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山戰役,或稱白馬高地戰役是朝鮮戰爭進入陣地相持戰後的一次戰役。這場戰役由於一名叛變者的出現,致使享有“萬歲軍”稱號的志願軍王牌第38軍失利。
白馬山是由一群以395高地為主的丘陵組成,地勢為西北向東南延綿2英里(3.2公里)。主要制高點是395高地(中方稱394.8高地)和281高地(中方稱281.2高地),與志願軍三十八軍項裡北山陣地相望。越過白馬山,南面就是聯合國軍重要後勤基地鐵原,該地連結了通往漢城的補給線,而白馬山可說是守衛鐵原西南邊的防衛要衝。若失去白馬山,美國第九軍團的防線就得後撤到鐵原平原以南高地,並會失去對鐵原郡的控制。
韓國江原道鐵原郡位於朝鮮半島中部山地丘陵間的鐵原平原上,日據時期修建的由韓國首都漢城至今朝鮮東部元山港的京元鐵路由此北上,由鐵原沿西南而下經漣川、議政府可直抵漢城,戰略位置極為重要。
中國志願軍入朝參戰並越過三八線後,鐵原郡成為志願軍在中部的後勤中樞。第五次戰役中,當志願軍的“禮拜攻勢”結束脩整時,美軍乘機集中4個師的兵力進攻漣川、鐵原,意圖摧毀志願軍的後勤基地與交通線、圍殲志願軍於鐵原以南,新入朝的63軍配屬65軍194師遠端奔襲展開阻擊史稱“鐵原阻擊戰”,令美軍意圖未能得逞,物資及人員成功撤到鐵原以北,依託山地組織防禦,大體形成了今天的軍事分界線。
也正是由於鐵原郡的重要性,有名的上甘嶺戰役、金城戰役等都發生在這一地區,系朝鮮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雙方爭奪的焦點,直到停戰前最後一刻雙方都還為在這一地區獲得更好的態勢而戰。
1952年9月,朝鮮戰場已經維持了10個月之久的低烈度“保持接觸”的膠著狀態。9月的來臨,預示著朝鮮半島泥濘的雨季已經結束,適合展開軍事行動的季節到了。為打破戰俘問題導致的談判僵局,粉碎聯合國軍可能發起的區域性進攻,同時為鍛鍊新入朝部隊的作戰經驗,中朝兩軍決定對聯合國軍進行戰術性反擊,並於9月14日下達了戰術反擊作戰命令。隨後,自五次戰役以來中朝軍隊最大的一次反擊開始,攻擊目標僅限於前沿易打的陣地。
白馬山當面原本由中國志願軍第42軍防守,1952年由在後方修整完畢的38軍換防。38軍以114師負責右翼即西部、113師負責左翼即東部、112師為軍預備隊,白馬山方向之右翼114師以341團為右翼、340團為左翼、342團為師預備隊。隸屬於美第9軍的韓國陸軍第9師負責鐵原北部防務,白馬山位於其防線中央。
白馬山之戰原本是中國志願軍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戰第二階段作戰中一次規模不大的戰鬥,38軍原計劃用2個團的兵力進攻白馬山,進而在白馬山大量殺傷韓軍有生力量,白馬山能佔則佔不能佔則退。以2個團的兵力進攻1個團防守的白馬山也沒什麼大問題。不曾想,卻因一名志願軍軍官的叛逃,不僅令白馬山之戰演變成戰役規模,也讓38軍飲恨白馬山,成為反擊作戰中志願軍7個參戰軍中唯一沒能攻克並鞏固陣地的軍,志願軍面首嘗敗績。
10月3日韓軍第9師守備陣地俘獲一名志願軍軍官,訊問得知對方為志願軍38軍第114師第340團7連副排長文化教員谷中蛟。由於谷中蛟層級太低,韓軍唯一獲得的有效資訊是志願軍第38軍第114師將會用2個團(第340/342團)於10月5日攻擊白馬山(主峰395高地)。
