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中美南海撞機,海航一架殲-8II戰鬥機被美軍EP-3撞擊墜毀,作為一款高空高速截擊機卻要承擔起攔截慢速機的重任。這種攔截本身就存在極大風險,但即便如此,這也是當年中國航空工業所能提供的最先進戰機之一。由於殲-8II型號很多造型又差不多不好識別,我們從具體照片可見飛機採用綠頭白色塗裝,再加上海航攔截部隊當時裝備接收情況,這架機型屬於殲-8B具備中距攔射能力。
殲-8B戰鬥機
臺海危機唯一具備中距攔射能力國產戰機
提到殲-8B必須聊一下96臺海演習,按照當時演習劇本登岸奪島一次性解決問題,是預案也是終極方案。不過一切未知都源於能否奪取臺海制空權,那年海峽上空硝煙瀰漫,解放軍組織多場三軍聯合軍事演習。在陣陣電閃雷鳴般的實彈射擊中,空中梯隊出現了強-5、殲-7、殲-8,以及蘇-27戰鬥機等,除初步形成戰力的蘇-27具備超視距作戰能力外,其他都是老舊米格系列的仿製改型。
這些老式戰機的改進仿製改型,除了腿短外只有機動性靈活這麼一個優勢,機炮加近距格鬥成了主要攻擊手段。但同期要面對的對手機型屬於跨代產品,包括美國雙航母帶來的F-14“雄貓”、F/A-18“大黃蜂”戰鬥機,以及對岸研製的IDF戰鬥機。這些都是經典三代機具備超視距空戰能力,在預警機和電子干擾機的加持支援下,可以輕鬆擊敗我們並獲得制空權。外購蘇-27數量有限制空壓力又非常大,當時航空工業只能想辦法在最先進的國產殲-8上想辦法,於是在臺海危機期間少量改裝出殲-8B型(配A彈),使之成為蘇-27之外唯一具備中距攔射能力國產戰機。
殲-8II戰鬥機
殲-8II戰鬥機
被逼出來的殲-8B
80年代初期,白天型的殲-8I早就成了雞肋,對應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的殲-8II得到重點關照。該型號於1980年正式立項,研製之初目標定位很明確:具備良好的中低空機動性以及全天候中距攔射能力。1981年殲-8II開始正式研製,1984年6月實現首飛,但配套JL-8型脈衝多普勒火控雷達由於技術問題無法按時完成,因此01批次只配備了效能很弱的208型雷達。
預想中殲-8II搭配208型火控雷達,代號射雷-5(SL-5),配套霹靂-4中距空空導彈,主要承擔起攔截圖-22M“逆火”等假想敵。但源於204型測距雷達改進而來的208,效能提升不高屬於60年代水平單脈衝雷達,存在空中掉高、截獲不穩和不能牢固跟蹤等多種問題,同時配套霹靂-4也沒能順利成型。因此殲-8II01批次戰機雖然定型但問題不少,包括缺少平顯火控系統、電子對控裝置、208火控雷達未採用脈衝多譜勒機制、不具備下視下射能力等,基本不符合現代空戰要求。定型狀態的殲-8II僅生產了十多架,裝備空軍試驗訓練中心進行訓練,由於航電和配套武器長期不達標獲得一個“和平鴿”綽號。
殲-8I白天型
殲-8II戰鬥機
折騰了一輪發現造出來的機型達不到要求,國產戰機再次面臨斷代危機,為此1985年12月1日,軍方決定引進義大利阿斯派德中距空空導彈。1988年9月12日,空軍和航空航天工業部在《關於殲-8II02批交付狀態的通知》中明確,對02批次殲-8B進行8項交、換、改工作。包括掛載阿斯派德中距彈,加裝PL-8近距格鬥彈配套裝備,改裝平顯火控系統,垂直極化天線的208雷達,通訊導航數傳系統等,主要增加中距攔射和強化對地攻擊能力。
殲-8B02批次戰鬥機
208型雷達
“阿斯派德”中距彈是殲-8B成功的基礎
1988年9月,我們和義大利阿萊尼亞公司簽訂合同,引進“阿斯派德”半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A彈)。合同包括85枚“阿斯派德”空空導彈,一級檢測裝置2套及相關技術檔案,同時給予中方人員培訓、技術支援等,合同總價約5500萬美元。作為歷經10多年無果而終的霹靂-4中距導彈的替代品,雖然經歷了中美關係影響延誤了幾年,但在1990年-1996年間導彈及相關裝置資料還是陸續順利交付。
“阿斯派德”引進後,既有效促進國產空空導彈及地空武器系統研製工作,更是有力促進了殲-8B及其改型中距攔射火控系統的研製工作。殲-8B作為當時國內唯一有能力掛載“A彈”飛機,當在責無旁貸地承擔起實驗打靶測試任務,1989年7月21日,空司科研部和601所簽訂科研合同,殲-8B中距攔射改型正式啟動。
“阿斯派德”空空導彈
殲-8B攜帶“阿斯派德”中距彈
歷經七年,艱難的靶試過程
看似一切順利實際接下來的研製過程卻很艱難,1990年8月,義大利首批交付25枚“阿斯派德”空空導彈。接收後立刻送到科研機構,一方面配套殲-8B改裝設計以及靶試,另一方面則進行測繪分析以便後續仿製。1992年12月,殲-8B首次進行了兩次“阿斯派德”打靶測試,由於航電雷達等各種因素影響,最終導彈試射並沒能獲得成功。
在詳細分析並解決了原因之後,1995年殲-8B再次掛載A彈升空靶試,由於機載雷達突然出現異常,飛機在距15公里處才發現靶機。不過還是成功完成國產戰機首次超視距空空導彈攻擊,最終這批次測試結果是三發三中,殲-8B戰鬥機終於擁有了超視距作戰能力。曾經的報道將這一經典瞬間記錄在冊,認為殲-8終於擺脫“和平鴿”綽號磨鍊成“戰鷹”,不再是有槍無彈的尷尬機型。1995年10月,成功打靶後的殲-8B終於解決了208雷達和阿斯派德中距空空導彈,以及PL-8近距格鬥彈的匹配問題,12月26日殲-8B正式定型。
殲-8B戰鬥機發射空空導彈
殲-8B戰鬥機三檢視
臺海危機少量改裝迎戰美臺三代機
殲-8B成為當時我國第一種裝備平顯/火控系統戰鬥機,也是第一種能夠同時發射中距攔射導彈(阿斯派德),和PL-8近距格鬥彈的戰機。中國航空工業先後為空軍和海航生產了50架殲-8B,改裝後的殲-8B標配一門23-2航炮,翼下四個掛點可以攜帶阿斯派德中距彈,或者PL-8近距格鬥彈,以及HF-16B火箭發射器。
由於靶試階段消耗了5枚阿斯派德,首批引進原裝貨只剩下20枚,還有60枚直到1996年2月才交付,完成複驗測試已是4月份的事。在殲-8B定型階段臺海危機剛好到來,為了應對當時緊張的局勢,軍工相當高效對部分殲-8B進行了緊急改裝。就算後期交付的60枚一起算上去也僅80枚,按照一架殲-8B攜帶兩枚“阿斯派德”執行多批次作戰任務,能在臺海上空迎戰美臺三代機的數量不會超過10架。
殲-8B戰鬥機
殲-8II戰鬥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