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我是大伊萬 軍武速遞
近日,軍迷圈突然流傳出了“世界首款雙座型第五代戰鬥機橫空出世”的訊息,指出,某常任理事國研發的、基於某款重型雙發第五代戰鬥機改進的“雙座型”已經成功下線,不日將完成首飛。儘管新聞媒體對這一事件也沒有任何報道,但如果此事屬實的話,那麼,這個常任理事國的航空工業,可謂是開創了一個先河。
網友製作的CG圖
儘管網路上的傳言需要進一步的“官宣”才能作為證據,但雙座型第五代戰鬥機這種事情,本身就算是一個不大不小的話題:
目前所有第五代戰鬥機/技術驗證機無一例外是單座(圖源:微博@feel的小步舞曲)
畢竟,一方面,正如軍迷們口口相傳的那樣,目前的第五代戰鬥機(中國叫第四代戰鬥機),確實是只有單座型,沒有一家拿出了雙座五代機,這背後的技術因素值得討論;
大伊萬攝於2021珠海航展
另一方面,如果真的有一家拿出了“雙座五代機”,打破了這麼一個規律,那麼,這款雙座型第五代戰鬥機的研發初衷、專案目的是什麼,這款飛機究竟要承擔何種戰術任務,其實是一個更值得我們研究和探討的話題。
為什麼還沒有“雙座五代機”?
先說第一個問題好了,大伊萬還記得,之前科普過第三代戰鬥機研發雙座型的幾個主要因素:
一是為了給單座型充當“同型教”,用於帶飛新飛行員或給飛行員保持技術,以減少機隊整體的飛行小時損耗,同時“同型教”在戰時也可以充當大隊或團指揮員的座機,在空中及時掌握戰場態勢;
二是在火控、武器系統自動化效能尚落後的情況下,前、後座分工合作,共同遂行作戰任務,最典型的例子比如F-14A型戰鬥機後座的雷達截獲官(RIO),或者F-15E、蘇-30MKK這種雙重任務戰鬥機後座的武器系統操縱員。
但是,等到第五代(中國稱第四代)戰鬥機裝備部隊之後,第三代戰鬥機研發雙座型的這“兩大需求”均不存在、起碼需求已經大大降低了:從帶飛新飛行員、老飛行員保持技術的角度來說,伴隨著新一代、安裝有四餘度電傳飛控系統的高階教練機甚至戰鬥機教練機裝備部隊,五代機部隊的飛行員,可以很方便地在新一代高教機上保持飛行技術。只需要將高教機的電傳飛參進行調校,即可模擬出相當一部分四代機所需的飛行品質。而高教機上普遍安裝的火控、電抗系統模擬裝置又可以模擬四代機的航電、火控系統工作狀態。此外,六軸全模擬模擬器的存在,也在擠壓著“同型教”的存在空間。這兩者結合起來,使得“同型教”需求在第五代戰鬥機的身上,已經幾乎消失不見了。
而從後座航電、武器系統操縱官的角度來說,其實早在F-15C戰鬥機出現後,類似於F-14A型戰鬥機的後座雷達攔截官(RIO)的戰位已經基本消亡了,沒有哪型第三代戰鬥機還需要前後座配合,才能完成超視距攔射任務;相比之下,後座武器系統官承擔的對面攻擊任務要稍微複雜一些,畢竟第三代戰鬥機在很多時候還需要使用鐳射位標器進行手動對準,單靠前座飛行員,很難在保持飛行狀態並實施機動規避的情況下,調整位標器對準目標。
F-35單價40萬美元的頭盔
但是,這種後座武器系統官到了第五代(中國稱第四代)戰鬥機時代,重要性也開始迅速下降,以五代機中將對地攻擊列為主要戰術任務的F-35系列來說,由於採用了高度綜合化的航電系統,且飛行員配備有可以和AN/AAQ-37、AN/APG-81等態勢感知單元交聯的新型頭盔顯示器,可以很方便地對地面目標實施標定照射,對面攻擊(air to surface)的自動化智慧化程度提高很快。因此,F-35型戰鬥機在遂行對面攻擊任務中,被認為不再需要後座飛行員參與,而F-35型戰鬥機的單座設計,很大程度上成為了五代機不需要雙座的一個重要的型號代表。
既然如此,網路上傳言的“首款第五代雙座機”的出現,當然就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了:
畢竟,從“同型教”的角度來說,目前中美俄三國都在推進新型高階教練機和戰鬥教練機專案。如咱們的教練-10,俄羅斯的Yak-130,美國也在推進自己的新型高教機競標,沒有哪家有研發五代機“同型教”的需求;
大伊萬攝於2021珠海航展
而從遂行戰術任務的角度來說,中美俄三家研製的第五代戰鬥機,技術性能旗鼓相當,部分戰術效能比較趨同,也沒聽說哪家的第五代戰鬥機自動化程度太低,需要在後座增加一個武器系統操縱員來加以彌補。
殲-20觀光機?(圖源:微博@飛舞的摩羯)
因此,如果這款雙座五代機確實存在的話,它的設計思路和戰術目的就值得玩味了。
為什麼還需要“雙座五代機”?
