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式軍服是我軍為配合首次實行軍銜制裝備的制式軍服,在我軍軍服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關於55式軍服正式裝備的時間,通常都是說從1955年10月1日開始。其實,這種說法是為了我軍軍服“斷代史”劃分和表述方便,真正從全軍範圍看,正式裝備55式軍服是從1956年5月1日開始,為什麼這麼說呢?
1955年9月17日,國務院第18次會議透過決議,決定從1955年l0月1日起,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佩戴軍銜肩章、軍兵種和勤務符號,按照規定著穿新制式服裝。這是我軍實行軍銜制度的正式標誌。這年9月27日,中南海隆重舉行授予元帥和將官軍銜、勳章典禮,正式揭開了我軍首次軍銜制授銜的序幕。接受軍銜、勳章的功勳卓著的開國將帥們,都換上了嶄新的55式禮服。因此,這一天也是55式軍服首次在公開場合正式穿著的一天。
1955年10月1日,首都天安門隆重舉行國慶6週年閱兵式。受閱部隊官兵身著嶄新的軍銜服裝,佩戴軍銜肩章、領章、軍兵種與勤務符號和新式帽徽,在天安門前接受了黨和人民的檢閱,展示了威武嚴整的軍容,受到海內外人士的注目。
1955年國慶節,粟裕大將、陳賡大將穿將官禮服在天安門城樓觀禮。
1955年國慶閱兵式上,身著新式軍裝的坦克學校軍官隊伍透過天安門廣場。
但是,這年國慶閱兵之後,全軍大部分官兵並沒有換上55式軍服。由於55式軍服樣式直到1955年8月才最後定型,並由北京、石家莊、瀋陽、長春、南京、武漢、西安、成都等地的被服廠批次生產。但當時全軍總員額有380多萬人,要想在當年“十一”之前給全軍官兵都換上新裝是不可能的。除了國慶節受閱部隊,真正在1955年10月1日換髮55式軍服的只是少數,主要是全軍將官、部分校官和駐京部隊尉官等,不到全軍人數的1%,到1955年底,發到55式軍服的也不過全軍人數的2%。
而即便是將官,也不是在10月1日就能發到55式軍服的。內蒙古軍區副司令員劉華香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他於當年11月23日在北京參加原華北軍區(北京軍區、內蒙古軍區)舉行的授銜授勳典禮。他當時穿的是50式軍服,據他回憶:“為什麼授銜時沒有著將軍服呢?因為,當時還沒有發。會後不久,總後被服廠的裁縫專程從北京趕到呼和浩特給我量體裁衣。幾星期後將軍服就送來了。面料很考究,做工十分精緻,穿在身上很合適,顯得人很精神,我非常喜歡。”可見,到了11月下旬,還有將軍沒發到新式軍裝。
根據國防部的命令,1955年駐北京地區的尉以上軍官和全軍校以上軍官均要佩戴肩章、領章、軍兵種勤務符號,經中央軍委副主席聶榮臻元帥批准,駐北京地區的尉官全部換髮新式冬服(棉衣),校以上軍官配發呢服呢大衣。至1955年12月底,校官呢服的縫製基本上完成;呢大衣除濟南軍區、新疆軍區等少數單位須1956年1月完成任務外,大部分都在1955年12月完成縫製任務。校官常服和駐北京地區尉官常服肩章、領章和軍兵種勤務符號在12月底發齊,大衣肩章除昆明軍區、西藏軍區、總高階步校等單位延遲至1956年2月份發,其他單位於12月底基本發齊。截至1955年底,共計制發了將校冬常服44210套,將校呢大衣44210套,將官常服肩章、領章和軍兵種勤務符號1142付、將官大衣肩章792付,校官常服肩章、領章和軍兵種勤務符號35633付,校官大衣肩章19562付,尉官常服肩章、領章和軍兵種勤務符號360151付。
除了全軍校官和駐京部隊尉官,其他部隊官兵則分批換髮。當時大體上按照校官、尉官、士兵的順序發放的。因此各部隊授銜儀式也是分批進行。1955年被授予中校軍銜的二十八軍二五一團團長程健強回憶:“授銜儀式結束後,我們就換下了新軍服,穿回了舊軍裝,直到尉官正式授銜,才統一穿上新制服。”而有的授銜儀式推遲了未能按計劃進行,也是因為新式軍服和肩章、領章還沒有發放等原因。
也有很多尉官和士兵只發了肩章、領章和軍兵種勤務符號,並沒有發55式冬服,而是將肩、領章綴釘於50式冬服上。
1955年冬剛剛換上新式帽徽、領章、肩章和武裝帶的女尉官合影,她們穿的還是50式冬服。
為什麼說她們穿的是50式冬服呢?請仔細看:她們的棉衣是雙排十粒扣,也稱“列寧服”,戴的是50式有簷棉帽。
1955年12月三個士兵在天安門留影,佩戴55式領章,穿50式冬服。
很多軍迷都知道,55式軍官常服的兩肩上各有一個窄窄的肩袢和兩個小眼,是用來固定肩章背面的布袢和繫住肩章扣的線繩,而50式冬服沒有,肩上光禿禿的。那麼,50式冬服是怎麼戴上肩章呢?
