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項新研究指出,採取罕見晚洄游策略的美國加州大鱗大馬哈魚,比同類種群更可能在出現乾旱和海洋熱浪的年份中存活下來。研究結果顯示,由於環境條件隨氣候變化不斷改變,因此需要開展保育策略維持種群多樣性,並確保這種瀕危物種的長期適應力。10月28日,相關論文刊登於《自然—氣候變化》。
種群多樣性是物種抵抗自然或人為干擾(包括氣候變化帶來的干擾)的一種重要方式。鮭魚會在生命週期中從淡水千里洄游到鹹水,而靈活的洄游時間對這種魚類可能尤為重要。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Flora Cordoleani和同事將春型大鱗大馬哈魚耳骨的鍶同位素比值作為地理位置標記,重建了2007年至2018年洄游至加州中央山谷的123條成魚的生活史。這些魚在出生後的第一個冬季或春季留在它們夏季出生的淡水溪流中,而不是洄游到海洋。研究表明,這種晚洄游的策略對於物種在乾旱和海洋熱浪年份中存活下來非常關鍵。
晚洄游需要適宜涼爽的河流,而這種河流預計將在今後幾年裡因氣候變化而迅速減少,而且大部分都位於魚類無法穿越的水壩上方。有鑑於此,研究人員指出,應考慮棲息地連線以維持種群多樣性,這對該物種的長期存續十分重要。(唐一塵)
來源: 《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