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新果園裡85的蘋果能達到90%以上。我種了幾十年蘋果,很少見長得這麼好的果園。”棲霞市松山街道漢橋村67歲的果農張可山說。
10月中下旬,紅富士蘋果進入採收季節。3年前,漢橋村新栽種的330畝蘋果開始進入豐產期。今年的蘋果不僅個頭大、品質好,更重要的種植成本較傳統種植模式降低了一半,種植利潤大幅提升。
漢橋村是個傳統蘋果種植村。近些年來,由於樹齡增大,果園鬱閉,通風透光差,蘋果品質差,機械化難以開展作業。“村裡果農老齡化和人工成本不斷攀升,種果樹的成本投入越來越大,這是都倒逼我們改變傳統的種植模式。”漢橋村黨支部書記劉守欣說。
2018年年初,漢橋村黨支部領辦了棲霞蘇農果樹種植專業合作社,並流轉出600多畝老果園。隨後,為了便於機械化作業,還刨掉老果樹,把原來的梯田整成斜坡,新發展了330畝蘋果。其餘地塊種植了櫻桃、香杏等果樹。
“蘋果都是採用矮化寬行密植栽培模式,株距1.2米,行距3.8米。現在打藥施肥時,大型機械都能開進來,大大節省了人工成本。”劉守欣說,“原來果園枝條密,在裡面幹活都得彎著腰。現在行距大了,人工套袋、摘果的效率也高了。”
據介紹,今年果園開始進入豐產期,畝產4000斤,明年進入盛果期,產能還能翻一番。現在果園通風透光條件明顯改善,光照充足,病害減少,優質果率大幅提高。
劉守欣表示,傳統果園,人工投入較大,一斤的蘋果成本在1.5元至1.8元,採用新的種植模式,機械化程度明提升,降低了勞動成本,目前一斤蘋果的成本只有0.7元—1元,成本降低了約一半。“這邊是丘陵地,要實現全部機械化很不現實,但透過改變種植模式,目前果園機械化已經提升到70%。”
目前,棲霞全市蘋果栽培面積達到100多萬畝,年總產量210萬噸,種植面積、綜合服務、果園管理、品種質量、總產單產、企業效益六項居全國縣級第一。近年來,棲霞把老齡果園更新改造作為打贏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攻堅戰的關鍵,打通一二三產,注重種植、產銷、生態、科技、文化五鏈提升,構建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
根據規劃,到2025年,棲霞蘋果種植面積穩定在100萬畝,其中現代化矮砧蘋果園面積10萬畝,蘋果良種覆蓋率達到95%,現代蘋果園機械化水平達到60%,蘋果全產業鏈總產值達到220億元,成為實施鄉村振興的新支撐、農業轉型發展的新亮點和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載體,蘋果產業實現叢集式發展。
大眾報業·農村大眾記者 李偉 通訊員 蔣言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