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國育成抗-30℃極端低溫超強抗寒冬油菜品種的第一人;也是他,針對我國北方冬季農田閒置裸露及糧油生產形勢吃緊等問題,提出我國北方冬油菜北移戰略,並憑藉非凡的執著與堅韌,將我國冬油菜種植區由北緯35°的天水周邊地區北移至北緯48°新疆阿勒泰等地,向北推進了13個緯度;還是他,首次育成我國北方強冬性冬油菜雙低品種,加速了我省油菜優質化程序,使油菜躍居全省第一大油料作物與第四大農作物,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我省也由此邁入北方油菜生產大省行列。
他對“堅守初心”有著這樣的理解:每個人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了,國家的事情就做好了。他,就是一身泥土氣息、努力將畢生論文寫在大地上的甘肅農業大學教授、博導、國家油菜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甘肅省特色作物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甘肅省油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孫萬倉,2020年度甘肅省科技功臣桂冠獲得者。
從春油菜到冬油菜的改變
孫萬倉64年前生於苦甲天下的會寧縣,兒時每家每戶年終分不到兩斤清油的記憶深深刻印於心。
1977年,孫萬倉考取甘肅農業大學農學專業,開始了作物育種的學習和研究。1982年,孫萬倉大學畢業,懷揣“讓更多的人過上有油水的日子”的不變初心,孫萬倉鉚足了勁,相繼選育出“隴油1號”“隴油2號”“隴油3號”“隴油4號”“隴油5號”等5個春油菜新品種。這些品種是我國北方地區最早育成的優質單、雙低春油菜品種,對解決當時春油菜的品質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奠定了他在國內油菜育種行業的地位。
“油菜是我國最古老的作物之一,據考證,有近5000年的歷史。而我省是油菜的一個重要起源地,但冬油菜的傳統種植區域始終保持在北緯35°(天水)以南。會寧及平涼等北緯35°以北地區,皆以春油菜、胡麻為主要的油料作物。”春油菜育種既已取得相當成就,因何又幾乎從零開始、轉攻北方旱寒區冬油菜育種?孫萬倉說,上世紀80年代初,常有報道提及慶陽等地油菜越冬難題,1996年4月,孫萬倉去河西考察,看到酒泉的清水鎮附近有片綠油油的冬小麥,加之當時有一種聲音:在河西發展冬小麥,以解決農田起塵問題,並進而減少沙塵暴的發生。他由此想到,油菜根系發達、葉片大而肥厚,用種量少、播種成本低,肯定比冬小麥的覆蓋效果好。“只要解決了冬油菜的抗寒問題,就能解決隴東及河西等地冬油菜越冬問題,將我省冬季大部分閒置的土地利用起來,不僅能增加糧油產量,還能改善生態環境。”
首個可抗-30℃極端低溫的冬油菜品種問世
天水是我國冬油菜分佈最西最北的區域,有少量可以抗寒的地方品種,但在天氣極端年份不能保苗。孫萬倉將各處收集到的品種,透過低溫脅迫誘導、篩選、遠緣雜交等方法,將分散在不同群體中的優良抗寒、抗旱基因,一遍遍、一代代“沙中撿金”,不斷積累。至1999年左右,已經獲得了可以在蘭州越冬的種質了。一些珍貴的材料不放心交給他人管理,孫萬倉直接搬回家中,陽臺變成了他的“試驗田”,冬季的陽臺擺滿了各種育種的小材料。
從1996年至2007年,孫萬倉終於破解了冬油菜北移的種質難題;十餘年寒來暑往,世界上抗寒性最強的冬油菜種質最終育成。“隴油6號”和“隴油7號”在酒泉的越冬率達到80%以上,這兩個品種和孫萬倉他們開展的工作分別獲得了三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尤其是“隴油6號”,在-30℃的極端低溫下越冬率高達80%~95%,其優異的抗寒性、突出的豐產性、廣泛的適應性,贏得了一致好評。
“‘隴油6號’與‘隴油7號’等品種抗-30℃極端低溫,抗寒性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是我國唯一能在甘肅河西走廊,西藏,新疆,青海,陝北,遼寧,北京等地越冬的冬油菜品種。”孫萬倉2009年在一次重要會議上有底氣地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國內專家鑑定後認為,該項成果是我國油菜育種研究的重大突破,填補了油菜研究的空白。
讓冬油菜種植區北移13個緯度
2009年10月,農業部將冬油菜北移列為行業專項予以資助,全國農技中心將冬油菜北移列為全國油料發展5大措施之一。在爭取到專案後,他同團隊從實驗室到田間,再從田間到實驗室,從河西走廊到新疆、西藏、寧夏、陝北,以及北京、天津和東北等地,年復一年,反覆研究試驗,逐一破解冬油菜在北方寒區生產的各項技術問題,成功研製配套了北方旱寒區冬油菜秋壯春發栽培技術。我國冬油菜種植區域由北緯35°的天水成功北移至北緯48°的新疆阿勒泰等地,北移13個緯度,原來不能種植冬油菜的北方地區正在成為我國重要的冬油菜新產區。據統計,孫萬倉的冬油菜系列成果在2007-2019年累計推廣6590.23萬畝,其中2017-2019年累計推廣面積2260.7萬畝,新增總經濟效益33.46億元。
孫萬倉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專用冬油菜抗寒種質庫。他透過遠緣雜交、航天搭載誘變等途徑創制抗寒種質資源4萬餘份,建成我國北方冬油菜抗寒種質中心,使甘肅農業大學成為我國名副其實的冬油菜抗寒改良研究中心。
在近40年的工作中,孫萬倉育成並大面積推廣應用的隴油系列冬春油菜品種20個,獲國家發明專利15項,制定行業技術標準2項、地方標準14項。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