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戰略決戰階段的一次關鍵性戰役。由於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英明決策,以鄧小平為書記的淮海戰役總前委統一籌劃、卓越指揮,廣大人民群眾全力支援,60萬人民解放軍和地方武裝經過66天的浴血奮戰,打敗了國民黨80萬正規軍,殲敵55.5萬人。安徽是淮海戰役的主戰場,也是淮海戰役總前委所在地,是淮海決戰精神的主要孕育地。
淮海決戰精神內涵豐富,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胸懷全域性、勇挑重擔。淮海戰役,是由中原和華東兩個野戰軍和華東、中原、華北地方武裝共同進行的一次大規模協同作戰。在淮海戰場上,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這兩支兄弟部隊並肩作戰,爭挑重擔,配合默契,像一對有力的鐵拳,左右逢源,銳不可當。正如毛澤東曾經指出的那樣,中野、華野聯合作戰,不只是增加一倍、兩倍的力量,這是質的變化。我方上下級之間、官兵之間、黨政軍民之間,團結一致,形成了不可估量的合力。吃掉黃維兵團是場惡戰。中野主力經過大別山的鬥爭,力量削弱,要啃掉黃維這塊硬骨頭談何容易。在總前委召開的各縱隊首長會議上,鄧小平表達了破釜沉舟的決心:“只要殲滅了敵人南線主力,中野就是打光了,全國各路解放軍還是可以取得全國勝利。這個代價是值得的。”關鍵時刻,三軍統帥胸懷大局,勇挑重擔,為全體指戰員作了表率,表現了無產階級革命家無私奉獻的崇高境界,這是淮海戰役勝利的根本保證。
攻堅克難、決戰決勝。淮海戰役參戰雙方,解放軍60萬人,敵軍80萬人,敵人有美帝國主義的支援,武器裝備佔有明顯優勢。國民黨反動政府以其執政地位傾其全力投入戰爭。中原野戰軍轉戰大別山開創中原解放區,兵員及武器裝備亟待補充。解放軍要吃掉敵人的精銳部隊,困難可想而知。但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乃大勢所趨,人心所向;解放軍為正義之師,士氣昂揚,人民全力支援。兩相比較,前者固然不可等閒視之,但是後者才是勝利的決定因素。中央軍委和總前委高瞻遠矚,因勢利導,抓住戰機,以決戰決勝的氣魄,領導打贏了具有決定意義的淮海戰役。戰役期間,人民解放軍的處境是艱難的,人民群眾的處境更艱難。但是他們同解放軍一起攻堅克難。時任華中支前司令部副司令員陳國棟與司令部副政治委員李幹成在《踏破淮海千里冰——回憶華中支前工作》中回憶到:一聽說支援前線打老蔣,群情振奮,紛紛表示:要錢有錢,要人有人,要物有物,砸鍋賣鐵也要支援前線!他們想盡各種各樣的辦法,完成徵糧、借糧任務。甚至不少人家寧可自己忍飢挨餓,留下口糧來支援前線。有的人家不買年貨,省下錢來支援前線;有的人家為了支援戰爭,改年再娶媳婦;有一個老太太,一改過去燒香拜佛的習慣,為的是多借出些糧食支援戰爭。老百姓不僅籌糧,還幫著運糧。當時由於缺乏現代化交通工具,支前的物資主要靠人背、肩挑、擔架抬、小車推、牛車拉、騾馬馱、車船載來解決。民工們冒槍林彈雨,忍風雪飢寒,日夜奮戰在運輸線上。可以說,當時解放軍的糧食與物資補給幾乎全部來源於人民群眾用手推車運送的。
實事求是、主動作為。淮海戰役第一階段勝利之後,敵人被分割為三塊。如何確定第二階段的殲敵目標,成為戰局發展的關鍵問題。在此之前,中央軍委曾指示中野部隊對付黃維及李延年、劉汝明兵團,華野部隊殲擊杜聿明集團。總前委分析了敵情、我情及戰局發展的動態,果斷提出先打黃維,以中野為主力,華野配合。中央軍委善於採納良策,很快批准總前委的報告,並強調“情況緊急時機,一切由劉陳鄧臨機處置”。實踐證明,總前委的意見實在是最佳選擇,第二階段雙堆集殲滅戰吃掉了黃維兵團這張蔣介石的“王牌”,使杜聿明集團成為甕中之鱉,為奪取淮海戰役全面勝利創造了條件,因而被稱為淮海戰役關鍵的一仗。這段史實表明,淮海戰役總前委貫徹中央精神的高超之處,就在於充分體現了求實精神與創造精神的高度統一,將中央的決策意圖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們在堅持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方面,為後人樹立了典範。
勇往直前、不怕犧牲。鄧小平回顧二野的歷史時曾經說過,“苦頭是吃了不少,但是困難都勝利度過了”,“二野擔了重擔”,“沒有辜負黨和人民的委託”。這些樸實無華的評述,可以說是對艱苦奮鬥、勇於拼搏、英勇犧牲為核心內容的淮海精神的高度概括。在圍殲黃維兵團前夕,鄧小平代表總前委向各縱隊首長莊嚴宣佈:“人人都要有燒鋪草(即犧牲)的決心!”(“燒鋪草”是四川的一種風俗,人死了之後要把睡過的鋪草抱到野地裡去放把火燒掉,就是人人抱定決心犧牲的意思。)共產黨人如此,民眾亦然。安徽省濉溪縣的程祥慶在1948年冬天到雙堆集為解放軍送糧。累了就在路邊的高梁地裡歇會兒,餓了就吃點紅薯,渴了就喝點地上的雪水。天上飄著鵝毛大雪,剛做的新鞋捨不得穿,揣在懷裡,赤著腳在雪地裡走了50多公里才趕到雙堆集戰場。現在一遇陰天下雨,程祥慶的腳就疼。程祥慶回憶道:有一次,在戰場上運送傷員,為了不讓傷員受到第二次傷害,飛機掃射時,趕緊用身體護住傷員,有一位老鄉當場被打死。程祥慶說:“為人民解放能翻身,就是死,也死的光榮,死的值。”
軍民同心、眾志成城。整個淮海戰役期間,人民群眾支援前線規模之宏偉,動用人力物力財力之眾多,古今中外史上實屬罕見。陳毅動情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與國民黨蔣介石集團抓壯丁當炮灰截然相反,解放區各地青壯年自願參軍參戰,出現了許多父親送兒子、妻子送丈夫、兄弟爭相參加解放軍的動人情景。有的村民冒著生命危險主動為解放軍當嚮導、送情報。得人心者得天下,人民的擁護和支援,是解放軍的獨家優勢。老百姓為什麼熱愛共產黨、解放軍?因為他們深深懂得,共產黨、解放軍流血犧牲,都是為了老百姓徹底翻身過上好日子。1947年周恩來在《全國大反攻,打倒蔣介石》中談到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取得勝利,為什麼一定能夠成功時講了三個原因:“第一,人民擁護我們作戰,相信我們是為他們做事的。”“第二,我們的軍隊,是為人民的,是人民的子弟兵。”“第三,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領導得好。”
素材 | 安徽黨史方誌 編輯 | 盛況 校對 | 桂宗卉 審發 | 黃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