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8月11日下午,胡宗南來到漢中的軍用機場,等待一個人的到來。此時,東南各省已經大部解放,蔣介石的嫡系將領中,只有胡宗南還掌握著幾十萬大軍,成為蔣軍中唯一的軍事集團。
能讓擁兵自重的胡宗南專門在機場等候的人,是時任川湘鄂邊區綏靖公署主任的宋希濂。胡宗南和宋希濂都是黃埔一期生,也都是很受蔣介石重用的嫡系。宋希濂雖然比不上有“天子第一”門生之稱的胡宗南,但是兩人差距並不大,宋希濂當集團軍總司令比胡宗南晚兩年,但是他比胡宗南要小11歲,當集團軍司令時只有34歲,是黃埔生中最年輕的集團軍司令。從宋希濂擔任的第11集團軍總司令、昆明防守司令、西北行轅代主任(主任張治中)、華中“剿總”副總司令、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等職務來看,他也是蔣介石嫡系中的嫡系。
宋希濂的“滇緬計劃”
蔣介石當時將西南定為在大陸的最後抵抗之地,他妄圖憑藉西南的地勢,遲滯解放軍的進攻,為所謂的“反攻”爭取時間。
在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後,蔣介石密令宋希濂不要聽從白崇禧的命令,直接將部隊帶出來,必要時入川。於是,宋希濂帶著部隊從湘、鄂向西開進,準備“退保川東”。
當時的西南軍政長官是張群,宋希濂在8月初飛到重慶去見張群索要軍需物資。宋希濂到重慶的第三天,就接到胡宗南的電話,邀請他來漢中會面,說有要事要談。
胡宗南為何找宋希濂?原因很簡單,當時除了胡宗南集團外,宋希濂掌握的部隊是蔣軍在四川僅存的精銳了,當然這個精銳是相對的,三大戰役之後,蔣軍已經沒有真正能打的精銳了。
宋希濂在8月11日下午到漢中後,就被胡宗南拉到了胡的住所,簡單用完餐後,兩人在一個小房間內進行了長談,一直談到了凌晨二點多。
這麼長時間,兩人都談了什麼呢?宋希濂後來回憶,兩人討論了幾個問題,比如第三次世界大戰短時間內會不會爆發,國民黨軍有沒有和解放軍在四川決戰的能力,蔣介石能不能保住東南沿海及臺灣等。這些問題,胡、宋兩人都是泛泛而談,在晚上十點多的時候,宋希濂提出了一個儲存實力的“滇緬計劃”,胡宗南大感興趣,兩人就這個計劃討論了將近4個小時。
宋希濂認為以國民黨軍在西南的這些部隊,根本無力和解放軍作戰,所以他的計劃是:將胡、宋兩部的精銳部隊,在解放軍進入西南前,迅速向滇西轉移,等待時機,如果有轉機則從滇西“反攻”,如果四川、雲南、貴州都守不住,那麼就將部隊拉到緬北去。為了保證這個計劃能夠順利實施,宋希濂建議胡宗南將重武器及軍用物資向滇緬邊境的城市運送。
抗戰時期,宋希濂率部長期駐守雲南,還參加過遠征軍滇西反攻的戰役,對滇緬的風土人情和地理地貌較為熟悉,對於這個計劃,宋希濂還是費了一番心思的,並非臨時起意。
胡宗南大喊“高明”
“滇緬計劃”對宋希濂而言,執行的難度並不算太大,因為宋希濂的基本部隊是第十四兵團(司令官先後由宋希濂、鍾彬擔任),該兵團只有兩個軍,按照宋希濂”儲存精銳“的策略,即使“滇緬計劃”能夠實行,他可抽調的部隊不會超過兩萬。
宋希濂的這個“滇緬計劃”一提出,胡宗南比宋希濂更為積極,他興奮不已,拍著宋希濂的肩膀說:”老弟,高明啊!“
胡宗南在在不久前的扶眉戰役中,五天報銷了6個師4.3萬餘人。這一戰之後,胡宗南失去了和解放軍在西北決戰的信心,帶著殘部退守漢中。
雖然胡宗南屢戰屢敗,但是他當時賬面上的部隊還是有不少,有李文之第五兵團、裴昌會之第七兵團、李振之第十三兵團,三個兵團加上直屬等部隊,共計有12個軍。這些部隊殘破不全,有些是被殲滅後重建的,不過單看資料,倒也是一股頗為強大的軍事力量。
