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有點困惑:日本經濟多年未見大幅增長,至今日本仍然戴著發達國家的帽子,日本是依靠什麼維持它的強大?
答案是,六個強大的財團主宰了日本,可以說,這6個財團幾乎完全掌握了日本的經濟命脈。
日本的六大財團規模,其一家公司可相當於三個華為和七個阿里巴巴,我國國內的大型國資企業所無法相比的。據相關統計資料顯示,保底計算,這6大財團共計控制日本全國60%以上的總資產;55%以上總資本;60%以上的銷售額;20%左右的就業人員,在日本整個經濟的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這6個財團分別是三菱財團、三井財團、住友財團、富士財團、三和財團和勸銀財團。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財團跟中國的家族有本質性的區別。
我們知道中國人是很喜歡搞家族企業,並且喜歡投資房地產碼頭和基礎設施,喜歡壟斷民生產業做長久生意。在這一方面,香港是最典型的體現。香港的四大家族真正聚集財富,達到了以富為敵的程度,從香港的產業結構。就可見一斑。
首先,日本六大財團的結構與香港四大財團的結構完全不同,雖然這四大財團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稱為財團,但家族是以創始人為中心的,有著統一的管理風格。
相反,日本的6個財團其實是以資本為紐帶的財團。換句話說,這六個財團不屬於任何家族,而只是一些企業自發組織或被動加入的一個集團。另外,雖然這六個財團中有核心企業,但沒有統一的管理機構,所以這六個財團本身不是獨立的法人。用一個熱情的團體來描述日本的六大財團可能更合適。
雖然大多數人可能從未聽說過這六個日本財團,但他們應該熟悉他們的公司。以三井財團為例,它擁有一家世界著名的豐田汽車公司。
2017年豐田營業收入達到2651.72億美元,淨利潤為225.1億美元。收入相當於7 阿里巴巴,華為也比不過,這顯示了豐田汽車公司的盈利能力有多強。
此外,三井財團還擁有東芝,索尼、三洋等國際知名企業。眾所周知,索尼是全球娛樂產業龍頭,而東芝曾經碾壓美國的晶片製造產業,還被美國打壓。
而三菱財團旗下擁有三菱汽車。松下和三洋電氣屬於住友財團。此外,住友集團還擁有一家商業銀行,住友金屬和住友化工等公司也屬於住友財團。
富士財團形成於1966年,是30多家企業兼併而成,旗下品牌有佳能、日產汽車、富士,日立銀行等。最後一個三和財團成立於1967年,其核心業務包括三和銀行、日商電信等行業,實力雄厚。
這6家財團競爭也相互協作,比如索尼,因為索尼電腦業務拖後腿,首先就是財團內關聯收購,或者邀請其他團合併,儘量減少倒閉的可能性。
有趣的是,雖然財團控制了日本的大部分財富和企業資源,但是並沒有因此形成日本的超級富豪。
從近十年日本首富來看,柳井正和孫正義總是輪流做,而且這兩個人有一個共同點,他們是從朝鮮半島移民到日本的第三代移民,柳井正是韓國血統,孫正義是中國血統,二人血統不被六大財團接受。
原因在於,這與日本人注重集體觀念的傳統有關,成員之間的收入沒有太大的差別。像豐田,董事長豐田張南這樣的企業家每年能拿到數億日元的工資。在這種背景下,在舊體制下,很難有一個超級富豪。
孫正義和柳井正幾乎是白手起家,獨立創業。沒有財團背景,他們失去了一些傳統的束縛,透過自己的努力積累了巨大的個人財富。
日本這種財閥模式也讓社會走向了平均主義,出現英雄主義式的人物,媒體詢問日本的職員問企業的老闆是誰?很多人的回答:就是國家。因為日本財團之間相互交叉持股,已經模糊了控股股東概念,日本大型企業越來越像全民持股。
但相關的問題也比較突出,比如埋沒了很多的創新,日本大量的企業創新都堆在倉庫裡,難以市場化,相比之下,中國人每一個人都是一條龍,每個人都想創業把一個產品打造極致,而近些年來,創新百花齊放。
結尾
你怎麼看待日本這種收入平均的文化?日本人不培養超級富豪,是否值得中國人借鑑和學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