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朝鮮戰爭爆發以來,中國最高領導層一直在關注著朝鮮戰爭的進展。周恩來總理透過各種外交途徑表達了中國的態度。但是戰爭雙方對中國的表達似乎都是置若罔聞的,在他們眼裡三八線只不過是一條緯度線。
1950年,57歲的毛澤東主席正處於人生最旺盛的階段。思緒顯然像閃電一樣敏銳(尼克松對毛澤東的評價)。
6月上旬,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剛做完攻臺的準備情況的報告,朝鮮戰爭就爆發了,美國第七艦隊赫然開進了臺灣海峽。
美國人太猖狂了。
我們要有所準備
經情報確認,美國第八集團軍參加了朝鮮的地面戰鬥,美國是下定決心要武力干涉朝鮮了。
毛主席判斷:
東京的馬克阿瑟是個戰爭狂,他率軍參戰後,北方是吃不消的。戰火很可能會向北蔓延。美國不會甘心在中國的失敗。可能從鴨綠江方向入侵我國。然後會讓蔣介石從東南沿海進攻大陸。
事後看來,毛主席的判斷何其敏銳。美軍從來沒打算在三八線停下腳步,美國步七師一直到了鴨綠江邊,還衝著中國一側撒了潑尿。朝鮮戰爭時期也是蔣介石第一次密謀反攻大陸。
面對如此態勢,需要提前準備。毛主席立刻決定討論組建東北邊防軍。
用那一支部隊
邊防軍選哪一支部隊?這是個重要的問題。1950年7月份,中央軍委特意開了一次會,由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主持。
聶榮臻提議用四野的部隊。聶帥的這個提議得到了大家的贊同,包括林彪和羅榮桓。朝鮮與東北毗鄰,地形和氣候都差不多,四野的部隊最熟悉。用四野的部隊可以很快進入狀態。
在經過大家一致同意之後,主持總參工作的聶帥繼續說道:
作戰部有一個初步意見,用現在部署在中原地區的軍委戰略機動部隊13兵團的38、39、40軍這三個軍共計9個師。考慮到3個軍的兵力少一些,增加42軍。已經同軍交部門研究過,40軍從廣州出發,限24日到東北;38、39軍15日由信陽、漯河出發,限8月1日前到東北。42軍直接到輯安。這4個軍12個師,預計本月下旬至遲月底,可全部到達東北邊防。同時還有3個炮師、4個高炮團調安東、輯安等地集結。另外,四野再調工兵團、戰車團、騎兵團各一個。全軍24萬人,月底全部可以到達指定地點。
選帥
周恩來建議這支部隊的名字叫支援軍。建議由粟裕、蕭華、李聚奎3人組成邊防軍的領導。粟裕為司令員兼政委、蕭華為副政委,李聚奎為後勤司令。
邊防軍的領導定了,那麼13兵團由誰帶領也是個問題。此時的13兵團司令是黃永勝,但是此人粗一些,有個“擊鼓衝鋒,鳴金玩妓”的毛病,不大適合朝鮮戰場。
經羅榮桓建議,用15兵團的鄧華來帶領13兵團。鄧華善於動腦子,是個儒將。
四野的領導除了林彪之外,都表示同意。黃永勝畢竟是林彪的愛將。
至此,13兵團與15兵團的機關對調。鄧華由15兵團改為13兵團司令,黃永勝由13兵團改為15兵團司令。
建軍、選帥僅用了3個小時就定下來了。
另外,在8月下旬,聶帥建議,中央軍委決定,華東的宋時輪9兵團(下轄20、26、27三個軍)和西北地區的楊得志的19兵團(下轄63、64、65三個軍)分別集結於津浦、隴海鐵路線,作為東北邊防軍的二線部隊。同時在東南沿海做了部署,防止敵人偷襲。
9月6日,50軍被編入東北邊防軍,至此增加到了5個軍。
中國是否出兵,毛澤東心裡有一個“底”
面對美軍已經直接干預朝鮮半島的局面,朝鮮戰爭持久化的可能性在加大。毛主席對美軍概括了“一長三短”
它在軍事上只有一個長處,就是鐵多,另外卻有三個弱點,合起來是一長三短。三個弱點是:第一,戰線太長,從德國柏林到朝鮮;第二,運輸路線太遠,隔著兩個大洋,大西洋和太平洋;第三,戰鬥力太弱。
主席向來強調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
在是否出兵的問題上,主席心裡有一個“底”,這就是美軍是否過三八線。美軍如果不過三八線,我們不管,如果過三八線,我們一定打過去。
三八線,絕對不僅僅是一條緯度線。
事後從解密的資料來看,中美最高層都很看重這條緯度線。美國總統杜魯門曾堅持不過三八線。
但是在戰爭狂馬克阿瑟的慫恿以及對中國不敢出兵的判斷下,最終美軍跨過了三八線。馬克阿瑟的頭腦發熱,給兩軍和朝鮮半島都造成了巨大的傷亡。
那麼這個“底”就是決定性的嗎?