對胡宗南而言,宋希濂的計劃讓他有了儲存實力的希望,因為蔣介石當時已經對胡宗南很不滿意了,暫時不發作無非是鑑於其還掌握著龐大的部隊,如果這些部隊被解放軍殲滅,那麼即使胡宗南能夠逃到臺灣,恐怕也不會有好的下場。但若能將精銳部隊撤到滇緬邊境,則進可攻退可守,最差的結果也是可以帶著部隊跑到緬甸,只要能掌握部隊,那麼胡宗南的地位是可以保住的。
胡宗南和宋希濂又就最壞的打算(撤到緬甸)做了討論,兩人對在緬甸作戰持樂觀態度,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打不贏解放軍,還打不贏緬軍嗎!“
兩人最後連行動方案都拿好了,即:由胡宗南抽調一個軍,進駐川南,由宋希濂抽調一個師進駐瀘州。胡部的一個軍和宋部的這個師是為後續部隊撤到滇西打前站的,一旦戰事不利,胡、宋所部主力全部撤往滇西,作戰原則是“在四川不和解放軍進行大的戰鬥”。
蔣介石暴跳如雷
胡宗南和宋希濂雖然敲定了方案,但是沒有蔣介石的同意,兩人也是不敢自作主張的。8月24日,蔣介石乘專機從臺灣經廣州飛到了重慶。胡、宋兩人相約共同去見蔣介石,彙報他們的”滇緬計劃“。
當胡宗南和宋希濂將計劃向蔣介石簡單的彙報後,蔣介石臉色大變,將兩人痛斥一頓。蔣介石告訴兩人,西南是必須確保的,如果西南丟失,那麼東南沿海的島嶼和臺灣也將難以保住。
胡宗南和宋希濂則力陳西南難守,胡宗南對蔣介石說,四川看似部隊不少,但不是編練的新軍就是劉文輝、鄧錫侯等不可靠的川軍,,靠這點兵力是難以在四川進行決戰的。
蔣介石強壓怒火,先告訴宋希濂,他將組建第二十兵團,該兵團劃歸宋希濂指揮,如此一來宋希濂就有兩個兵團了。宋希濂見蔣介石態度堅決,就不敢再多說。不久後,蔣介石確實兌現了承諾,將二十兵團劃歸宋希濂指揮,但是這個兵團的司令官陳克非是浙江人,直接向蔣介石彙報軍情,宋希濂發現自己根本指揮不動。
接著,蔣介石又將胡宗南狠狠批評了一通,說他有三個兵團十幾個軍,卻只是想著撤退。
於是,戰戰兢兢的胡宗南、宋希濂只得告辭,所謂的”滇緬計劃“還沒有執行就夭折了。
”滇緬計劃“只是看上去很美
1949年12月19日,宋希濂在大渡河沙坪被解放軍俘虜。多年後,他在回憶中說:”我經常想,如果當時蔣介石同意了這個計劃,讓我和胡宗南把30萬人撤到緬甸,那麼後果就真的嚴重了,我也就是罪無可恕了。”
從宋希濂這番話可以看出,他對於蔣介石未能同意他的計劃多少還是有些遺憾的。
那麼,如果蔣介石當時真的同意了,後果真的很嚴重嗎?恐怕未必
第一,胡宗南和宋希濂的部隊加起來有30萬之眾,不可能全部撤到滇西,一路之上必有損耗。而且,這個計劃一旦實行,那麼西南就變得非常空虛,解放軍解放大西南的速度會大大加快,以國民黨軍的行軍效率和胡宗南的執行能力,這些部隊能有多少能順利撤到滇西呢?
第二,後勤補給是致命的問題。四十萬大軍沿路的補給怎麼解決?就算如胡宗南、宋希濂所願,能有三十萬的部隊撤到緬北,在緬北又如何生存?有人或許會拿國民黨第八軍709團團長李國輝舉例,說李國輝帶著一千多人撤到了金三角地區。但是,這股殘軍在李彌時期,最多也不過一萬多人(所謂的三萬人是連家屬都算上了)。拖家帶口的三萬人和三十萬部隊的供給完全是兩回事。臺灣方面能夠透過空運給金三角的一萬多殘軍提供補給,但是要是三十萬大軍,那麼臺灣根本沒有能力去提供供給。靠緬北地區,也是無力供養這麼多部隊的。
第三,就算胡宗南、宋希濂率部在緬甸立足,接下來又該怎麼辦呢?當年李彌帶著一萬多殘軍,就已經引起了軒然大波,連美國都強烈反對,強令蔣介石將大部分殘軍運回臺灣。如果國民黨真的大軍雲集緬北,恐怕各大國都會要求解放軍出兵解決的,到時候無非又給解放軍刷了戰績。
結語:”滇緬計劃“看上去很美,但卻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