據1955年被授予中尉軍銜的上海警備區張輝燦回憶:“1956年4月份上海警備區組成一個見學團,去旅大警備區學習遼東半島抗登陸戰役演習的經驗。要求見學團的成員按新的服裝制式著裝,佩戴軍銜肩章,軍兵種、勤務符號。這時校官的制式服裝已發,可以按新的制式服裝著裝,尉官的服裝還未發,我們這些見學團的尉官,只好在舊棉襖上打上佩戴肩章的窟窿眼,釘上固定肩章的布條和線繩。已經是退色的舊棉襖,佩戴上金黃色的肩章、鮮紅的軍兵種、勤務符號和紫紅色的武裝帶,非常不協調,與校官的制式服裝反差很大。”
1956年1月,毛主席在南京視察軍事學院。劉伯承院長(左一)陪同毛主席接見教職員代表。
雖然劉伯承在1955年9月27日已被授予元帥軍銜,新華社也正式刊發了“十大元帥”像,但此時劉帥並未穿元帥服,仍和軍事學院教員們一樣穿50式軍服。
1956年春,羅榮桓元帥、譚政大將、蕭勁光大將視察漢口步兵學校。
這張照片中,羅帥和譚、蕭等人身著55式冬服,佩戴新式帽徽、肩章、領章,當地駐軍仍穿50式軍服,佩戴50式帽徽和胸章。
全軍普遍裝備55式軍服,是在1956年5月換夏服時。為配合全軍換髮55式夏服,1956年4月20日總參謀部釋出《有關夏季著裝的幾點暫行規定》,內容如下:
一、參加盛大的集會、典禮、檢閱、校閱,以及節日、假日、星期日外出的時候(或指揮員臨時規定),必須著新制式軍服。在其他場合可以著1954年以後的舊式軍服,但是要帶新制式的軍帽,佩帶肩章、領章和軍類(兵種)、勤務符號。嚴禁新舊式軍服混穿。
二、在作戰、演習、佇列操作,以及參加盛大集會、典禮、檢閱、校閱的時候(或指揮員臨時規定),必須扎武裝帶(軍士、兵扎腰帶)。
三、參加盛大集會、典禮、檢閱、校閱,以及節日、假日、星期日著軍服外出的時候,要穿黑色皮鞋(軍士、兵穿由部隊供給的皮鞋)。在營內活動(包括在營內的辦公室、宿舍、食堂、俱樂部等地)可以穿膠鞋、布鞋、涼鞋。在作戰或進行野外演習、佇列操作和其他各種作業的時候,可以穿布鞋、膠鞋和草鞋。不能穿花色鞋。
四、不管天氣炎熱的程度如何,都應該著裝整齊。在營內是否可以脫去軍上衣,由各軍區首長自行規定。如果脫去軍上衣,必須著襯衣,不得只著背心或赤背。
1956年5月1日解放軍報第53期發表題為《新制式服裝的優點》的文章,特別提到:“今年夏季全軍普遍著用新的制式服裝了”。
1956年5月1日,軍事學院院長劉伯承身著元帥服檢閱換裝後的軍事學院教員、學員方隊。
1956年5月2日《人民日報》第2版題為《陳毅元帥檢閱西藏軍區和地方部隊》:“陳毅元帥一日在拉薩檢閱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西藏軍區部隊和西藏地方部隊,並且向他們進行了親切的慰問。在布達拉宮前面的廣場上,穿著草綠色夏季新裝的解放軍戰士,和穿著深褐色寬袖大領的“楚巴”、帶著呢帽的西藏地方部隊官兵,整齊威武地排列著,等候受檢閱。”這“草綠色夏季新裝”就是55式夏服。
這年“五一節”,換上新軍裝的解放軍官兵到照相館留影紀念的特別多!
而駐朝鮮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裝備55式軍服比國內部隊還晚。1956年5月12日總後裝備部覆函瀋陽軍區後勤軍需部關於寒區部隊軍士、兵的棉褲、栽絨帽和皮帽的製作及志願軍將校官禮服制作與用料等問題,同意志願軍將、校禮服的制式與用料與國內將、校軍官禮服同。說明此時志願軍將校官禮服尚未製作。另從1956年6月20日總後勤部給國防部的《關於志願軍帽徽、武裝帶、線腰帶、紐扣樣式問題的報告》可以看出,當時志願軍的帽徽、武裝帶、紐扣樣式(與解放軍基本相同,但去掉“八一”二字)還只是方案,沒有正式生產。也就是說,志願軍的55式軍服品種當時還沒有備齊,不可能在此之前換髮。駐朝鮮的志願軍各部隊是從1956年下半年開始授銜,並陸續換髮新式軍服,10月25日才正式佩戴軍銜肩章、領章和符號。
從這張照片上可以看出,1956年10月志願軍某部還沒有換上55式軍服。
當時從全軍範圍看,55式和50式軍裝混穿的現象持續了一年多,到1956年底全軍才全部換裝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