是否出兵,毛主席也很難下決心
儘管主席心裡已經有所準備。但是一個百廢待興的新中國要與頭號強國決一雌雄,這是需要何等的膽略和氣魄。
中美國力是何等的懸殊。
1950年,美國鋼產量8772萬噸,工農業總產值2800億美元。1950年中國的鋼產量僅有60萬噸,工農業總產值僅有100億美元。美國有原子彈,有最強的軍工生產能力。
就連蘇聯,也不敢隨隨便便招惹美國。一旦出兵,會不會導致中美全面對抗?美國轟炸我國沿海城市怎麼辦?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
面對如此巨大的差距,以及種種擔憂。國內的意見也不一致。
在毛主席主持的政治局會議上。林彪就表示:
我國已經打了20多年仗,國內戰爭創傷急需醫治,部分地區尚未解放,新解放區尚未進行土地改革,元氣還沒有恢復。我們建國不久,百廢待興,國力很弱。特別是我們還沒有同美軍較量過。我們出兵參戰,仗打起來是沒有界限的,倘沒有把美軍頂住,反而把戰火引到我國東北那就糟了。我看還是加強東北邊防為好。
周總理:
讓侵略者得逞,它會得寸進尺的。
高崗:
等到蘇聯紅軍直接參戰或同我們共同出兵,比現在我們單獨出兵好
林彪繼續站起來,敞開嗓門不陰不沉地補充道:
我軍打蔣介石國民黨軍隊是有把握的。但美軍有龐大的陸海空軍,有空海軍優勢,有原子彈,還有雄厚的工業基礎。
朝鮮只有幾百萬人口,而中國近五億人口,打爛一個五億人口的國家拯救一個幾百萬人的朝鮮,是不划算的。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最好不打這一仗。
林彪說得不無道理,林彪的意見甚至得到了多數人的贊成。
內部意見不一致,實力差距擺在這裡,毛主席也是很難下這個決心。
朝鮮戰場的形式發生了變化
1950年9月15日至1950年9月28日,美軍在仁川實施了登陸。雖然周恩來的參謀雷英夫已經先於蘇聯和朝鮮預判到了馬克阿瑟會選擇仁川登陸,這位參謀還做了如下分析:
我們對9月至11月的朝鮮西海岸海潮做了研究,發現有三個日期可供選擇,9月15日、10月11日和11月3日。這三個最佳日期裡,各有兩天至三天的好時機。仁川海岸可供靠岸利用的時間每十二小時內只有三小時,如果以9月15日為登陸日,那天的漲潮最高時間共兩次,一次是上午6時59分,一次是下午日落35分鐘後的19時19分。9月15日比另外兩次時間相對更有可能,所以我們認為美軍極有可能把登陸時間定在月15日
不僅預判了準確的位置,連時間都是如此的精準。美軍在仁川登陸之後,對於已經推進到了釜山的人民軍來說將是腹背受敵。
在得到毛澤東認可之後,周恩來將這個分析通告了蘇聯駐華大使館轉告給了蘇聯政府和朝鮮方面。但是驕傲的蘇聯還有忘乎所以的金日成認為仁川根本不適合登陸。
朝鮮戰爭正在一步一步的變化。金日成已經沉不住氣。接二連三的電報請求中國人民解放軍出兵。看來,金日成在三八線是頂不住了。
除了金日成以外,斯大林也沉不住氣了。也是接二連三的電報。斯大林急切地希望中國能迅速地先出動至少五六個師到三八線。朝鮮人民軍已經沒有任何可以抵抗的部隊,在通往三八線的道路上已經是不設防了。
戰略形勢急劇變化。
請彭總進京
朝鮮半島已經到了這個形式,國內意見不統一,粟裕又身體不適,在青島養病,蕭勁光、蕭華都有重要工作分不開,林彪對出兵朝鮮有牴觸,稱病推辭……
面對如此形勢,主席電令:請彭老總進京。
此時的彭老總正在大西北主持建設,出於多年的戰爭經驗和軍事家的感覺,也一直關注著朝鮮局勢。接到主席的電報之後,彭老總立即動身,甚至都沒有跟妻子打個招呼,妻子都沒來得及送行。在飛機上,彭總仔細地閱讀了早就讓軍事秘書準備好的朝鮮地圖。
到京的當天,彭總沒來得及休息就直接旁聽了政治局的會議。第二天,在菊香書屋,彭德懷見到了毛澤東。坐在毛澤東身邊的還有毛澤東的兒子毛岸英。
毛澤東先發話:
黨內黨外的同志和朋友擺了擺參戰的不利因素。昨晚,林彪和高崗兩位同志還在我這裡談了很久,仍勸我不要出兵,說弄不好要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戰,這倒和斯大林同志的擔心一樣。
彭總注視著毛澤東,斬釘截鐵地說:
照我的意見,一個字,打!
