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球迷,最近一定會關注到一個球隊:曼徹斯特聯隊。
這支球隊有兩個中年人目前在風口浪尖——48歲的主教練索爾斯克亞和36歲的球星C·羅納爾多。
按中國的說法,兩人相差了“一輪”,但確實同屬於中年人群。
運動場、俱樂部也是職場,這兩位在這特殊的職場上,都有著輝煌的履歷。
索爾斯克亞,經典的“99年紐坎普奇蹟”的直接參與者甚至扮演了終結者的角色。
幾年前,在曼聯最低谷的時期,以“救火隊員”的身份執教球隊,並把球隊帶出低谷,甚至創造了連勝記錄。
C·羅納爾多,在轉會離開曼聯前,幫助俱樂部獲得了目前俱樂部的最後一個歐洲冠軍,此後保持了十多年的巔峰,是現役最頂尖的球員之一。
但是現在,在同一個職場,不同的職責,同樣的努力和敬業,甚至對這個俱樂部有著同樣的情懷,有著同樣的目標,卻經歷著相同的信任危機,而這危機的直接導火索是一場焦點比賽。
大比分輸掉了這場比賽後,球迷們幾乎一致認為,這兩人的能力不足以勝任球隊的主教練和球員。
其實大多數職場人,尤其是職場中年都會遇到與他們相似的情況: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有時也被稱為“向上爬”理論,在各種組織中,由於習慣於對在某個等級上稱職的人員進行晉升提拔 ,因而僱員總是趨向於被晉升到其不稱職的地位。
美國 勞倫斯·彼得
即,在一個等級制度中,每個職工趨向於上升到他所不能勝任的地位。
每一個職工由於在原有職位上工作成績表現好(勝任),就將被提升到更高一級職位;
其後,如果繼續勝任則將進一步被提升,直至到達他所不能勝任的職位。
職場中,職位的晉升需要與之匹配的領導力,而在實際工作中,職位的晉升往往是因個人業務能力的提升。
領導力與業務能力又往往是兩種能力,如果不及時進行角色轉換的學習和提升,就會造成因業務能力(或業績)的表現而被提攜往領導力的方向發展,兩者的落差造成了“提升到不勝任的位置”。
當然,也會出現這樣的“反轉”:跳槽之後再次輝煌。
這其中或許有新老闆的支援、公司文化等因素,但是究其原因依然在主觀因素——經過了失敗的經驗,開始重新反思、學習,在領導力或者說以“該勝任的位置”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就好比足球運動中,主教練換了支球隊,或者球員轉會後來到了自己適應的球隊,而“打臉”前東家。
彼得原理中,也給出了這種困境的解決方案。
簡單總結而言就是:組織少使用升職加薪,多使用原職加薪,同時採取帶薪休假、發放獎金等多種方式來激勵僱員。
僱員本身保持謙虛和學習的態度,認清自己的定位。
然而,理論永遠是理性的“口嗨”,在現實中,極少能正確按照理論去執行,甚至在唾手可得的利益前完全將理論拋諸腦後。
職場中“提升到不勝任的位置”的案例比比皆是,甚至沒有企業能夠“倖免”。
對於已至中年的職場人而言,或許在名利中拋棄“名”,反而是更長久之計。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私信,將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