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國不僅是治沙強國,甚至還在沙漠中培育出了水稻,就連吃飯也不再是難題嗎?要知道水稻生長必不可少的就是充足的水分,而沙漠中恰恰就缺水,但中國卻能夠在這裡種植出水稻,難不成第二個袁隆平出現?這一切之所以能夠實現,必須感謝騰飛團隊,正是他們在沙漠中刻苦鑽研,這才讓沙漠水稻成為了可能性,那麼其實用價值有多大呢?
袁隆平院士為了中國和世界人民能夠吃上足夠的糧食,將自己的一生都投入了雜交水稻培育事業當中,但雜交水稻仍然需要大量水資源,而目前國內正常耕地的開墾空間正在變得越來越少,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將大片的沙漠利用起來,轉變為農田?懷抱這樣的想法,騰飛團隊開始了針對能夠種植水稻的沙漠的搜尋,最終將目光定在了科爾沁地區。
之所以選擇這裡,是因為這片沙漠乃是植被退化後形成的,黃沙之下依然有一定的土壤和水源,實驗也證明,只需要向下挖七八米就有可能找到地下水,但單純找到水並不意味著萬事大吉,惡劣環境仍然是耕作的阻礙,水稻在種植過程當中,需要從淺層土壤中吸收水分。
但滿是黃沙的地表卻根本無法阻擋水的下滲,同時還會帶走砂層當中並不多的營養成分,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如果使用塑膠膜,則有可能在地下造成死水堆積,還會導致水稻發育不良,最終騰飛團隊就地取材,直接將當地的沙子加工成透氣防滲砂,在開墾過程當中,只要將沙漠推平,並鋪上10毫米的一層這種沙子就能夠有效防止水分向下滲透,再利用牛羊糞便作為肥料,就可以打造出大漠當中的水稻田,甚至將水稻的需水量降低到了玉米田的三分之一。
而除了水分之外,沙漠當中還有著風沙和炙熱的太陽,前者可能將水稻和其他農作物掩埋或者阻礙其光合作用,而後者產生的高溫則有可能直接灼燒植物葉片,導致產量下降甚至死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騰飛團隊作出了兩手舉措,在試驗田的周圍種上了防護效果較好的防護綠植,並且將其穿插在田地周圍最大化,防止風沙對試驗田的侵蝕,而第二手舉措就是專門研發了一種拱形薄膜支架大棚,一方面可以過濾掉相對毒辣的陽光,另一方面也可以困住被蒸發的水汽,使其不至於逸散,增加溼度,促進水稻的生長。
透過一系列舉措,第1批500畝的試驗田取得了充分成功,不僅充分證明了騰飛團隊這一設想的可行性,也堵住了嘲笑者的嘴,更重要的是帶來了3億人民幣的投資,有了這筆錢,2期試驗田的面積將會擴充套件到5000畝,繼續推動技術成熟的同時增加水稻產量,根據有關部門的調查,目前國內適合改造成稻田的沙漠面積共有3萬畝,如果將其全部用於水稻種植,必然能夠產出更多糧食,幫助中國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