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da Legend,名叫里程,國內也有不少車迷是直接翻譯成傳奇的,但無論它的中文名字叫什麼,它從1985年誕生以來,雖然產量銷量並不高,但其旗艦地位依舊,它仍是本田轎車部分的精神領袖。那麼問題來了,在1985年前,本田最高階的車型只有從雅閣這款D級車基礎上修改而來的Vigor,充其量也就是個D+級別,但即使這樣,也很難跟當時日系扛把子的日產和發展迅速的豐田構成威脅,畢竟日產的Cedric和豐田Crown都當時E級車的代表作,本田很想研發一輛能挑戰這倆對手的車型,奈何真不會造此類豪華車的困境下,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外援了。
1979年,本田與地球另一邊的握手方就是英國利蘭汽車(British Leyland),或者咱們今期的故事就從這裡說起吧。
70年代末開始,日本經濟已經起飛,對於汽車商品的豪華化需求日趨強烈,當時日系品牌中又尊Nissan為扛把子,無論轎車還是跑車,都深受日本民眾喜愛,再看看日產活成今天這個樣子,難免有種英雄遲暮的感覺。(圖為1979年的Cedric 200E Turbo)
70年代末的豐田已經開始崛起,這段歷史在我們的豐田車迷號上也介紹過不少,因為到了90年代前依然還是在完善車系的發展階段,難以跟分級車型齊備的日產相抗衡的,例如豐田的經典跑車2000GT,也是日產Fairlady廢棄的草稿上修改而來。(圖為1979年代的MS112)
對於絕大部分國內車迷而言,對於British Leyland這個汽車公司並不熟悉,但它卻見證了英國汽車從輝煌走向沒落的全過程。
作為人類第一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人雖然不是汽車專利的擁有者,但其汽車工業卻非常發達,今天國內的很多新一代車迷已經不會再有慾望去研究早已沒落的英國汽車工業,甚至覺得英國車就那麼回事了,貌似都已很難跟他們心目中奉為“神”般膜拜的德系品牌競爭了,但不妨上某乎上看看,原來德系MBA的車迷們拿出來攀比的,依然還是英國的勞斯萊斯、賓利和純德血統的邁巴赫比較,那就更有趣了,英國汽車的代表作除了這兩家就真沒其他了嗎?非也,如果抱著只看現在從而展望未來的角度去看待曾經的英國汽車工業,確實不值得駐足,但如果換成一種以車迷求知慾的視角出發,英國汽車是絕對繞不開地存在,而且作為過來人,筆者也可以告知一個有趣的學識和觀念上的變化:當你從不懂到看懂英國汽車的發展史後再回頭看德國車,或者日系車,包括美系車,你會發現,哦,原來它們很多的技術出處都在英國啊?豪華?跑車?小車文化?在英國汽車歷史發展過程中比比皆是,平心而論,如果說對於豪華的認知、理解、工藝,英國車絕不在德系車之下,甚至還會領先一頭!