美第9軍將美第3師調往韓第9師後方以防不測,同時將第51團配屬韓第9師,在韓第9師4個炮兵營1個重迫擊炮連的基礎上加強美第9軍所屬3個重炮營,以及2個坦克連,並不限量供應炮彈,美空軍第5航空隊、第9軍軍屬炮兵提供火力支援。
10月3日當天,韓第9師緊急召開會議調整部署:負責白馬山方向防務的第30團,將預備隊第3營調至白馬山,並指揮2個坦克連;預備隊28團將兩個營調至255高地待命;51團隨時做好派遣兩個營向附近機動的準備。至戰鬥爆發前,白馬山守軍已增加至兩個營,28團3個營已經前移至255高地集結待命,白馬山敵情已經發生劇變。與此同時,自3日起至戰鬥發起前,聯合國軍炮兵及空軍對志願軍可能的集結地、炮兵陣地、交通線等實施多次炮擊、轟炸。
谷中蛟叛逃後,38軍當天就發現了。戰前出現人員叛逃,對志願軍來說也是大事,訊息報到時任38軍軍長江擁輝那裡,江擁輝不禁猶豫起來。一方面,38軍進攻白馬山的訊息大機率已經被韓軍獲知,戰鬥發起的突然性已經沒了,韓軍必定加強了戒備,仍然發起戰鬥將面臨巨大的困難;另一方面,進攻戰已經準備許久,在後方修整多時的38軍,作為王牌軍正士氣高漲,志在必得;且第二輪攻擊跟第一輪一樣,都是多點同時出擊,相互呼應,以達最佳效果,貿然因為一個叛徒取消戰鬥頗為不妥。
難以決斷之下,江擁輝請示志願軍司令部與直屬上級第3兵團,但它們都讓38軍自己定,而時任第3兵團司令王近山則是同意打的,他鼓勵江擁輝:“你拿那麼大一把牛刀,殺只雞還哆嗦啥?”最終,江擁輝權衡利弊決斷打,一方面以38軍王牌軍的實力打白馬山沒有問題,就算打不下也能牽制敵軍,有利於友鄰部隊的反擊作戰。
10月6日至14日,短短9天之內38軍對白馬山發起了12輪進攻,白馬山陣地24次易手,久戰不決,直至14日上甘嶺戰役打響,38軍最後被迫撤出戰鬥,停止了在白馬山的作戰,並於15日凌晨前撤出了白馬山地區,志願軍首次遭遇敗績。
對於白馬山戰役,志願軍以4個團的兵力進攻韓軍1個加強了炮兵、坦克、空軍的步兵師的防守,不僅兵力不佔優,火力更不佔優,失利有情可原。後面的上甘嶺戰役,聯合國軍共計投入11個團2個營共計60000餘人也未能攻下志願軍3個師1個團共計40000餘人防守的陣地,所以,志願軍攻不下來也不算冤。
而韓第9師一戰成名,被稱為“白馬部隊”,時任韓第9師師長金鐘五,戰後調任韓國陸軍官校校長。韓第9師戰勝志願軍令美韓頗為驚喜,隨後被調往金化參加上甘嶺戰役,但奇蹟沒有再次出現。
巧合的是,在美軍發動“金化攻勢”進攻上甘嶺前的10月5日,也有一位來自韓第2師的參謀向志願軍投誠,報告了美軍將要對上甘嶺發起攻勢的訊息,負責上甘嶺一線防務的志願軍第15軍45師135團隨即加強了上甘嶺兩陣地的兵力與火力,15軍44師也加強了西方山方向的守備。在隨後長達45天的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頂住了聯合國軍的進攻,以至於美國新聞界稱“這次戰役實際上卻變成了朝鮮戰爭中的‘凡爾登’”。
2020年9月27日韓國向中國移交了第七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117具遺骸;2021年9月2日韓國向中國移交了第八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109具遺骸中的98具,均來源於白馬山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