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茶山。(資料圖) 受訪者供圖
中新網杭州10月29日電(錢晨菲)“每每回到家鄉大竹,我都喜歡站在茶山的最高處遠眺,看著蜿蜒的通村水泥路上車來車往,看著家家戶戶住上了小洋樓,心裡充滿著暖意。‘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能為家鄉、鄉親們實實在在做些事,這些年的辛苦都值了。”
發出如上感慨的人名叫廖紅軍,是四川大竹人。2009年,在浙江退伍的他定居杭州,偶然間瞭解到妻子家鄉的安吉白茶,併為之著迷。“我一喝到安吉白茶,我就喜歡,看到浙江安吉百姓能憑著種茶過上幸福生活,我就在想或許大竹也可以。”
大竹茶農採茶。(資料圖) 受訪者供圖
經茶葉專家考察論證,大竹與安吉屬於同一緯度,其氣候、土壤、海拔等自然條件非常適合白茶種植。從想法萌生到茶苗落地,時隔一年,廖紅軍常奔波於兩地間。“2010年,帶著2000多株白茶苗,我回到家鄉試種。說實話剛開始的頭兩年壓力很大,農業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大、投入多回報慢,只能埋頭苦幹。”
其回憶,第一年每畝茶園只產了一、二斤的茶葉,雖產量很少但格外珍貴。“大竹白茶外形挺直秀麗,茶湯嫩綠明亮,香氣清香持久,喝起來鮮爽甘甜。我們第一年送檢就發現,大竹白茶的品質很好,氨基酸含量高。”
大竹茶山。(資料圖) 受訪者供圖
試種的喜獲成功讓廖紅軍看到了大竹發展茶產業的希望,他開始開拓更多的荒山用以種植白茶。除了如何增產增收,幫老鄉們謀出路也是他所努力的方向。
“大竹曾是秦巴山區連片扶貧開發區34個貧困縣之一,到2013年,全縣仍有貧困村70個,佔全縣行政村的比例為18.7%,貧困發生率達10.3%。”廖紅軍說,“雖然我們大竹到處是山,但年輕人紛紛外出謀生,山地撂荒嚴重。這些山荒著可惜,我嚐到甜頭後,很想幫帶著大家一起富。”
雲南烤茶。 受訪者供圖
想法一經提出,廖紅軍並沒有得到村民的支援。不少村民不願將土地進行流轉,並對白茶的銷售存疑。為此,廖紅軍組織了60位黨員幹部、村民包車前往安吉。“看到家家戶戶有洋房、有汽車,大家回來後幹勁滿滿。”
在他的影響下,當地黨委提出“黨建引領、產村結合、助力扶貧、助推鄉村振興”目標,採取“黨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新型產業化發展模式,建立了“三免三保”聯動機制,不僅給村民免費提供茶苗和技術,還以每畝4000元的價格保底收購村民茶葉。
從茶葉到茶業,經過多年發展,目前大竹已成功建立了“銅鑼山大竹白茶現代農業園區”,形成了以團壩鎮為白茶種植核心區,輻射帶動全縣周家、高穴、黃灘等13個鄉鎮發展白茶產業,種植白茶麵積達8萬畝,年產茶葉700噸。此外,當地已有茶葉公司13個、專業合作社25個,整年銷售收入達到28億元。為支援白茶產業發展,廖紅軍還帶領村民們一起修建了長達33公里的產業大道,以此連線4個鄉鎮。2020年,大竹白茶獲得了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認定,成為一張享譽全國的響亮明片。
雲南烤茶。 錢晨菲 攝
大竹白茶走出大山的同時,亦帶動著當地年輕人的迴流。據統計,自2009年引進白茶種植以來,當地累計吸引返鄉就業農民工25000餘人次,吸引返鄉創業青年34人,回引返鄉創業大學生169人。“不少年輕人看到家鄉發展的越來越好,都回來創業,大竹變的越來越有生氣。”廖紅軍說。
不僅是“東茶西種”,待大竹茶產業穩定後,廖紅軍和家人們回到了杭州,希望能進一步為中國茶葉的普及做貢獻。敢於挑戰的他將目光投向了雲南烤茶,並將這一雲南特有的飲茶習俗帶入杭州。“前幾年我們在雲南一個古村落裡考察時,遇到了一位百歲老人,她家門前有棵千年茶樹,老人家每天都會自己烤茶喝,這種古老的飲茶方式韻味十足。”
將茶葉放入陶罐,置於炭火上慢慢炙烤,直到水分盡失,茶香散發出來……在廖紅軍看來,此般與親朋好友圍坐在炭火盆旁手捧香茶,恰是難得的悠閒時光。
“烤茶是雲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其不僅反映著當地人對茶的喜愛,也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好的文化就應該走出古村落,讓更多的人認識、愛上。”廖紅軍說,他對雲南烤茶走進杭州很有信心。“杭州是‘茶都’,茶文化已滲透百姓生活,同時我相信越來越國際化的杭州也會以更加開放、包容的態度接納不同的飲茶方式,促進茶文化的交融。”
“浙江正在打造共同富裕示範區,我也想出一份力。軍人退役不褪色,部隊教會了我敢闖敢拼的精神,我把這些精神用到帶領鄉親致富上,用在推動茶文化交融上,這就是我所理解的愛國。”廖紅軍說。(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