英國應為是歐洲少數保留君主立憲制的國家,皇室從工業革命前至今依然有著很高的社會地位下,很多奢侈品的製作思路和手藝被保留下來,不像歐洲大陸因為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統治歐洲時期被清除得那麼徹底,反而對於傳承於馬車時代的豪華車理念也得以儲存。
如果都是用“盲人摸象”來分辨是否豪華車,即便是不知道配置、不知道價格,坐到後排便可知道,豪華與否,看後排!本田當然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們的第一輛E級車便跑到英國學師,不然也不會在第一代Legend上找“天童木工”為他們製作飾板了。(圖為丹拿DS420的後排)
英國利蘭汽車只是拿了Leyland Motors這個名字作為1978年至1986年的品牌集團聯盟名稱而已,而絕非你以為的Leyland這麼強大把這麼多英國品牌收購了之後的名稱。整個集團內一共有19個汽車品牌不斷的併購重組、再併購再合資等等各種操作而來,它們分別有:Wolseley沃爾斯利、Lanchester蘭切斯特汽車、Leyland利蘭商用車、Daimler丹拿、 Riley萊利、Albion阿爾比恩、Standard標準、Rover路華、Austin奧斯丁(日產的起源也來自奧斯丁)、Morris摩利士、Vanden範登、Alvis阿爾維斯、1923年由Morris創辦的MG品牌、Triumph凱旋汽車公司、BSA汽車、Jaguar積架汽車、1947年從路華分離出來的Land Rover品牌、1952年由Austin創立的Austin-Healey、1959年還是由Austin創制的Mini迷你到1969年獨立成品牌。
Wolseley在英國成立得很早,1895年由Herbert Austin建立,1901年Vickers加入。是的,就是創辦於1828年的知名軍火公司,1896年直接將馬克沁機槍收購了並推出替代的維克斯機槍,除了軍工,汽車方面的動作還有1990年它還收購了Cosworth告士和夫,1998年將勞斯萊斯汽車賣給寶馬、1999年被勞斯萊斯集團收購。2004年正式被BAE英國防務集團收購。
British Leyland只是集團名字,而Leyland本身的主營業務是商用車、或者軍用運輸車等。
時間到了1975年,各種併購分拆重組持續了數十年後的1975年,British Leyland因為財務困難被國有化,重新成立了新的British Leyland Ltd,英國政府成了最大股東。1978年,公司更名為BL Cars Ltd,並分成兩個部門進行運作,一個是負責類似Mini這類小型車的Austin Morris部門,另外一個則是負責中高階車型、跑車的Jagura Rover Triumph部門,而在1979年12月26日與本田合作的就是後面這個J.R.T部門,這個合作關係也被稱為BL-Honda聯盟。
British Leyland嚴格來說,是一個逼於無奈的由英國政府作為大股東的汽車品牌抱團取暖體,也算是英國汽車走向沒落的寫照。
1979年,本田拿出了基於第二代思域為基礎研發的Ballade與凱旋汽車合作於1981年推出Acclaim,該專案早在1978年,也就是本田與BL開始討論合作時便已經成型,這也是歐洲第一款在區域投產的日系車型,因為當時歐共體內有一條限制區域外汽車產品進口的法規,某款車的銷量不能佔到同級車總銷量的11%,而如果本田在英國換上BL名下的品牌後則不受此規範限制。在凱旋汽車名下的Acclaim基本完全成績了本田第二代思域的所有機械特性,尤其那臺1.4L級的EN4引擎還擁有當時在美國市場大放異彩的CVCC技術,Acclaim的銷量也算是不負眾望吧,1982年和83年均躋身英國銷量前10名,合共賣出了133,626輛,1984年凱旋品牌不再運作,第二代車型就是Rover 200。
作為第一款在歐共體投產的日系換標車,Triumph Acclaim不單在英國銷售,還出口到歐陸的其他左駕國家。
既然有了合作成功的基礎,雙方的第二個合作專案就是後來的Legend了。在英國合作方BL汽車裡,主打中級車市場為主的Rover品牌下,當時的當家型號名叫SD1,定位是E級別型號,1976年正式上市,1977年奪得歐洲年度車稱號,可見其在歐洲的口碑並不差,雖然銷量不差。1979年,伊朗革命引發第二次石油危機,SD1的銷情每況愈下,但作為未雨綢繆,BL已經有計劃推出接替型號,而此時本田也有剛才前文所提到的需求下,雙方一拍即合,於1981年11月12日,本田和Asutin Rover部門在東京簽署合作協議,專案代號“XX”,本田自家代號“HX”,市場分工則是歐洲市場由Rover品牌負責,放在英國生產;日本市場和美國市場則由本田負責。
Rover 800的前身是Rover SD1,其動力配置從直列四缸到V8不等,外觀設計參考了當時雪鐵龍經典CX和法拉利的Daytona
時至1985年10月,本田釋出第一代Legend、車架代號KA1~6;1986年,路華髮布Rover 800就是這次合作的結晶,下一集,我們就正式開始聊第一代Legend了,敬請留意本系列更新。