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市場是否還有記憶存在,2010年,“豆你玩”事件,國內綠豆價格暴漲,從原本的3元每斤暴漲到11元每斤。然後過去的這些年,又陸續出現了“蒜你狠”,“姜你軍”等等這類農產品價格暴漲的事件,屢見不鮮。
這些事件的背後,都有遊擊資本的身影。哪裡有血腥,鯊魚就會聞風而至,資本逐利,就如同嗜血的鯊魚。
茶葉這種農產品,同樣無可避免被資本盯上。而茶客,在不知不覺下,就被資本當成韭菜收割掉,還津津樂道。說通俗點,就是“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
資本想要完成收割,最重要的是“控盤”。也就是利用手中的資金掌握優勢數量的籌碼,在短時間內,透過不斷進出,把握節奏來做市場拉昇,然後引發跟風后,套現離場。所以掌控籌碼量很重要,掌握太少,不足以影響市場,也容易為別人做嫁衣。
比如2007年的“普洱茶崩盤事件”,就是典型的港臺資本控盤炒作手法。
2000年前後,以港臺資本為首的資本集團,利用雲南為後方根據地,東莞為前沿陣地,拉開了普洱茶炒作的大幕。
1.進入雲南當地,收購老茶。
2.收購以及合併雲南當地茶廠。
3.大造輿論。
收藏:越陳越香,越老越貴。
拍賣:2003年魯迅茶膏拍賣,左手倒右手。
事件:2005年馬幫進京。
2006年,普洱茶引發全民炒作的狂潮,一天一個價。但泡沫終究是泡沫。2007年5月中旬,普洱茶價格開始暴跌,跳水,直到6月,下,中,大三大普洱頭部企業高臺跳水,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大稻草,最後10元一片都無人問津,市場崩盤,一片哀嚎。
這種以整個區域為基本盤的“控盤”行為,明視訊記憶體在三高情況,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資本一般都是組團進入,但市場經過了崩盤的教訓之後,完全複製性的再來一輪,顯然是侮辱了民眾的智慧。
資本既然可以組團,那麼也可以分散。山頭茶就是最好的目標。利用少量的資本做小的區域控制。
2010年後,有許多資本在雲南,以低廉的價格承包下許多茶園,壟斷基礎貨源。然後再透過同樣的價值營銷,拍賣營銷等手段,一路拉昇所在區域的價格。讓萬千茶客趨之若鶩,心甘情願掏出腰包買單。
這個過程資本有用刀架在茶客的脖子上嗎?並沒有。也沒有資本強買強賣。甚至茶客都無法察覺到資本的存在,總以為這是正常的市場供需關係導致的價格上漲。非常隱蔽。
至於資本的回報,與他們當初承包茶園的花費相比,早已遠遠超過百倍。而同樣的各種小型資本也跟風而上,所以近年來,雲南有無數個小的山場,不知名山場冒頭,價位動則上萬每公斤。
包括後來的安化黑茶,福建白茶,背後都有資本的影子存在。每年,各種天價茶我們應接不暇。甚至已經到了眼球疲勞的地步。這些人,難道就不能換一種新鮮一點的套路嗎。
很遺憾的是,還真沒有出現過讓人耳目一新的炒作方式。我很期待。
一味的炒作推高茶價,是資本的獲利手段與順利離場的先決條件,這種獲利,是建立在消耗市場潛力,透支茶葉未來價值的基礎上。所以現在茶葉市場出現了太多的老茶與新茶的價格倒掛,也就是很多老茶賣得比新茶還便宜,這違背了他們所提出的“越陳越香”的理論,所以這個理論,是一個偽論點。
包括普洱,黑茶等在內的許多茶葉是可以存放的,但不一定會越陳越香,也可能是越陳越淡。而存放出來的茶,味道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早已不是原來的茶。千人百口,有些喜歡清澀,有些喜歡成熟。喝茶必然都有著各自的偏好,我們不介意別人把他的偏好介紹給我,卻不能強加我喜歡你的偏好。但我卻可以傾聽你中立客觀的向我解說,你偏好它的理由。
我也願意站在不同茶的角度用不同視角來解讀茶本身。而不是一個固定自我標準來認定好壞。
不過對於喝茶,我可以不喝,但不願當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