毛澤東愣了一下,盯著彭德懷。
彭老總繼續說道:
該聽的已經聽完了
主席再問:
何人掛帥?
彭德懷:
請主席定
毛澤東直接說道:
你老彭如何?
彭德懷不假思索地說道:
服從。
毛澤東夾著煙的兩根手指一抖,顯示出內心的感激與激動之情。至此,司令員敲定。
說到這裡,插一句。朝鮮戰爭之前我軍做了各種準備,估計了各種情況。但是美軍可能沒料到中國出兵會如此的堅決,做的工作不夠細緻充分,直到三十年後,美軍甚至還有人認為司令員是林彪。
寫到這裡,我也有些激動,不禁想起主席寫給彭老總的一首詩,那是長征最艱苦的歲月:
山高路遠坑深
大軍縱橫馳騁
誰敢橫刀立馬
唯我彭大將軍
主席下決心:抗美援朝就是保家衛國
有了彭老總的支援,主席的底氣足了。
政治局會議繼續召開。這次彭老總髮言:
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爛了,最多就等於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就是了。否則,等美國佔領了整個朝鮮,將來的問題會更復雜。如果美軍擺在鴨綠江岸和臺灣,擺在我們家門口,它想發動侵略,隨時都可以找到藉口。與其晚打,不如早打,打完了再建設。
話音剛落,毛主席說道:
不錯,我們可以寫出百條千條理由不出兵,但這百條千條的理由不能敵住6個大字,就是:不能置之不理。現在美帝的矛頭直指我們的動感唄,假如它真的把朝鮮搞垮了,即使不過鴨綠江,我們的東北也時常在它的威脅中過日子,要進行和平建設也會有困難。所以,我們對朝鮮問題置之不理,美帝必然得寸進尺,走日本侵略中國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還兇,它要把三把尖刀插在中國的身上,從朝鮮一把刀插在我國的頭上,從臺灣一把刀插在我國的腰上,從越南一把刀插在我們的腳上。天下有變,它就從三個方面向我們進攻,那我們就被動了。我們抗美援朝就是不許它的如意算盤得逞。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我們抗美援朝,就是保家衛國。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大家的思想就集中了。
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
多麼淺顯的道理,老百姓都能聽得明白。剛有了一個新中國,百廢待興,怎能允許他人來搗亂,也絕不允許把這個後患留給子孫。
至此,出兵朝鮮,抗美援朝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自己做好了準備,還得有兩件事情需要做。一件是:師出得有名;第二件:爭取老大哥的幫助。
支援軍改為志願軍,這裡面有學問
最開始毛澤東和周恩來商量使用支援軍的名義出兵。在有了初步意見之後,毛主席徵求了民主人士的意見。這些民主人士德高望重,閱歷多,經驗多。
民主建國會的建立者(簡稱民建,八個民主黨派之一,本人也是民建的會員)黃炎培先生
就這個問題特意求見了毛澤東。
自古道出師有名,名不正則言不順,這個仗不好打。
黃炎培對支援軍的這個叫法認為欠妥。誰派出去的支援?國家嗎?我們是不是要跟美國宣戰?不如用志願軍為好,避免使用政府的名義,而是中國人民志願組成的名義。
這個建議好。毛主席點頭贊成,欣然同意。就叫中國人民志願軍。我們不是在跟美國宣戰。我們是人民志願的。
馬德里保衛戰就有各國的志願兵。有先例可循。
師出有名則戰無不勝!
