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坊間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說法:
一
“男孩像媽,女孩像爸”?
二
“智商隨媽,性格隨爸”?
難道基因的力量這麼神奇?基因真的能完美復刻嗎?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瞭解一下。
男孩像媽,女孩像爸?
事實上,我們的長相和身材的遺傳並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得清的!
眾所周知,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受精卵發育而來。在受精卵的形成到變成“我們”,會經過多次基因和染色體的隨機組合、分裂、交換、突變,組合成為一個個不可預測且獨一無二的新個體。
所以,從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睫毛等面部特徵到身高、胖瘦等體型特徵,到底會偏向誰,取決於我們從父母那裡分配到了什麼樣的遺傳因子。
膚色
膚色的遺傳多是中和父母的膚色,父母一方白、一方黑,下一代可能就是不白不黑的中間色,但偶爾也會出現更偏向某一方的膚色。
但如果父母面板均黝黑的話,子女的膚色往往不會很白。
雙眼皮
雙眼皮是一個“幸運基因”,如果父母雙方都是雙眼皮,子女大多也是雙眼皮,即便小時候是單眼皮,也可能隨著年齡增長慢慢變成雙眼皮。當然,也有可能一直都是單眼皮。
此外,大眼睛、高鼻樑、長睫毛、小酒窩等等也和雙眼皮一樣,父母一方有,孩子就極有可能遺傳到。而少白頭是一個典型反例,屬於不容易被遺傳到的基因。
身高
要知道,子女身高由父母親身高共同決定的。
現臨床上多應用FPH公式預測子女的成年身高範圍:男童靶身高(cm)=45.99+0.78×(父親身高+母親身高)/2,女童靶身高=37.85+0.75 ×(父親身高+母親身高)/2。
需要注意的是,基因僅僅決定身高生長的趨勢和範圍,再結合生活環境、睡眠情況、體育活動、營養膳食等因素最終決定身高。
所以家長要多重視孩子的合理膳食和適度運動。
肥胖
不得不說,肥胖體質最容易遺傳,因為許多肥胖易感基因是導致肥胖發展的重要原因。
雖然無法改變基因,但我們可以透過自身努力,如增強體育運動、減少高熱量食物攝取、拒絕久坐等方式來減少肥胖的機率。
禿頭
禿頭是一種較為特殊的遺傳,通常只有男生存在“禿頭”的表現,而女生只具有遺傳性,並不表現出明顯的“禿頭”。
智商隨媽,性格隨爸?
可以明確地說,智商的確可以遺傳。
《前沿科學》曾發表過研究,認為智力是認知能力的核心成分,它具有很高的遺傳度。
但基因的分配具有隨機性和複雜性,不能預測誰的智商會遺傳下去,甚至不能保證高智力的基因會傳遞給下一代。父母智商的高低雖不能確定下一代智商的絕對值,卻影響孩子智商的潛能,若在後天的教育培育下,將這種潛能激發出來,發揮它最大的效益也不是不可能的!性格同理,後天的培養甚至比基因遺傳發揮的作用更大。
當心這些疾病可能會遺傳
近視
近視原理是長時間的過度用眼,使得睫狀肌處於痙攣狀態,從而不能放鬆到原來位置。
2018年《中國實驗診斷學》一篇研究統計發現:中國上海10歲學齡兒童近視發病率為52.2%,北京6歲~18歲青少年近視的平均發病率為70.9%。
該研究認為高度近視是多因子和(或)單基因遺傳病,其遺傳方式有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和性連鎖隱性遺傳等。
除了遺傳的原因,過度用眼,閱讀時離書本太近,躺著趴著等錯誤閱讀姿勢都會導致視力下降。
近視的危害有很多,比如導致視覺靈敏度減退、斜視、青光眼,還有我們所熟知的晶狀體渾濁。
所以家長們一定要重視孩子用眼習慣,科學用眼,減少近視的發生率。
高血壓
早在1994年《中華醫學遺傳雜誌》就發表過,原發性高血壓一般認為有家族背景及遺傳傾向,父母雙方患有高血壓的人發病率為20%-45%,而父母均健康的人患高血壓的機率僅為3.1%,這個資料不言而喻。
高血壓早期可能沒有任何症狀,卻在潛移默化中對心、腦、腎等器官造成損害,最終導致腦卒中或心肌梗死事件,甚至死亡,堪稱“殺人於無形之中”。
因此,要堅持定期體檢,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
乳腺癌
根據2021年《中國腫瘤》公佈的資料顯示,乳腺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位列我國女性惡性腫瘤的第1位和第4位。
2015年我國女性乳腺癌佔女性全部惡性腫瘤發病的17.1%;死亡病例約 7.0萬例,佔女性全部惡性腫瘤死亡的8.2%。
同時,流行病學調查資料表明,乳腺癌發病存在家族聚集現象,15%~20%乳腺癌患者具有乳腺癌家族史。
不存在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也要重視乳腺的定期檢查。
抑鬱症
《上海精神醫學》期刊曾研究調查多名情感障礙患者,包括抑鬱症、躁狂症、雙相障礙,得出一致的結論:情感障礙患者與一級親屬同病率高於二級親屬,且親屬患病率高於普通人。
也就是說,血緣關係越近,抑鬱症的患病率越高。
關於抑鬱症,外界給予充分理解和關愛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發病率,自身也要多關注自己的內心健康,不要自暴自棄,用心發現生活中的美好。
綜上所述
男孩像媽,女孩像爸的說法
並不可信
孩子到底會偏向誰
取決於從父母那裡分配到的遺傳因子
反而應該關注的是
父母可能遺傳給子女的疾病
定期進行體檢
及時發現早治療
本文專家:黃瑤,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兒科碩士
本文審稿:張俊玲,華北理工大學附屬醫院兒科,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
來源: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