那麼,從研發路徑和戰術任務的角度來看,咱們應當如何理解這架特殊的雙座型第五代戰鬥機呢?大伊萬認為,我們可以用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曾經提出過、但是最後美軍沒有買賬的F/B-22型戰鬥轟炸機來進行對比。
F/B-22執行的任務
儘管從研發的考量來看,F/B-22型戰鬥轟炸機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盡力保留F-22A型戰鬥機的生產線,儘量降低F-22A的製造成本,避免F-22A在國會老爺的屠刀面前遭遇僅僅生產一百多架就慘遭屠戮的厄運。但是從戰術需求、戰術效能來說,F/B-22型戰鬥轟炸機其實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機型。
從戰術需求的角度來說,F/B-22型戰鬥轟炸機,主要瞄準的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美軍缺乏中程戰術轟炸機的問題,畢竟在F-111退役之後,美國空軍的對面打擊力量被重新劃分成瞭如下幾個層次:
一是以B-2、B-1B和B-52H為代表的三個戰略打擊力量,主要負責戰略縱深進攻和戰略核攻擊;
二是以F-15E、F-16C/D包括未來的JSF為代表的三個戰術打擊力量,主要負責戰役縱深遮斷;
三是以A-10等為代表的戰術打擊力量,主要負責近距離密接空中支援。
但是,從冷戰時期遂行高強度空地遮斷的情況看,美國空軍是需要一款效能介於B-1B和F-15E之間的、在滿油和標準掛載的情況下作戰半徑在2000千米左右的、具備較強的穿透性攻擊能力的中型轟炸機的,很多讀者可能會覺得有些耳熟,沒錯,類似的機型在蘇聯空軍中,被稱作前線轟炸機。
從戰術效能上來說,F/B-22型戰鬥轟炸機相比F-22型戰鬥機,主要優化了該機的載荷效能和作戰半徑,降低了該機的空戰機動性:
在載荷效能和作戰半徑要素上,F/B-22的機身彈艙進行了最佳化,據稱可攜帶5000lb重的大型對面攻擊彈藥,或攜帶8枚1000lb重的GBU-32型航彈,還可以攜帶高達32枚僅有200lb重的GBU-39/54型SDB/SDB-II小直徑靈巧炸彈。此外,F/B-22的機翼下方還可以攜帶多個保型莢艙(EWP),外掛能力高達4噸左右,在確保隱身能力的情況下,它的對面攻擊載荷攜帶量高達6.4噸,如果不考慮隱身能力則可以達到10噸以上,超過了咱們的轟-6轟炸機;
而在作戰半徑上,F/B-22的不加油作戰半徑據稱高達2500千米左右(具體任務剖面和掛載構型不詳,可能是乾淨構型),實施一次空中加油的作戰半徑可以接近4000千米,達到中型轟炸機的水平;
但是,作為代價,F/B-22的飛行效能、尤其是機動性和敏捷性相比F-22下降比較明顯,空戰機動性也從第五代戰鬥機的水平降低到了第二代、類似於F-4E型戰鬥機的水平,被美軍認為不適合實施空戰。
儘管F/B-22最後只停留在紙面設計上,並未走下繪圖板成為實機,但這種基於第五代戰鬥機實施技術改進,重點強化它的大掛載能力,最佳化對地載荷攜帶能力,加強它的航程和作戰半徑效能,同時在出動效率和任務價效比上好於戰略轟炸機的戰鬥轟炸機,被美軍認為是比較適合未來大規模正規戰爭、尤其是大國之間高烈度對抗的需要。而雙座構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也是為了確保該機的大航程效能、確保在遠端飛行過程中飛行員保持戰鬥力,而做出的妥協。
中國空軍宣傳片中的畫面
總之,從目前咱們面臨的主要對抗環境、可能的戰爭形式和戰場態勢看,大伊萬認為,咱們還是很有必要裝備這樣一種“東方F/B-22”,在具備隱身效能的同時具備大型載荷的攜帶能力,以實施遠端攻擊任務。
新時代的任務
除了可能要承擔大航程戰術任務,其實還有一種可能性,需要在第五代戰鬥機上採用雙座構型:儘管目前,第五代戰鬥機的對地攻擊已經具備了較好的自動化效能,單靠一名飛行員足以完成,但在滲透性電子對抗,包括對部分無人作戰兵器的控制上,單靠一名飛行員還是無法做到的:
殲-16D
比如美軍的EA-18G,包括此次在珠海航展上展出的殲-16D,它們的前座是飛行員,後座則是電子對抗系統操縱官,負責控制戰機的電抗系統、判明威脅並及時選擇對抗策略等:
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在波蘭凱爾採安防及防衛裝置展覽會上展出下一代無人機(NGUAS)概念圖
比如對忠誠僚機的控制,儘管目前美俄等國都在試驗忠誠僚機,但事實證明,單靠一個飛行員,想控制一架忠誠僚機已經有些吃力,如果要控制數量更多的無人機蜂群,在強人工智慧無法突破的情況下,一個飛行員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因此,雙座型的第五代戰鬥機,除了有可能要承擔遠端、接近於中程轟炸機作戰半徑的攻擊任務,更有可能是要承擔無人機蜂群控制、戰役戰術級電子對抗操縱任務,這可能是雙座型第五代戰鬥機的另一種開啟方式。
總之,儘管目前網路上關於這款雙座五代機的傳言傳的到處都是,大伊萬也結合著其它國家的幾個機型做出了自己的解讀,但咱還是那句話:沒有官方公佈實機之前,一切都是猜測,也許在下一屆珠海航展上,咱們就能一睹這架神秘飛機的身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