名字變了,軍服也得變。於是東北邊防軍計程車兵都換上了有許多道褶的軍裝,時稱:國際服!為了保密,東北邊防軍首次入朝的部隊在跨過鴨綠江的時候,大部分穿的是朝鮮人民軍樣式的冬常服。
後來美國人就叫苦,“中共是正規軍,根本不是什麼志願軍”。為了避免事態的擴大,美國人也只能忍了。
蘇聯掉鏈子了
1950年10月8號,周恩來總理秘密訪問蘇聯。
此前,蘇聯答應:只要中國出兵,蘇聯即出動空軍。給中國20個師的裝備。
周恩來此行就是敲定落實相關決議。並請求斯大林派空軍進駐東北以及北京、天津、上海等沿海大城市。
跟周恩來一同出發的還有藉故不願擔任志願軍司令員的林彪,林彪此行的目的是到蘇聯養病。
此時的斯大林正在黑海海濱度假。
兩天之後,10月10號,周恩來見到了斯大林。
此時的斯大林開始推脫了:
蘇聯有困難,蘇聯早已經宣告過蘇軍已全部撤出朝鮮了。現在再出兵就等同於跟美國直接交戰。中國出兵,我們供應武器裝備,出動一定數量的空軍做掩護。我們二戰後剩餘的軍火很多,可由軍方同中國同志共同研究解決。
最終斯大林同意給10個師的裝備,也出動空軍進駐安東和沿海大城市。
這個結果還能接受。周恩來立刻電告毛澤東相關決議。
可是,讓人沒想到的是,疲憊的周總理剛睡下,電話鈴聲就響了。
蘇聯方面通知周恩來:
蘇聯空軍沒有準備好。一旦出動空軍可能會引起同美國的全面戰爭,甚至是世界大戰。空軍將不能進入朝鮮掩護志願軍作戰。
蘇聯政府人員告訴周總理:中國的困難可以理解,中國可以暫緩出兵。斯大林指示,如果朝鮮失敗了,就讓金日成到中國東北組成流亡政府吧。
周恩來立即電告毛澤東。
毛澤東將在東北做準備的彭德懷叫回京開會。此時距離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的日子還有8天。
決心不會改變
蘇聯的退縮,讓毛澤東再次陷入了艱難的抉擇。之前做的所有的決定都是基於蘇聯聯合出兵考慮的。現在蘇聯退縮了,如果出兵,就是單幹。同沒有交過手的世界頭號強國較量,千萬士兵的生命,這些都讓毛澤東一時無法下定決心。
毛澤東已經連續幾天沒有睡覺了。煙是一根接著一根。
當天,毛澤東同朱德、劉少奇、鄧小平、彭德懷等再次研究。蘇聯出動空軍已經是沒有希望了。在此情況下,是否還要單獨出兵。
這次會議開的不糾結,沒有什麼爭議:
無論是否有蘇聯空軍支援,我們按原計劃不變。
這就是氣魄和膽略,這就是從戰火中走出來的中國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們。
1950年10月12日,毛澤東電告了遠在蘇聯的周恩來相關決定。
周恩來收到電文,感到振奮。他也早就預料到,毛澤東絕不會因為蘇聯的改變而改變自己的決心。
當週恩來再次見到斯大林的時候。斯大林原以為周恩來是來討價還價的。沒想到是這個結果。
臨走時,斯大林的眼角溼潤了。
毛主席對安排也有惋惜
隔了六年之後,毛澤東在會見蘇共代表團時說道:
“戰爭開始時,我們先調去3個軍,後來又增加了兩個軍,總共有5個軍,擺在鴨綠江邊。所以,到後來當帝國主義過三八線後,我們才有可能出兵。否則,毫無準備,敵人很快就過來了。”
1970年10月10日毛澤東在會見金日成時還惋惜地說:
“可惜那時候只有5個軍,那5個軍火力也不強,應該有7個軍就好了。”
是啊,如果多準備幾個軍,9兵團就不用那麼倉促的入朝作戰了。一次戰役、二次戰役的戰果還會擴大。準備更充分,戰士們也不用受那麼大的苦。
跨過鴨綠江
軍委給彭德懷的交代為:
先過兩個軍,頂住之後,再過兩個軍。
此時,秋意正濃。鴨綠江還遠沒有到結冰的地步,連線中朝兩國的只有一座鴨綠江大橋。彭總思索著,要是敵人炸燬了這座大橋怎麼辦?那後續兵力如何過江?優勢兵力就成空談了。
乾脆,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
彭德懷將自己的看法電告了毛澤東。
此時,“聯合國軍”總兵力已經達到42人,擁有1100架飛機,軍艦300餘艘。
為了提振士氣,必須打贏首戰。要想保證首戰勝利,首批部隊必須全部過江。
通盤考慮下,彭老總的電報與毛澤東此時的想法不謀而合。
為了嚴格保密,渡江部隊每日黃昏開始第二天清晨4點停止,5點以前隱蔽完畢。
在沒有飛機掩護下,也沒有像樣的重灌備,手裡拿著的槍大部分還是三八式,這個槍在朝鮮零下40度的低溫下,擊針很容易斷……
1950年10月19日黃昏,沒有鑼鼓,沒有號角,天空甚至下著雨,在深秋的寒風裡,志願軍跨過了鴨綠江。
自此,抗美援朝的序幕拉開。
這兩張是大家最熟悉的跨過鴨綠江的照片。但是,這肯定不是首次入朝時的場景。
歡迎關注小編,一起全方位地瞭解志願軍在朝鮮戰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