽坐在那裡微笑,孩子們大多能越過“懸崖”;而當媽媽面無表情坐在“懸崖”邊,孩子們的表現大都無所適從。
所以對家長來說,在孩子面前學會表情管理尤為重要,笑容是與孩子建立信任的最好方法。
當然,世上沒有不犯錯誤的孩子,我們在教育中,無論孩子表現出什麼狀態,請記住,一定要保證自己表情平和,處理問題有情有禮,才有可能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和正確的情緒引導。
參考文獻:
[1]朱寶君. 面部表情在幼兒教學中的運用[J]. 小學生(教學實踐),2014(10):2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