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宋老闆,這兩天沒有貨。下禮拜吧,我給你電話!”10月26日,守著幾百箱,上萬斤上好的地瓜,濟南市萊蕪區綠果尚康紅薯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尚克偉卻電話回絕了好幾個客戶。
為啥?難道價格太低不合適?
“打電話這幾個客戶,價格給的不算低,批發一塊四五,但咱不能賣。這些都是咱合作社的訂單地瓜,早都有主了,明天人家就來拉貨。這幾天咱萊蕪正出姜,社員們都去出姜了,等他們回來咱組織好貨源,再給客戶打電話。” 這幾年,合作社發展迅猛,百餘戶抱團種地瓜,有規模、產量高、品種好,銷路不愁,尚克偉說起話來,充滿了自信。
成立合作社,抱團闖市場
“自從加入到合作社,我就沒為地瓜銷路發過愁。”綠果尚康紅薯種植專業合作社地瓜理貨大廳內,上週村村民郇梅花一邊往保鮮庫運著裝好箱的地瓜一邊笑著說,“今年,我家種了15畝地瓜,畝產7000多斤,國慶前刨完直接賣給了合作社。1斤一塊多錢,特別省心。現在,我每天到合作社分揀地瓜,一天還能賺100元。”
郇梅花介紹,過去地瓜刨出來,只能等著販子進村收,再好的地瓜,價格也做不了主,人家給多少算多少。現在合作社提供種苗時就和大家籤包銷合同,種植戶刨完地瓜後,如果有好銷路可以自己銷,沒有銷路,或是圖省心,合作社給託底兒,包銷,大夥只管放心種。
自家的地瓜合作社全部回收,郇梅花在合作社打工,一天還能賺100元,很是開心。
“當初成立合作社,就是看到大夥兒單打獨鬥資訊太閉塞,下的功夫不少,收益卻很一般。”尚可偉介紹,成立合作社前,他一直在外面打工,看到城裡人買地瓜,1斤少說也得一塊多兩塊錢,可地瓜種植戶,辛苦上半天,1斤才賣四五毛錢。“品種太單一,品質沒保障,再就是不成規模沒有話語權。”
2012年,尚克偉牽頭成立了合作社,帶著村民抱團闖市場。短短几年時間,合作社便初具規模,地瓜有了商標,還進行了無公害認證,在周邊縣市打出了名氣,客戶主動上門來。
種啥先試驗,避免走彎路
合作社理貨大廳內,堆放著社員送來的地瓜,有黃皮的,有紅皮的,很是好看。
“黃的是我們當地的傳統種植品種北京533,紅的是這幾年引種的煙薯25。”尚克偉說,“原先我們這裡種地瓜,品種太單一,缺乏市場競爭力。合作社成立後,除了抓品質,讓入社社員全部用社裡提供的脫毒苗,從源頭上保障地瓜的品質,在新品種引種上,我們也下了不少功夫。”
尚克偉介紹,合作社有十來畝試驗田。每年都會進行一些新品種、新肥料、新模式的試驗。
“透過試驗,我們才能知道哪個品種適合我們當地種。採取什麼樣的模式,效益才最好。合作社把種植管理技術和模式都摸索好了,再在社員中推廣,省得大夥走彎路,推廣效果也更好。”尚克偉說,“煙薯25就是我們合作社2016年透過試種成功後,在合作社大面積推廣的一個品種,現在看來效益真不錯。”
“我家一直種地瓜,以前種的北京533,2017年,社裡開始推煙薯25,我也改種了這個品種。雖然兩個品種都很好吃,但煙薯25瓜型要好些,商品率更高,總體收益要更好。”正在分揀地瓜的社員尚修增說。
“他們合作社引進推廣的幾個品種都很好,像煙薯25、濟薯26,不光是他們本社的主打品種,還輻射帶動了周邊村莊一大批種植戶,現在在我們苗山,地瓜種植面積得有萬餘畝,我們的地瓜是越來越有名氣啦。”陪同採訪的苗山鎮黨委委員趙玲玲感慨地說。
地瓜分級賣,畝效益大增
對種植戶來說,種得好,更想賣得好。怎樣賣效益高?尚克偉說,他們有辦法。
合作社分揀大廳內,幾個社員正在忙著按大小、按品相給地瓜分等級。
“你可別小看這分等級,一畝地能多賣千八百元呢!”尚克偉介紹,過去,只要有人要,種植戶著急出手,地瓜不分大小論斤稱,價格整體上不去。合作社成立後,收下地瓜先分等級。
“地瓜可不是越大越好。今年雨水大,地瓜長得快,如果收得太晚,地瓜容易超大,成為次品,只能賣到加工廠,一斤才能賣兩三毛錢。虧得克偉有遠見,今年早早組織我們把地瓜刨了。”社員郭恆常麻利地分揀著地瓜笑著說。
“不同的客戶需求不一樣,三兩到六七兩我們走的是電商和社群團購。六七兩到一斤半,烤薯店最喜歡。這兩種價格都不錯。個頭太大的地瓜,雖然口感也不錯,但是食用不方便,只能送加工廠,價格上不去。”尚克偉說。
有了保鮮庫,合作社的地瓜可以放心存貯地瓜,實現錯季銷售多賣錢。
分揀好的地瓜社員用獨輪車運進了保鮮庫。尚克偉告訴我們,“去年藉助國家扶持政策,我們投資100多萬元新建了這兩個保鮮庫。兩個加起來,面積有一千多立方,能存四五十萬斤。地瓜貯存對溫溼度有一定的要求,有了它,我們就敢放心存貯地瓜,看好價格再出售了。”
據介紹,每年春節是地瓜行情最好的時候,有時價格是集中上市期的四五倍。
“效益好,跟著乾的人就多。現在咱合作社光登記在冊的社員就有101戶,種植面積達到了600畝,全部簽了保底包銷合同。要是再算上從咱這兒引種脫毒苗的,面積得有兩三千畝。”尚克偉自豪地說,“這幾天大夥都去出姜了,沒人過來理貨,等人手都回來,一天能走三四輛大車。再加上今年咱也上了電商平臺,一天至少三四百單,也得小兩千斤。去年從咱合作社走了400多萬斤地瓜,照最近這勢頭,今年會更多。”
大眾報業·農村大眾記者 姬飛燕 通訊員 高翔 王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